分享

​章次公在学科领域的独特见解 :首倡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谷山居士 2025-05-13

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号之庵,江苏省镇江丹徒人,医学家。

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事孟河名医丁甘仁及经方大家曹颖甫,又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业兼优。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亦是其学生。

章次公在学科领域的独特见解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的治学理念 

中华民族文化凝聚了传统科技精华和中医药学伟大宝库,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和智慧结晶。章师初学中医,好学不倦,聪慧过人,能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医籍,博闻广记,深入理解,基础扎实,成为既能博采众长、又善讲求实效的中医药家。故在治学理念上,提出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主张。

1.贯彻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主张 

章师善于勤求古训,尤擅吸收新知,不厚古薄今,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中医领域的传统学说、理论,善于区分和解析。有实效价值、能指导临床者,应当首选整理并予提高;对临床毫无意义的空洞言词者,需另行看待。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中医界处于生死存废大辩论时际,章师等有识之士就极力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主张。所谓 “发皇古义”,即要重视经典论著,研究、探索和阐明中医传统实效理论精髓,使之发扬光大,并要很好地传承下去;所谓 “融会新知”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新兴学科内容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地充实到有实效中医药学的内涵之中,并逐步提高到崭新层面上来。这一主张,成为章师一生所奉行的治学理念与事业宗旨,并为后来促进和完善中医药学的科学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发挥 “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的作用 

针对当时崇洋西化致中西医间相互攻击的状况,章师曾感慨地说:“中西医间如果依旧深划鸿沟,相互攻短问难,那无疑是开倒车,阻碍中医药学的发展。”章师曾对中西医间作过比较道:“中医的诊断,有些地方不及西医,但也有其突出长处,不但诊断如此,中医的一切都是从综合、整体着眼,不同于西方医学片面地过于重视局部的变化。如能既从整体着眼,又注意局部病灶,则辨证论治当更为精切,更接近于了解事物的本质。”于是章师据此论述,提出 “双重诊断,一重治疗”主张,其意义尽在 “治病求本。应从中医整体着眼,以传统四诊八纲、辨证析义为主,参合现代科学诊断仪器完善、盘查病灶鉴别为助,明晰精微,判定病证实质。执传统积验便廉方药,击中要害,从而提高中医疗效为目的”。章师这一主张,对于促进和完善祖国医药学的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章师一生坚持贯彻中医科学发展方针,乃是弘扬中医药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并能为后来学者指明了治学理念与事业宗旨所应走的道路和努力方向。 

3.重视 “欲求融合,必求我之卓然自立”内涵 

章师指出:“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虽然不同,而其研究对象与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防病治病,增进人类健康,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同疾病进行不懈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发展中医药学,如能参合现代医学知识,如西医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注重实据,确有独到之处,应取长补短,采取 “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当然,亦要坚持中医特色,“欲求融合,必求我之卓然自立”,只有具备中医药学的科学实效内涵,才可免除 “全盘西化”的弊端。

4.实现中医药学的科学发展 

由于章师一生贯彻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治学理念与事业宗旨,于是,章师杰出地成为我国开创传统医学革新的先驱者,采取现代学理谋求科学发展中医药学的创导人。章师是中医界最先使用体温计、听诊器进行临床检查、诊断疾病的第一人,最先应用现代检测方法证实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奠基人。因此,章师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向东西方融会贯通新医学的康庄大道。 

寒温统一论——据辨证相承,统一寒、温学派之争 

温病、伤寒学说之争,为我国清代以来中医界之一大公案,至今犹纷纭未已,说法不一,仍有争论不休之趋势。现叙述其源流与章次公寒温统一论的观点。 

1.中医界寒、温学派之争 

对于急性热病,中医界存在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前者以经方家为代表,后者以时方家为代表,多年来争论不休,互相排斥,各不相让。夫温病与伤寒,其证象之异,在伤寒恶寒,温病不恶寒耳;治疗所异者,伤寒用药宜辛温,温病用药宜辛凉耳。仲景方剂,有麻、桂之辛温,治恶寒发热;温病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之辛凉,治不恶寒发热。章师虽服膺曹颖甫先生应用经方的经验,但章师在临床上是主张博采众方的,因而不为所囿。章师曾说:“曹师治病非仲景方不用,予虽立程门,有负期许。” 

