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完素与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附伤寒六经用药7张表

 东山威夷 2025-05-16
刘完素与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附伤寒六经用药7张表

读故事学中医

小王打开笔记本,坐在谢老师对面,眼神清亮,语气认真:“老师,我查到刘完素,也叫刘河间,是金代的大医家。他提出了'火热论’,认为很多病都是因为火热引起的。但我不明白,古人不是还有风寒湿燥等六气致病的说法吗?为什么他偏偏强调火热?”

谢老师点点头,缓缓道来:“你问得好。刘完素的'火热论’,不是全盘否定六气致病,而是从病理发展的角度强调,六气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许多情况下,其他邪气最终都会化热生火。比如寒邪久郁,阳气被遏,就会内生热;又如湿邪久滞,也可化热。风木之性,木能生火;燥极亦可从火化。他正是在这种对病机动态演化的观察中,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

小王一边听,一边飞快地记下,唇角不自觉轻抿,显示出高度的专注。他又抬头问:“那他提出这个理论,是完全出自《内经》吗?”

谢老师微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很细心。刘完素并不是盲从《内经》,他是从内经出发,再结合当时流行的'五运六气’理论加以发展。他读《内经》至深,曾说'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但他也有自己的判断,比如他研究'运气学说’,就并未陷入宿命论,而是强调'主性命者在乎人’,反对那种机械套用'运气公式’的做法。他认为如果医者一味拘泥于公式,不考虑具体病情,那只会'矜己惑人而莫能彰验’。”

“矜己惑人……”小王喃喃重复,目光里透出几分敬佩。他感到一种清晰的认识正在心中浮现,又略带迟疑地问:“那刘完素说火热有五十多种,是不是有些夸张?”

谢老师哈哈一笑,语气却依旧平和:“夸张不夸张,关键看他怎么论证。你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列出的19种病机,火有10种,热有7种,他从中发现火热病的高发性、普遍性,再结合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把许多精神、情志相关的病证也纳入火热范畴,比如惊、躁、妄、狂、谵、郁……都认为是火热所变。

说着,他将桌上的医书轻轻推给小王:“你看这一页,《玄机原病式》中写得清清楚楚。他说'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也就是说情志伤人,终究也会化火。'阳动阴静’,动则火生,静则清平。这就是为什么他说'情志所伤,则皆属火热’。”

小王凝神看着书页,嘴角轻动,低声自语:“阳动则燥不宁,静则清平……原来火不只是外感之邪,连人的内在情绪,也可以致火。”他迅速在本子上记下了关键词:“五志过极——火热。”

谢老师双手交叠在案上,望着他:“你若能懂得这点,就会在临床上少走很多弯路。情志失调之病,若单治其表,不清其火,疗效必难长久。”

“那……如果真是火热病,我们该怎么治疗?”小王抬起头,眼里闪着探索的光。

谢老师稍作停顿,从药架上取下一本《宣明论方》,翻到几页:“刘完素强调'清热通利’,但方法上有讲究。比如,若热郁于表,用辛凉解表;若表证兼有内热,就用表里双解之法。若内热不退,汗出后仍热盛,那就用下法,大承气汤、三一承气汤等。若热毒极深,则配黄连解毒汤。他主张'下之通之,清其源’,但又不是一味苦寒,而是视情况加减。”

他顿了顿,补充道:“刘完素善用寒凉药,故后人称他'寒凉派’。但他绝非死用寒凉,他是辨证用药。譬如热痢用苦寒,冷痢用辛热,风热用辛凉,风寒用辛温。他还提出'玄府气液说’'脏腑六气病机说’,这些都是对《内经》病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小王听得如醉如痴,不知不觉已记满两页纸。他微微仰起头,眼神灼灼:“老师,难怪后人称'热病宗河间’。他能从临床中归纳出火热的复杂变化,再从病机中总结出法则,实在了不起。”

谢老师轻轻点头,语气平稳而坚定:“是的。学医者,必须有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辨力,不可盲信前人,也不可全否。刘河间就是从经验中悟出火热为病之本,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证依据。这才是真医。”

外面树影斑驳,风穿过屋檐发出低低的声响。诊所中,只有笔记本翻页和小王书写的沙沙声,构成一段安静而充实的乐章。

刘完素与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附伤寒六经用药7张表
刘完素与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附伤寒六经用药7张表
刘完素与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附伤寒六经用药7张表
刘完素与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附伤寒六经用药7张表
刘完素与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附伤寒六经用药7张表
刘完素与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附伤寒六经用药7张表
刘完素与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论,附伤寒六经用药7张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