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剂(8)——文蛤汤,麻黄升麻汤

 皓月当空65 2025-05-14 发布于陕西

经方广用——麻黄剂(

脑血栓

2024.9.9

十六、文蛤汤,大青龙变方——【金匮310条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有二种说法,一说是花蛤壳,打碎煮水喝,消渴。另一种说法是医宗金鉴记载是五倍子,消渴王老师没用过,因为胡希恕说没有生牡蛎好使,没有说的那么好用。 

大青龙汤麻黄加倍用六两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生石膏,有汗中风感冒,怕冷怕风,洗冷水澡,被激了一下,毛孔闭合,不汗出而烦躁,阳郁热在里,出现大青龙汤证,所以麻黄加倍,打开毛孔。

麻黄被限制使用数量,实际不应该控制,煮时把沫子去掉,就很安全了。该管没管的是麻黄的节没去干净麻黄的节是止汗的,一边打开一边闭合,一定把麻黄的节去干净。

不汗出而烦躁,除大青龙,还有文蛤汤。发烧,用凉水冰袋等物理降温,喷脸或擦脸,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如果冷水擦脸,邪热被劫退后路,毛孔闭合,皮上起一层鸡皮疙瘩,渴是因有热,却又不想喝,热在肌肉皮下,胃里不热,所以喝不进去,这时应该解表同时润燥

文蛤汤专针对消渴的,大青龙汤去掉桂枝换成文蛤五两,文蛤起滋润作用,用麻黄把毛孔打开就行,麻黄剂量减半用三两,即可打开全身毛孔,石膏五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杏仁0.4*50个,大枣12枚。都是解表散热的,让人适当出点汗,这才是正确的。病在阳,应该以汗解之。

小青年感冒常出现文蛤汤证,老年人很少出现。蛤汤证容易出现鼻子发痒,身痒,起小红疹子或小才点点,发烧伴随荨麻疹出现,用凉水擦洗造成的。

病例女学生,感冒,自己物理降温,喝凉水,凉水杯捂脸降温,第二天起不来了,身上起了一身疙瘩,前一天晚上疙瘩白的,早起变红了,头天夜里没高烧,第二天早上高烧,文蛤汤石膏加量80-90,因疙瘩变红化热了,白疙瘩时用原方量30,体轻的可用20即可,其他都正常量,只一副,大汗出,后用桂枝汤+白术茯苓三付善后,半天内喝一暖瓶水,因为第二方桂枝汤+白术茯苓,喝水过多,必须白术茯苓除湿,不然会低烧持续。

麻黄剂大部分都开一副,顶多二付,打开门即可,后续都会换方,桂枝汤跟进善后,而不是第二付仍然用麻黄汤。除了麻杏石甘汤外的麻黄剂,出汗即止,打开毛孔即可。麻杏石甘汤可以开三付小青龙即使开三付,后边也是用苓甘味夏等来收尾

文蛤汤适合大青龙汤证,但是烦躁没那么厉害,高热没那么厉害,身上出现了小白疙瘩,后来还有点发红,渴而不欲饮,说明热在肌肉,我们就打开毛孔,宣散同时滋润一下,文蛤滋润清凉,起辅助退烧作用,没有文蛤,王老师个人经验换成天花粉,退烧力量更强了,重点是文蛤汤后马上跟进桂枝汤+白术茯苓,特别关键。

原文是跟进五苓散,通过出汗利尿,也是针对水饮,烧退不干净,有点拉肚,上吐下泻,胃肠感冒,里面有不良水液没有代谢出去,导致闷住了,怕冷发烧小便不利,大便糖稀,确实优先考虑五苓散,但桂枝汤+白术茯苓更常见一些。

文蛤汤小孩子青壮年很常见。白疙瘩一二天会变红。

十七、麻黄升麻汤伤寒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发烧咳嗽有黄痰不影响胃口,或有汗或无汗,肺热麻杏石甘汤。

影响胃口,怕冷,胃肠虚寒感冒,姜草枣桂枝白芍桂枝汤证。红糖水,老姜葱白汤,姜丝可乐,只要发汗都可以,不吹风,振奋胃气才能出汗。

上热下寒,肺热高热咳嗽黄痰,同时拉稀,吃不下饭,没胃口,手脚冰凉,上嗓子,烂喉痧,喝水都疼,白点化脓,吐痰带血,肺癌晚期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癌细胞扩散到消化道,伴随结肠炎肠息肉。以后会讲肺癌。