2.消除门户之见,发挥互补实效专长 

章师认为各学派本身,均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寒温两家,各有所长:分之则各自偏执一端,抱残守阙,受到前人一方一法的限制;合之则用其所长,随宜而施,不但没有经方、时方的门户界限,早就胸怀宽广地兼收并蓄,互用处方,互补用药,博采众长,便能活泼泼地得心应手,显示各家互补的实效专长。 

3.寒、温学说同讲辨证相承,应予统一立论 

章师说:“读古人书,切不可割断历史,最需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前人丰富的临床经验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增加治疗的疗效。”章师又说:“仲景书确是大经大法,它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不但为热性病的治疗定出了许多处理方法,而且也可以推广运用到具有同样证候的某些杂病,为中医整体疗法奠定了基础,在医学上的贡献极其伟大。自叶天士总结了前人的理论,成为温病学派,他充实了许多辨证方法与治疗方药,这本是经方的进一步发展,他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纲领,也并没有离开仲景辨证论治的规矩准绳,因此必须肯定伤寒、温病学说之不可分开,温病学说原不反对使用仲景方,也并不务求清淡轻灵,说明经方、时方的界限原不存在,把两项学说在矛盾中求得统一,才能使多种热性病的辨证与治疗,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把两项学说对立起来,各立门户,判若鸿沟,在现时代里不应该再存在下去。”综上所述,章师是根据伤寒、温病两项学说同按辨证治则而创立,应以一脉相承的观点予以统一,完满地解决了这一多年来存在的学派争论矛盾。 

树立面向人民大众的医疗服务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以中医药学是伟大宝库,为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和智慧结晶。章师医德高尚,济世救人,认为作为一个人民医生,应效法走方郎中的面向人民大众,验、便、廉原是铃医的服务方针,若能贯彻验、便、廉的方针,就能提高医疗质量。 

1.“验”是讲求实际疗效 

章师平时除精研各家方书外,还留心民间的单方、验方。章师说:“若铃医有一方之效验,其位亦与仲景同等。”章师有时深入农村,遇农民来求诊,便就地取材,常用马齿苋治赤痢、百草霜治泄泻、仙鹤草治失血、天竺子治百日咳、车前草治浮肿、竹沥油涤痰通便等而可获良效。章师又认为中药里面有许多丸散膏丹,它们的治疗范围宽广,疗效很好,取用方便,值得广泛应用,但人多鄙弃不用,很是可惜。章师对大部分慢性疾患没有成药可用时,便开给散剂、丸剂常服,收效既较煎剂良好,也可节约许多人力、物力。章师又认为同样一个处方,煎法、服法亦很重要,如果运用得法,就能增加疗效。例如桂枝辛香,必须后下;大黄涤热,宜乎浸渍;鲜生地止血,应捣汁吞服;阿胶珠止血,噙化较入煎更佳。章师治高血压中风,以及肺出血不止者,常用冷罨法。章师亦重视外治法,称西医的冰袋治高热神昏,其实中土早有此法。章师又认为当一个临床医师,汤头必须熟读,经方、时方须择要选收,随时编成歌诀,烂熟胸中,随证加减,便无驳杂拼凑之弊,但熟读汤头,又必须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方是由博返约之道,若以汤头歌诀视为行医的捷径,便是舍本而逐末了。 

2.“便”是便利病家 

章师主张在疗效相等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方便之法和易办的药品,反对过去那种舍弃简便良方不用,大开其药品难觅和手续繁复的处方,造成病家不必要的麻烦。章师认为这些故炫神奇的做法,不足取法。 

3.“廉”是减轻病家负担 

章师反对过去那种迎合有钱人心理的作风,无原则地滥用贵重药品,便是处方动辄二三十味,使病家产生 “廉药不灵,药贱不好”的错觉,流风所及,便无端加重了病家的负担,既浪费了药材资源,更对病人毫无裨益。 

章师于1937年间,开设诊所于上海斜桥地区,贯彻验、便、廉方针,所开方药,均取价廉而效捷者,减轻病人负担,得到了广大病员的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