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随春霖叔公登山谒祖喜赋 刘石森 风轻日好踏高冈,造化神工抵眼旁。 北望黄龙争出洞,南窥美女正梳妆。 宗耆笑指五云气,后俊忙烧一瓣香。 福壤更承先德庇,何愁玉树不芬芳。 注:三、四句,“黄龙出洞”、“美女梳妆”分别是两座祖墓的地形美名。 2010.12.3.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山水形胜皆文章,血脉传承自芬芳 — 刘石森《冬日谒祖喜赋》赏析 刘石森的这首谒祖诗,以登山祭祖为线,串起天地人伦的璀璨珠玉。诗人以轻快的步履丈量宗族记忆的厚度,用敏锐的灵性捕捉自然风水的玄机,在冬日的山野间谱写了一曲血脉传承的颂歌。 首联"风轻日好踏高冈,造化神工抵眼旁",起笔如轻盈的登山杖点地。冬阳和煦与山风轻拂的触感交融,形成立体的感官空间。诗人以"造化神工"四字点题,将祖墓选址暗合天地造化的玄机隐于笔端。这般起笔,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礼赞,更是对祖先择地智慧的致敬,为后文展开埋下伏线。 颔联"北望黄龙争出洞,南窥美女正梳妆"如展开一幅立体的风水画卷。北向的"黄龙出洞"暗含腾跃之势,龙脉蜿蜒处凝聚天地灵气;南面的"美女梳妆"则显柔美之姿,阴阳调和间暗藏生发之机。这两处祖墓地形的命名,既是先人观察自然的智慧结晶,更寄托着子孙对家族运势的期许。诗人以动态的"争"与"正"字激活意象,让静默的山水有了生命的律动。 颈联"宗耆笑指五云气,后俊忙烧一瓣香"将镜头转向祭祀现场。老者的指点与青年的叩拜构成时间维度上的传承对话。"五云气"的祥瑞意象与"一瓣香"的虔诚姿态相映成趣,宗族长老的智慧笑容与后辈子弟的恭敬身影,在袅袅香烟中叠合成永恒的家族记忆。这种跨代际的情感互动,恰如血脉在时光长河中的自然流淌。 尾联"福壤更承先德庇,何愁玉树不芬芳"如黄钟大吕,奏响全诗最强音。诗人巧妙地将地理风水与道德传承熔铸一炉:祖茔的吉壤对应先人的德泽,自然的芬芳暗喻子孙的昌盛。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既是对传统风水文化的诗性诠释,更是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德信念的艺术呈现。结句的反问句式,将笃定的家族自信化作悠长的余韵。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冰冷的山水形胜转化为温热的血脉记忆。黄龙腾跃的不仅是地脉,更是家族精神的升腾;美女梳妆的不仅是山形,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诗人用山水文章写就家族史诗,让祭祖的香火在诗意中永生,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 〔豆包平台评语〕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登山的起始场景,到对祖墓地形的描绘,再到宗族成员的互动,最后到对家族未来的期许,层层递进,情感真挚。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细节描写等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使诗歌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先的敬重、对家族的热爱以及对家族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让我们领略到传统宗族文化在诗歌中的独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