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六年( 1931 - 1937 ) , 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驻防兖州期间, 为古城的城市建设做了很大贡献。 修路、 浚河、 修桥、 兴办学校、营建津浦花园, 他曾任冯玉祥将军所部师长、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等职。一九三一年秋,率国民党第二十师来兖州驻防,历时六年有余。下面就他驻兖期间的几件事叙述如下: 辟城筑路 便利交通 ![]() 新开辟的新东门 兖州古城历来为屯兵重镇,特别是经过明、清两代的复修,使周长十四多华里、青砖砌成的城墙,变得更加高大、坚固,而且城外有一丈多深的护城河环绕。 ![]() 可是,一个这么大的城镇,当时只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供人通行,而津浦线上的兖州车站又坐落在城外东北郊。孙桐萱来兖州后,将师部设在原充州镇守使官署里边(即现在第四粮站)。他目睹居民、旅客交通不便的情景,于是便亲自察看地形,与火车站站长商议,一九三三年春,派部队在火车站西凿透城墙,开辟了新东门,接着又开辟了新西门,并在护城河上架起石桥,从火车站往西,修筑了一条较为宽阔平坦的马路,与邻县的公路相连。现在,城内的建设路,就是在那条路基上扩建成的。 ![]() 目前留下的照片只有新东门,新西门目前尚没有照片现世。 创建新村以利民居 当时,新东门到火车站之间是一片荒地,由于多年战乱,低洼不平,野草丛生。孙桐萱为了美化市容,便将它购买下来,决定创建一个居民新村。所谓创建“新村”,就是叫没有宅基或买不起宅基的当地人,以及许多想在兖州定居的外地人,在那里盖房安家。由于他同情穷人,乐善好施,很快就有近百户人家由本人申请,经他人介绍,报当局批准,在那里盖房垒院居住下来。不久,孙桐萱又叫士兵在那儿建起石门一座,嵌以刻石“新村”两个大字。这个新村的地址,在现在建设路北、岗子街西。 出资办学 收孤贫儿 孙桐萱驻防兖州时,创办过一所被人称誉的孤贫学校。办这所学校的缘由是这样的:一九三三年春的一天清晨,孙由侍卫人员陪同,到城东北郊去察看地形,以便研究如何开凿新东门。当走到原声神庙北时,发现庙墙后的路沟中,有一个十余岁披麻袋的乞儿,奄奄待毙。孙问他是干什么的,小乞丐战战兢兢,慑喘无语。孙的侍卫对他说:“这是我们的师长,心眼善良,是有名的孙善人,有什么事跟他说说,没亏吃!”那个小孩回答说:姓万,名叫小义,家住河南省,父母双亡,听说当兵的哥哥驻在兖州,就要着饭来到这里。因找不到哥哥,只好白天要饭,夜晚住在庙里。昨晚回来时,庙门已经关闭,就躺在路沟里睡着了。说着,泪流如雨。孙桐萱听后,遂生怜悯之心,令人将他带回师部。此后,他又见到不少衣不蔽体的穷苦儿童,沿街乞讨流浪,便逐渐产生了出资办学、收容孤贫儿童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与地方官绅(即当时的具长,商、农会会长等人)一商议,都赞不绝口,表示积极切护。于是,就由地方士绅组成了一个校董事会。十来天就在城内收容了三十多名孤贫孩子,随后又从农村招来二十多名。初聘周爱周为校长,后又改聘北师大毕业生苏溪之(号雪萱)继任,再后又换成了只我愚任校长。初聘教员王酒泗、王干忱、魏义山,后又增聘东平人高世长、滕县人张玉璞、张炳乾等人来校任教。 值得说明的是,在当时办一所小学必须具有两万元的资金,才能得到省府认可,给予备案。而孙桐萱为创办孤贫学校,竟慷慨解囊两万余元。 ![]() 在当时,孙桐萱倡办孤贫学校,总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好事。许多无依无靠的孤贫儿童入校后,学校除管吃管穿外,还能学文化、学技术,该校所设课程与当时的普通小学大致相同。学制四年。采取复式教学法,一、二年级与三、四年级各编在一处。校址即在现在的县委大院里。 ![]() 办起孤贫学校后,孙桐萱为增加学校经费来源和实插毕业学生,又创办了“雪茄烟厂”、“浴德池”和“花园饭店”。一九三四年冬办起雪茄烟厂,当时烟厂的正式名称叫“孤贫学校习艺所”,厂址在现在的县委机关第一招待所内。 ![]() 孙桐萱为办这个烟厂,曾拿出一万元做为垫基金,盖了厂房十余间,聘请上海技师来厂传授卷烟技艺。当时在烟厂上班的,除孤贫学校的学生去轮流劳作外,还招收了三百多名卷烟女工。