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luǒ lì)这两个乍一看反应不过来怎么读的汉字却是中医口中常提及的疾病,《康熙字典》中记载:“瘰,筋结病也。《正字通》疡绕颈项絫(lěi)絫也。《方书》瘰癧,或在耳後,颐项缺盆,手少阳三焦经主之。或在胸及胸之侧,皆为马刀疮,足少阳胆经主之。”简单明了地说明了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那这个病与“累”又有什么关系呢?古体“累”在《说文解字》中有载:“綴得理也。一曰大索也。从糸畾聲。”意思就是连贯而有规律的绳结串联,其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此病发病时在体表形成的如串珠般的核状或珠状凸起。 瘰疬不仅可见于颈部、耳后、颈项,亦可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核,即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所引起的特异性感染,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 ![]() 瘰疬初期颈部核块仅一个或数个如黄豆大小,皮色不变,质稍硬,表面光滑,不热不痛,推之能活动。 该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后可有全身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消瘦、低热等,还有病变器官的局部症状。 在中医典籍中,瘰疬始见于《灵枢》:“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此后有不同病名见于后世,《刘涓子鬼遗方》谓之瘰疬疮,曰:“治痱、瘰疬疮,白蔹膏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瘰疬瘘者,因强力入水,坐湿地或新淋浴,汗出头中,流在颈上之所生也。”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之为“瘰疬漏”。祁坤《外科大成》认为:“瘰疬结核于颈前项侧之间,小者为瘰,大者为疬,连续如贯珠者为瘰疬。” ![]() 中医认识中,本病常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以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日久痰湿化热,或肝郁化火,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渐成虚损。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聚成核。急性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慢性多因气郁、虚伤而发。患者常愤怒忿郁,谋虑不遂,精神颓靡。 对于其治疗方法,内治法中气滞痰凝证可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阴虚火旺证可用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治疗,气血两虚证可用香贝养营汤加减治疗; 对于瘰疬的预防,应保持精神愉快,加强锻炼,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如若出现相应症状,无需过度紧张,应消除恐惧心理,及时就医,避免劳累,保证足够的睡眠与愉快的心情,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江晶晶,陈仁寿.瘰疬辨治溯源[J].吉林中医药,2015,35(12):1285-128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