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医学——脑室内出血

 郑晓安 2025-05-15 发布于黑龙江

脑室内出血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犹如脑内的一颗定时炸弹,虽然仅占所有脑溢血的3%,却能引发突发的、可能致命的脑积水。
而继发性脑室内出血,则是脑内出血(ICH)或蛛血(SAH)的“余波”,同样需要警惕。
图片
在病魔面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迅速判断是否采取脑室外引流等紧急措施。
临床特征方面,原发性脑室内出血似乎并无特定的“偏好”,它不因性别而选择患者,倒是高血压患者更易受到它的“青睐”。
图片
临床表现
脑室内出血的“来势汹汹”常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定向障碍往往是其“跟班”。
更有甚者,部分患者直接进入昏迷状态。大多数就诊患者伴有高血压,部分患者会有体温升高或心律失常,颈强直也是其“招牌”之一。
图片
并发症
急性脑积水,是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并发症”,它可能快速致命,需要紧急干预。
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包括将床头抬高至少30度以降低脑压、使用等张晶体溶液维持血容量正常、积极治疗体温升高,以及使用吲哚美辛肛塞降低颅内压。
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推荐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袜。
对于抗栓药物管理,需像下图所示那样“逆转抗凝”。
图片
对于大多数患者,通常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某些已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少量脑室内出血患者,在急性监测期间可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药物。
图片
脑室外引流
对于有脑积水和意识模糊的患者,推荐实施脑室外引流。
如果出血阻塞Monro孔,可能需行双侧脑室外引流。
然而,引流管阻塞和感染等并发症也不容忽视。预防性更换导管,并不能降低感染风险。
溶栓治疗
脑室内溶栓治疗,是医患共同决策的结果。目前,溶栓仅用于部分接受了外引流的患者,且需要有相关经验的医师来实施。
总体预后
预后方面,脑室内出血的院内死亡率在20%~50%之间,继发性脑室内出血的死亡风险更高。
长远来看,原发性脑室内出血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约有一半的存活者会留下失能性的认知障碍。
脑积水也是其“后遗症”之一,约30%~50%的患者最终需要进行脑脊液分流术。
图片

脑室内出血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
局限于脑室内的出血,被称之为原发性脑室内出血,仅占所有脑溢血的3%。
脑室内出血,更常见继发于脑内出血(ICH)、或蛛血(SAH)的情况下,此时被称之为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图片
无论病因如何,脑室内出血患者,都存在突发的、可能致命的脑积水的风险,需要快速决定:是否采取脑室外引流
图片
临床特征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特征有:● 平均年龄55岁,范围从9~91岁 ● 患病率无性别差异 ● 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突发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及定向障碍。
小部分患者,在起病时直接进入昏迷。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有高血压部分患者会有体温升高、或心律失常。有些患者可以出现颈强直
急性脑积水
出血进入第3、或第4脑室内的患者,出现脑积水的风险很高。
脑积水,可能快速致命,通常需要紧急干预。
治疗措施
床头抬高至少30度,以降低脑压、并减少误吸
应使用张晶体溶液来维持血容量正常,并且体温有任何升高都应积极治疗。吲哚美辛肛塞,既能降温,又能降低颅内压!前提是保证容量充足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推荐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袜
一般不会使用抗癫痫发作药物,除非出现癫痫发作。
抗栓药物管理
逆转抗凝的措施如下图:
图片
对于大多数患者,通常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但对于某些已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少量脑室内出血患者,在急性监测期间可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药物
脑室外引流
推荐对有脑积水、和意识模糊的患者,实施脑室外引流
如果出血阻塞Monro孔,可能需行双侧脑室外引流
并发症是引流管阻塞、以及感染。前者可以通过冲管更换导管解决
如果有提示感染的症状,则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疗,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葡萄球菌
脑室内出血管放置的时间越长,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预防性更换导管,并不能降低感染风险。
图片
脑室内溶栓治疗
是否溶栓需要医患共同决策,当下,溶栓仅用于部分的、接受了外引流的患者,且需要有相关经验的医师来实施。
预后
据报道,脑室内出血的院内死亡率,在20%~50%,继发性脑室内出血的死亡风险更高。
有研究发现,第3脑室内的血量,是不良结局的有力、且独立的预测因子。
研究者推测,第3脑室内的血液可能影响了毗邻的重要中脑结构,例如下丘脑。
图片
远期并发症
● 认知障碍
约有一半的存活者,遗留失能性的认知障碍
● 脑积水
约30%~50%的患者,最终需要进行脑脊液分流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