产品有“力争”牌、十支装的“木铎”牌,五十支装的“兴隆塔”牌、十支或二十支装的“英女”牌。这些产品行销国内外。其原料除在当地购买外,还从南洋吕宋岛、安徽桐乡等地买进一些质量较高的烟叶。 ![]() 浴德池澡塘的地址,即现在的铁路医院东边,澡塘门口的“浴德池”三字,是孙桐萱亲笔所书。花园饭店的地址,即现在铁路小学的北半部。在澡塘和饭店招待客人的工作人员,除雇聘少数专门人员外,由孤贫学校的学生轮流担任。上述几项工商企业,皆为学校提供了不少经费。另外,孙桐萱还从沾化、利津一带的军垦田地中,划拨出百余亩,将其种植收入作为学校资金。 孙桐萱规定,孤贫孩子入校后姓氏不变,但须按一定的行辈另起新名。孤贫学校的行辈次序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字。这八字行辈的出处,是来自古书《大学》中的语句:“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孙桐萱驻兖期间,曾收过“格、致”两辈学生,如万格义、黄格抱,陈致宾、郭致才等。孙师撤离兖州后,该校又延续了多年,直到一九四九年六月,经鲁中南行署研究,决定停办后,才宣告结束。
![]() 创建津浦花园,上期有讲。 筑兖曲路 修坊建亭 ![]() 孔道牌坊,不远处就是兖州火车站候车大厅。 修路竣工后,为供游人途中憩息、观瞻,又在公路两旁,自西往东修建了一坊五亭: ![]() 在时家庄公路南,建“斐卿亭”一座。此亭是宋斐卿出资修建。亭呈长方形,顶部是琉璃瓦覆盖。亭子东北方向,不远处。树立四方石碑一座,碑文是王小隐撰稿,孔德成书写。 ![]()
![]() 十九世纪一二十年代兖州老大街镜像,由外国传教士拍摄。 ![]()
![]() 因此,在兖州有不少人称孙桐萱为“孙善人”。他在治军余暇,也乐于处理一些民事纠纷。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城内兴隆街上的褚景新在路上拦住孙桐萱,诉说其外甥赵百岩对他肆意侮嫚,孙听后好言劝慰。随后,他又把赵百岩叫去,向他讲了一番要尊敬长辈的道理,并对他开导说,你每月收入不少,要经常给你舅点钱,他也就不会再找你的麻烦了,人生在世,应当留个好名声啊!赵听后点头称是。不久,孙桐萱派副官包了一桌酒席。把褚、赵二人叫去。副官对他俩说,这是孙师长为促进你们舅、甥之间的和睦,特意让我这样做的……。他们听后,都深受感动。此后,他俩消除了隔阂,较前更加和睦了。 ![]() 十九世纪三四年代兖州老大街镜像。 另外,孙桐萱率部初来充州时,曾发生了城 内“义茂恒”杂货店的田士珩被人绑架,不知下落的案件。孙桐萱得知此事后,自觉驻防兖州,治安有责,便立即派人封锁城门,到处搜查,希图迅速破案,安定民心。当夜,在城内烟地里,搜出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人。经军法处审讯后,得知此人姓赵,家住兖州娘娘庙街。经过几次过堂提审,在恫吓之下,竟屈打成招。随后就被公开杀掉了。此案平息数月后,有人给“义茂恒”来信说,田士珩现在济南,要想让他活着回去,须交八千块钱。此事原来是谷良民二十二师的人,趁与孙师换防之机,架了田家的“肉票”。田家以钱赎人,安然归来。而赵姓青年却含冤死去。对这件事,至今有人仍为孙桐萱感到很遗憾。 ![]() 此后不久,在三区、五区的青年受训期满时,孙桐萱曾派人在五区的薛家庙村外,筑起一座高大的阅兵台,并布置了庄严的场面,令上述两区受训青年,在指定的时间前去接受检阅。当时,他还邀请了省的军政官员、曲阜的孔德成、兖州知名人士王小隐等人,参加了检阅仪式。会场上,受训青年皆持木枪,排成整齐的队列,肃立无语,等候训话。孙在会上首先讲了话,接着省的官员讲话,然后孔德成作了一番孔孟之道的演讲。讲话结束后,三区、五区各抽出一班受训青年,进行了队列、枪法表演。临散会时,孙桐萱还向受训青年馈赠了食品,由各村教练人员上台领去分发。 ![]() 一九三七年八月,由于日寇逼近山东,孙桐萱的二十师奉命调往济南。临走前,孙桐萱为保护孔道建筑物及曲阜的名胜古迹,曾以孔德成的名义成立了一个“胜迹保管委员会”。不久,孙部又从济南折回兖州。因日军继续南侵,一九三七年秋,孙桐萱奉命把奉祀官孔德成送往武汉旋赴重庆,并命令部队南撤。当其部队撤完后,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二日夜,令工兵把泗河上的铁路大桥炸毁。自此之后,孙桐萱及其部队就再也没有来过兖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