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生煎就被cue,今天就来说说它 原创 李斤欠斤欠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在上海点心江湖,锅贴可以独立划分成一个流派。 它有点像北方传统的饺子,又有点像江南的油煎馄饨,还经常跟生煎出现在同一个铁锅里,但做法上又大相径庭。 它的市井属性在上海根深蒂固,在街头巷尾不可缺少,更无法被替代。 一家地道的综合点心店,半敞开的门面里,如果平底铁锅里只有生煎,没有它,那就等着迎接居民狂轰滥炸式的吐槽吧。 在我们评论区,锅贴被cue过太多次,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它。 01 锅贴和生煎、油煎馄饨、饺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一张图 了解这几种点心 有何不同 这些都是平民点心界的王者,其中生煎和锅贴的CP感是最强的。 二者经常出现在同一个平底锅里,造型摆法百花齐放。 有的用“花心法”:生煎当花心,码在大圆铁锅当中,外面一圈又一圈锅贴环绕。 有的用“楚汉河界法”:平底锅一边摆锅贴,一边摆生煎,整整齐齐,互不打扰。 在上海的点心店里 锅贴与生煎同锅 这很常见 二者的PK热度也最高,我们写生煎时(),一众锅贴的真爱粉就在评论区问,什么时候也介绍锅贴啊? 更有人直言:锅贴比生煎好吃多了。 其实真没什么好争的,都是百年小吃,地道的上海风味。 弄堂时代,锅贴就是烟火气的最佳代言人。 它是弄堂口早饭摊的标配。 一口大铁锅滋滋冒着油香,一只只饱满的半月牙在热气的滤镜下,油亮诱人,拿着钢精锅排队的人们浸在香味道中,不急不躁等待。 在上海 许多人对锅贴 情有独钟 说到上海锅贴,牛肉锅贴也是一重要分支,点名大杨浦一心斋、虹口伊斯兰餐厅。 但论及覆盖面,更普遍、更深入寻常市井的,还是鲜肉锅贴。 只要味道够正,一家小店哪怕只卖鲜肉锅贴,就能独当一面,在社区稳稳扎根。 02 说的就是东安路上那家开了近20年、只有12平方米的小店“大王锅贴”。 大王锅贴 在社区里 开了近20年 大王锅贴的老板王在祥是扬州人,20年前,他到上海来学做本帮点心。 学徒的几个月里,他天天盯着锅贴和生煎两口平底锅的动向,很快得出一个结论:店里每天锅贴和生煎的销量基本稳定在7:3。 2002年左右,他在东安路租了一个12平方米的小门面,只卖锅贴。 这么间小门面,第一年就天天排队,最火的那几年,日售1万多只,现在每天也有六七千只的销量。 靠着这只锅贴,这些年老王在锅贴店附近买了房,又在周边城市置了业。 小小的锅贴 承载了老王的 生活与梦想 在上海,锅贴自带的这种生命力和烟火气,是多年传承下来的。 在弄堂时代,锅贴的最佳搭档是鸡鸭血汤。老早的南市区,车站路菜场对面的弄堂口,饮食摊头的招牌就是鸡鸭血汤搭配锅贴。 还有老卢湾太平桥,点心店一毛钱四个的锅贴,配八分钱一杯的散装啤酒,山珍海味也比不了的满足感。 上海传统小吃 鸡鸭血汤 是锅贴的好搭档 周晓军(化名)在老南市长大。如果锅贴和生煎非要选一个,他站锅贴帮。 “锅贴皮薄,口感上更适意。”他说,过去小东门的东街口,点心摊扎堆好不热闹的年代,锅贴的人气从不输一众四大金刚小馄饨豆腐浆。 到了今天,锅贴反而比点心摊的年代更有人气。 像老字号四如春食府、白玉兰小吃,在美团的外卖榜上,锅贴销量都是第一。 03 此前,我们曾探究上海的烟火气到底是啥? 自1843年这座城市开辟为通商口岸起,“华洋共处”,最初是常住人口结构的写照,此后逐渐演变为生活方式的总结。 “洋”,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端着的、小资的、精致的生活方式;而“华”,则是本真的、质朴的、原生态的生活。 那种久别重逢的真诚亲切和人与人之间的联接,可能恰是上海烟火气的源泉。 - END - 写稿子:李欣欣/ 拍照片:李欣欣/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刘 娴/ 做图片: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