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读书故事

 济宁文学 2025-05-14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我的读书故事

作者:李颂歌
                                                                 
                                           
我是90年代生人,小时候的娱乐活动非常的匮乏,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对外界新鲜事物的了解仅来自于电视机里的新闻和大人们的口述。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60年代生人,两人都是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在那个年代,也算是知识分子家庭了。我的吃穿用度,从来不缺。但要说多么的精美华贵,也是绝对没有的。但对于书籍,他们却总是舍得给我下很大的本钱。

他俩都是很爱读书的人,我家里的书架上,古代名著、外国文学、天方夜谭、医疗科普……应有尽有。我记得我拿起的第一本是《燕山夜话》,书页已经泛黄了,纸张也有磨手的感觉,翻了两页就默默地放了回去。

幼儿园时,我自己能看懂一些故事了,也总缠着母亲给我讲故事。他们都是给我买一些童话故事类的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小鼹鼠的故事》……而且一定是买精装版本的。用母亲的话说,好的书籍是得珍藏一辈子的。很多故事书里都有漂亮的配图,我总是爱不释手地翻了又翻,还会在王子公主结婚后给他们接着编以后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总是笑盈盈地听完点评说我真棒。

上了小学,开始认识越来越多的字,学到了文化知识,求知欲也越来越旺盛,我开始不满足于童话故事,我想看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四年级的寒假,父亲从他书架的最上层抽了一本书给我,说那是他大学的时候看的,那本书叫:《少年文艺》。准确地说那是一本杂志,里面有小说、人物传记、笑话、散文诗……从此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父亲很惊讶,没想到我会这么痴迷,他把他所有的《少年文艺》都找了出来给我。那个寒假,我把它们读了又读,看到最后每一篇文章都烂熟于心了,我就去看第一页的出版讯息。我想我的文学梦就是从那时候种下了一棵小树苗。

等到了初中,特别风靡的就是看小说: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三重门》《幻城》《告别薇安》……一定是独属于8090后们珍贵的记忆。还有很多杂志类的小说期刊:《最小说》《花火》《南风》……那时候零花钱很少,我们几个玩的好的女生就每个月去报刊亭站着研究,凑钱买下几本最想看的,大家轮着看。母亲是不愿意给我买这类书的。现在想起来那段时光真是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了。现在的我随时能买想看的书,却再也回不到那个“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时候了。

高中是我看书看得最少的时候,课业压力太大,时间都用来刷题刷题、背书背书。哪怕是看书,也是带着目的性去看,不再是幼儿园的快乐读书、小学的享受读书、初中的沉浸读书了。母亲给我订阅了了《意林》和《格言》这两本杂志,而我也不再用欣赏的眼光去阅读里面的文章,每次都是看看哪篇适合我以后写作文的时候用,便尽力地去记忆,其它地都自动略过了。那时候,读书于我,变成了工具,脱离了它本应具有的纯粹。

三年很快过去,我上了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当我办好借阅卡,走进学校图书馆的那一刹那,我觉得我终于找回了我阅读的初心:愉悦自己,洗涤心灵。

大学四年,我走进过曹雪芹的“红楼世界”,踏足过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去到过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我贪婪地进入一切我想去到的地方,想体验书里每一个人的人生。我乘着书帆去往了我向往的彼岸,又和每一个主人公道别,去寻找下一段新奇的旅程。

无忧无虑的四年结束,工作之后的我,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生活里的碎片化时间,大都用来刷短视频、追剧,做一些不需要动脑的事情。想到真是惭愧。

现在,我想拾起我的书本,继续去那些我不曾去过的地方、经历我没有经历过的人生,让自己变得辽阔,让我的人生能有更多不同的可能。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