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刑辩律师执业困境:权力压制与舆论监督的博弈

 昵称31227480 2025-05-14 发布于安徽

“药都刑辩·十三邀”

一、律师被抓事件频发:权力干预下的执业危机

近日,张新年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因揭露当地领导涉嫌违纪问题,被望奎县警方带走。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此前熊昕律师“被窃听入罪”、周筱赟律师办案中被抓等案例,均暴露出刑辩律师执业的深层困境——因履职触怒权力而遭打击报复。

此类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律师依法揭露违法事实,却被视为“触动敏感神经”。

张新年律师揭露某领导构陷女下属,熊昕律师代理案件中质疑程序违法,均直接指向公权力滥用。当律师的辩护行为威胁到少数人利益时,刑事强制措施便可能异化为打压工具。

二、侵权行为屡禁不止:低成本违法的恶性循环

为何侵犯律师执业权利事件频发?

根源在于违法成本极低。

从过往案例看,抓捕熊昕、周筱赟律师的相关人员未受追责,违法者零代价的后果,导致公权力滥用形成“破窗效应”。

办案人员甚至产生“抓律师无风险”的错误认知,进一步加剧辩护环境恶化。

这种畸形生态下,律师群体陷入双重困境:依法辩护可能招致打击,沉默妥协则背离职业使命。

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国律协受理的律师维权案件中,涉及公权力压制的占比超60%,凸显制度性监督缺位。

三、系统性危害:从个案危机到法治根基

律师被随意抓捕的连锁反应,正在瓦解刑事辩护制度的根基:

1. 辩护功能虚化:

个案中律师被抓直接中断辩护,更让同行“不敢辩”。某涉黑案件中,前辩护律师被抓后,继任者仅提交3份书面意见便草草结案,当事人上诉权形同虚设。

2. 权力监督失效:

当律师因监督公权力而获罪,司法制衡机制名存实亡。如某征地案中,律师调查取证遭刑拘后,涉案官员最终被查实为贪腐分子,但当事人已含冤入狱三年。

3. 法治信任危机:

据中国政法大学调研,72%的当事人认为“律师在刑事案中作用有限”,这种认知正在侵蚀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四、破局之路:舆论监督与制度刚性的双重守护

张新年等律师最终因舆论关注获释,折射出当前维权的无奈——不得不依赖“围观救命”的非常规路径。

但舆论热度终会消退,根本解决需从两方面着力:

1.强化职业豁免权:

明确律师在法定职责范围内的言论不受追究,参照《律师法》第37条,细化“威胁、侮辱、诽谤”的认定标准,避免泛化适用。

2.建立反向追责机制:

对违法抓捕律师的办案人员,除党纪处分外,应纳入检察官、法官惩戒体系,情节严重者追究滥用职权罪。2023年最高检《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已提及此方向,需加速落地。

最后总结

刑辩律师是法治防线的“守门人”,当他们自身难保,公民的辩护权将荡然无存。

每一次对律师执业权利的侵害,都是对司法公正的公开践踏。唯有通过制度刚性约束权力,让监督者不再因言获罪,才能避免“今天抓律师,明天无辩护”的法治悲剧。

这不仅关乎律师群体,更是守护每个公民在法庭上获得公平审判的底线权利。

#亳州刑辩 

#亳州市最厉害的刑事律师在哪里


点个”和“红心
感谢您的分享,因为可能会帮助到更多人

作者:邹玉杰律师

九章刑辩创始人;
安徽律师门户网创始人;

亳州律协·刑委会主任,金亚太(亳州)律师事务所主任,谯城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