小孩大叶性肺炎伴随急慢性肠炎,不想喝水,不渴,理中汤+山药茯苓,利小便就可以实大便。

状年人平时总拉稀感冒了,会出现上肺热,下边拉稀,手脚冰凉,高烧不退,邪热下陷到胸中或气管咽喉位置,烂喉痧,白点点,生疼,痰带血,脓臭血,厥阴证,麻黄升麻汤证

伤寒六七日,麻黄汤证,无汗,体表疼痛,皮肉骨都疼,咳嗽,脉浮而紧,麻黄汤证,但是还没进行治疗,因为常年拉稀,邪热往里侵入,直接锁喉,肺中有热,脾胃有寒,本身就有慢性胃肠炎,常年拉稀,一旦出现伤寒表证,会上热下寒,肚子手脚冰凉,咽喉却化脓。也有少部分人不小心吃了泻药,一边吃退烧药一边吃三黄片,有外感时,要先解表,把感冒治好后,再吃三黄片治拉肚子,能不吃泻药就不吃,多吃点蔬菜水果,轻的便秘就可以通开了,多吃点萝卜也通便,不应该一边退烧一边吃三黄片,很容易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病例小男孩,4岁,嗓子肿的只剩一条缝,白点,还拉稀,一天拉十几次,完全吃不进饭,高烧不退,眼睛都翻白眼了,小便一直滴滴答答的,控制不住二便,猩红热,一般猩红热开始时都是麻杏石甘汤证,饭后轻用,一勺一勺吃,但这时肯定不敢用麻杏石甘汤,因为拉稀,完全没有胃气了,这种情况不敢用石膏了,脾胃虚寒,用桂枝汤,嗓子烂掉了,佐以蒲公英,也退不了高热,这是肺热而胃寒,二个交织到一起了,这时用麻黄升麻汤

构成麻黄升麻,黄芩当归天冬萎蕤(就是现在的玉竹)石膏知母,桂枝芍药茯苓甘草白术干姜。

药性麻黄宣散,打开毛孔,二两半,石膏用六铢,知母18铢,桂枝6铢,白芍6铢,完全不符合张仲景平时用药特点,故被怀疑非经方。用药多,量少,因急危重症晚期,下重手,正气承载不了,所以用量确实很轻,不太像经方,面临的病情复杂,所以才用了一大堆药,量很轻,但的的确确能解决问题。

给小孩开的方麻黄18升麻25,麻黄打开毛孔,升麻,入肺大肠脾胃四条经,升麻全管,肺热胃寒,上热下寒,连消带打,辛甘凉,辛能入肺,甘能入脾,凉润之性,升提之能,升陷汤、补中益气汤都用升麻,肛门脱垂、子宫脱垂,常用升麻,有托举之力,还清热解毒,痔疮、咽喉吐脓用升麻,消炎阵痛解毒消肿,非常有力量,而且还可以往外排,拖着走,之所以用升麻,就是因为感冒同时狂拉稀,拉稀邪热就会往里内陷,这时需要托举,必用升麻。

伤寒束表七八天,拉稀了,烂喉痧、猩红热、白血病出现,有一种白血病急性发作时也是这种烂喉痧,一次外感,导致出现白血病,血液系统生发之源被打烂。如果出现烂喉痧、猩红热时,用麻黄升麻汤的机会非常多,了解了病理,感冒时要时时刻刻保护好胃气,后方的粮仓,热能的来源,鼓舞胃气,才能和病邪抗争到底。

麻黄升麻汤清热解毒,升麻辛甘凉,可以托举,胃气被拉起,托举着消掉胃肠炎里的炎性物质,麻黄打开毛孔,表邪有出去的路径,麻黄重用,升麻再往上顶,病邪没退路了,清热解毒消炎消肿,二味君药配合,把病邪打出去。再加当归养血,天冬针对整个肺滋润排脓,玉竹滋阴养液,针对上热下寒,还会用到黄芩石膏和知母,黄芩清除咽喉肿,清胆热,石膏轻用,已经在拉稀,用5克以清肺热;知母用的多,甘寒柔润,也可持续性退热,用量是石膏的三倍,15克;当归活血化瘀,吐脓血了,用升麻从下往上走,不用射干,射干是从上往下走,用升麻从里边托举着给散开,从下往上散开,把脓血解决掉了,还需要解决拉稀甘草干姜(温中散寒)白术茯苓(祛湿)桂枝白芍,+山药,用上后解决拉稀,只不过好的慢点。白术茯苓恢复小便正常功能,能控制小便了。桂枝白芍调动全身元气血液与以支撑,抗邪于表,支撑麻黄升麻带领一众诸药合力抗邪,解决上热下寒,如小孩、青少年出现的烂喉痧、猩红热、白血病,以及肺部的恶性问题,老年人很少见。麻黄升麻汤的用方搭配很值得分析学习借鉴,温中散寒解表清热解毒活跃化瘀,同时发挥效力,巧妙且强力!

