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想看透一个人,看这四点就行

 blackhappy 2025-05-16

梁启超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记》尤能见众生相。”

千年风云,皆凝于太史公笔下。有人为名利折腰,有人为道义赴死;有人于绝境中重生,有人于巅峰处陨落。

世事如棋,人心似海,而《史记》中的血泪篇章,早已道破识人真相——

《史记》:想看透一个人,看这四点就行

01

观其志向,知其人品

《史记》开篇便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太史公写下此言时,身受腐刑,却仍以笔为剑,将毕生心血注入史册。他的志向不在庙堂之高,而在为天下立心。

反观项羽,少年时见秦始皇巡游,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其志在天下,却无容人之量。他火烧咸阳、屠戮降卒,最终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志向若只图霸业而无仁德,终是镜花水月。

再看陈涉。他不过是田间耕夫,却敢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志向看似狂妄,实则点燃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把火。虽最终兵败身死,但太史公仍将他列入“世家”,只因他敢为天下先。

志向的高低,不在于言辞多壮阔,而在于心性多纯粹。

李广一生渴望封侯,七战匈奴,却因命运弄人终生未得。他怨天尤人,最终引刀自刭。而卫青出身奴仆,从不争功夺名,只默默守边御敌,反成一代名将。《史记》评卫青:“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太史公借此暗喻:真正的志向,是低头耕耘,而非仰首叹天。

人若志在私利,言行必露锋芒;志在公义,取舍自有分寸。

正如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悄然隐退,三散家财。他看透了“飞鸟尽,良弓藏”的规律,甘愿从“治国能臣”转身为“江湖商圣”。而文种贪恋权位,最终被赐死。

《淮南子》有言:“鱼不可脱于渊,志不可夺于山。”

看一个人的志向,便能预见他的结局。

《史记》:想看透一个人,看这四点就行

02

察其逆境,见其筋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一句:“人穷则反本。”

绝境之下,最能暴露本性。有人跪地求饶,有人宁折不弯;有人怨天恨地,有人静待天明。

韩信年少时受胯下之辱,市井皆笑其怯懦。但太史公笔锋一转:“其志与众异。”果然,他后来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成为汉初战神。而那个逼他钻裤裆的屠夫,再见韩信时吓得魂飞魄散。韩信却道:“此壮士也,当年他辱我,反激我奋发。”

逆境中的姿态,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再看李斯。他本是楚国小吏,因不甘贫贱,西入秦国。从一介布衣到帝国丞相,他靠的是“仓鼠哲学”——见粮仓之鼠饱食无忧,便立志要做“人上人”。然而赵高篡权时,他为了保命,竟附和废扶苏、立胡亥。最终被腰斩于市,临终哀叹:“欲与子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太史公冷眼评道:“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

顺境时风光无限,逆境中却丢了风骨,终是竹篮打水。

对比之下,苏武持节北海十九年。单于许以高官厚禄,他不动心;逼其牧羊于荒野,他不屈服。归汉时,符节上的旄毛尽落,他却带回一身肝胆。《史记》虽未专篇写苏武,但班固在《汉书》中补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因这份逆境中的坚守,正是华夏脊梁。

张良年轻时刺杀秦始皇失败,亡命天涯。他在下邳桥头为老人拾履,得授《太公兵法》。十年磨剑,终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圣。太史公叹:“其意盖不在书。”

真正的强者,从不会因逆境而改志,反将其化作登天之梯。

《史记》:想看透一个人,看这四点就行

03

观其交友,辨其心性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有一言:“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太史公笔下,张耳与陈馀的故事堪称“友道之镜”。二人初为刎颈之交,共谋抗秦,誓言同生共死。然巨鹿之战时,张耳被困城中,陈馀拥兵不救。张耳怒斥:“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陈馀却以“兵少不敢战”搪塞。最终二人反目成仇,陈馀被张耳斩杀于泜水。

太史公冷笔点评:“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

择友如择镜,照见的是自己的心性。

再看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三千。他待冯谖以“食无鱼”“出无车”之礼,冯谖为其“焚券市义”,助其东山再起;而当他失势时,多数门客离去,唯冯谖不离不弃。《史记》评:“客皆背文去,独冯谖在。”后孟尝君复相位,众客欲归,他欲唾其面,冯谖却谏言:“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太史公借此暗喻:观人交友,不在众星捧月时,而在门庭冷落处。

吕不韦更将“交友”视为奇货可居。他散尽家财结交异人,助其登上秦王位,甚至不惜将赵姬献予。然而当他权势滔天时,编纂《吕氏春秋》扬言“改一字赏千金”,看似门庭若市,实则孤家寡人。最终饮鸩自尽前叹:“吾以富贵累身。”

《淮南子》云:“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真正的挚友,如管仲与鲍叔牙。管仲三次战败,鲍叔牙知其“有老母需养”;管仲分财多取,鲍叔牙不以为贪,反称其“贫无资”。后来管仲助齐桓公称霸,直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太史公赞:“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择友之道,不在锦上添花,而在雪中送炭。

《史记》:想看透一个人,看这四点就行

04

察其言行,明其虚实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徙木立信”一事,可谓言行之标杆。

商鞅变法之初,在咸阳城南立木,告民:“徙置北门者予五十金。”民疑之,无人应。后增至百金,一人徙之,即予百金。自此秦人皆知“令出必行”。《史记》载:“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太史公虽评商鞅“刻薄少恩”,却不得不承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言行如一者,纵身死而法存;言悖行者,虽显赫终成空。

对比楚怀王与张仪。张仪欺楚:“愿献商於六百里地。”楚怀王贪利,绝齐盟秦,最终只得六里荒地。屈原苦谏:“秦虎狼之国,不可信!”怀王却怒而流放屈原,终成秦国阶下囚,客死异乡。《史记》讽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太史公笔下,楚怀王的悲剧,皆始于“听其言而不察其实”。

再看季布。此人以“一诺千金”闻名,楚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刘邦悬赏捉拿他时,濮阳周氏甘冒灭族之险,将他藏于马车中扮作奴仆;朱家更向夏侯婴进言:“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终使刘邦赦免季布,并拜为郎中。《史记》赞:“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

言行一致者,纵陷危难,亦有人舍命相护。

反观江充。他诬陷太子刘据“巫蛊之祸”,言行狡诈如狐。为取信汉武帝,他先自导自演“桐木人偶案”,再逼供百姓“夜祠祝诅”。最终太子被迫起兵,长安血流成河。而江充被诛时,《史记》仅记:“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族灭江充家。”

太史公以史为鉴:巧言令色者,终将被真相反噬。

《史记》:想看透一个人,看这四点就行

结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史记》的智慧,从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市井人心。观其志向可知格局,察其逆境可验筋骨,辨其交友可窥品性,明其言行可断虚实。

楚汉相争时,韩信评价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而刘邦“善将将”,正因他深谙识人之道。

今人读史,当如太史公所言:“述往事,思来者。”

看透一个人,无需占卜问卦,只需以《史记》为尺:

志在九天者,不困于泥淖;骨立风雪者,不败于寒冬;友遍四海者,不孤于绝境;言出必践者,不覆于虚妄。

此四者,乃太史公留予世人的识人圭臬,亦是穿越千年的处世明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