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固定一节阅读课,既是上级推广阅读的要求,也是自己实践阅读活动的内容。这是自己的第五批学生,目前组织他们每周固定一节课阅读已经一年多了。虽然目前在考试成绩上并未看到优势,但我相信坚持到小学毕业,阅读的种子应该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也会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我周三课最多,而且还有早读、午休、课后服务,于是干脆周三最后一节课固定为阅读。我会在课前提醒学生借好书籍,上课铃一响,大家安静看书。上一届学生是连续两节语文课阅读,这批学生才三年级,坐半个小时认真看书都有些勉强,一节课才四十分钟都还需邀请几个学生来我旁边读书给我听。于是昨天的阅读课,我又做了一个尝试,让他们看了三十分钟书,留十分钟写一百字左右的阅读日记。我也规定了格式:我看到了什么书,我知道了什么内容,我想到了哪些东西。给36份阅读日记写了“好”。如果能坚持每周十分钟的阅读日记写下去,会不会对作文有提高呢?其实这也是结合自己在担当者行动参与的一个活动,他们捐献了70本书给我们班,我一个月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两次反馈。昨日下午最后的一节课又给他们读了课外书,刚好在担当者行动申请的共读活动包70本书已全部到位,书单特别丰富,尤其是经典绘本让孩子们高兴不已。于是下课了,大家还不舍得还,一群孩子纷纷围着我交流。我突然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变得有意义,他们是喜欢阅读的。特别感谢担当者行动平台,感谢腾讯公益平台爱心伙伴捐赠的书籍,让我们班上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阅读体验。多年的阅读实践探索,我知道首要任务就是有书可读,其次才是有时间读,最后有人指导。如今有了阅读书籍的保证,剩下的就是自己保证一周一节的阅读课、一月一次阅读技巧指导。说实话,我一直在推广阅读,但我从不舍得买那么多绘本,我从家里带过来的书也只有三十本(大宝四年级,我经常把她读过的书带过来),阅读课上不够人手一册,而且有些都是他们自己也买了的。因此,每阅读节课上孩子们能拿到自己喜欢书籍是我的一大困惑。班上47个孩子,留守儿童三分之一,随父母进城务工子女又三分之一,家里有能力支持孩子购买、借阅大量书籍的并不多。班上有图书角,但书籍相对单一,如今有了这捐赠而来的70本,我突然对班级共读又增添了莫大的勇气。有书赠送,还有网络指导阅读课程,关键是自己需要花时间认真去做好。据说,如果推广阅读活动做得好,以后一样可以申请捐赠,甚至还有参加线下活动的机会。我期待着自己在阅读推广这条路上越走越宽。早上在批改孩子的日记时,发现几个孩子写得就是昨日看的书,特别欣慰。“老师,这些书好好看。” “老师,我还想借一本回家看。” “老师,我们家小佳回家会主动看书了。” “老师,我们家小涛说你这里的书比图书馆的还好看。” 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反馈,就是我继续推广阅读的力量。
固定周三下午为阅读课,挺好的。这天自己课多,他们看书,我也在讲台上看书,老师和学生的心情都很好。 昨日查看图书登记,有一个女生已经看了8本绘本了,大部分同学都是看了一两本,还有的同学说看了没登记。登记是为了记录阅读数量,班上人数太多,有时候排队登记都要十多分钟,倒不如在这个时间多读一个绘本。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第43条、53条都有所提及。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大量的阅读,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自己能体会到脑力劳动的自豪感,他会愿意学习。在这一条当中,主要针对小学生阐释了阅读和思维课对小学生的初始阶段的学习的重要性。比较特别的是这一节内容还专门强调了记忆和背诵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学生愿意学习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他能获得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围绕着这一点去进行阅读、思维训练等工作。有了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学生才能自我教育才能变得。道德高尚和,努力朝向伟大。将近一个月没更新阅读状态,不是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每周三的阅读课是保证了。只是周三比较累,很难及时写下来,过后又觉得等下次吧,等着等着,就过了那么久。阅读课上基本上在五分钟之内就能安静下来了,读绘本的同学基本上一节课都可以读四本了。图书登记虽麻烦,但确实可以记录部分同学读了哪些书,同学喜欢哪本书。目前最受欢迎的是《神奇的校车》。“耶,我可以带书回家。” “老师,下次我的作文也好一点,也可以带书回去吗?” 把带书回家作为一种奖励,挺不错。 借着上午写作课交了优质作业的由头,让二十几个孩子把书带回家读了。因为一本几百页的书,在学校是很难静下来长时间阅读的。特别爱读书的那些孩子的,基本上把那三十多本绘本读完了。期待着班上有一部分孩子把68本书都读完。又是周三的阅读课,自己坐在讲台上看完了《走向深度阅读》的第三讲。随后翻看了图书借阅记录,最受欢迎的四本书,超过20人借阅。《万物由来科学绘本》《纸袋公主》《观察者》《窦娥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