麻黄升麻汤专门针对表寒,寒邪束表,但有些沉降,沉降到咽喉部,因为里虚拉稀,导致咽喉要道失守,出现烂喉痧,手脚冰凉,因为胃气弱,上热下寒,肺热胃寒,会用到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总结出来时时刻刻保胃气存津液,胃气是气血生化之源,胃气在,人就没问题。存津液,津液是我们血液中水蒸气,有水蒸气,血液不会粘稠,身体才会有活化的动能,津液少,血液黏答答,流动缓慢,容易形成栓塞堵的问题,斑块问题,保胃气存津液是时刻关注的重点。

王老师习惯用量石膏5麻黄20升麻20,当归20知母15黄芩15玉竹15桂枝5白芍5天冬5茯苓5炙甘草5白术5干姜5。

李楠问题:

1.一株的答案约等于0.65——0.7克

2.怎么界定拉肚子是排毒还是病态?

早起5-7点钟拉一次香蕉便,是正常的,大便不成型,马上调整

稀便臭,葛根黄芩黄莲汤证,葛根升提水液,黄连、黄芩消炎,消炎同时还有固涩之能,把黏膜收涩住,且止泻。

如果喷出来是水,用白术茯苓山药,用到五苓散,五苓散里有白术茯苓还有桂枝,都是热性药。如果不想喝水是理中汤,想喝水又喝不进来且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多饮暖水汗出则愈。

很多人慢性结肠炎都是理中汤证,或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或者五苓散证,这三方最常用。秦皮、白头翁汤,拉出脓血了,很少会有严重到那种程度的,大部分都是刚讲的三个方子把急慢性的肠炎、结肠炎、顽固性痢疾拉稀的情况解决掉,解决完后就不怕感冒,要不然拉稀感冒会导致重症,要不然结胸证,痛不可当,要不然出现麻黄升麻汤证,烂喉痧猩红热,要不然出现心下痞,要不然出现急性的肿瘤,所以拉稀,一定把它治好

麻黄升麻汤经方广用猩红热温热病的后期,流行性大脑炎,流行性的呼吸道感染到了一定阶段烂喉痧同时拉稀不止,白血病在出现外感时也容易出现一边拉稀一边闹嗓子,肺癌晚期怕冷发烧同时咽喉烂掉又拉稀,手脚冰冰凉,怕风吹,还可以针对皮肤斑斑点点小疹子,都会用麻黄升麻汤,主要鉴别点是:看嗓子有没有肿大且拉稀,甚至肿大到只剩一条缝,用麻黄升麻汤,最后一张麻黄剂的收尾。

麻黄剂的灵活应用:

1.过敏皮肤瘙痒怕风吹,无汗,过敏型荨麻疹、玫瑰糠疹,��考虑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机会,肠胃不好减肥吃饭不多,胃气衰败,皮肤瘙痒,这种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鼓舞胃气,小发汗,解决减肥过程中容易出现皮肤瘙痒过敏的症状。

2.秋冬季二个方子:

第一个甘草干姜汤,早晚气温骤变,打喷嚏,流清涕,泡水喝就行,煮水最好,干姜15-20甘草减半。一二个小时就发挥效力。

第二个桂枝去芍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针对于老年人,家里常备,老年人很容易得心脏病,桂枝去芍药汤专门针对心慌胸闷的,被憋醒,桂枝去芍药汤很有力量。麻黄附子细辛汤针对肺脏和肾脏出现问题,新陈代谢放缓,但欲眛,犯困,没精神,咳嗽,流清鼻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派温阳散寒,提振新陈代谢,提振肺气,强心。 这二张方子,针对老年人,常常合方使用,强心润肺固肺,对于肺心病人群,秋冬节气时,先提前备好,对于慢性心衰、肺心病有个提前预防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