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源泉

 blackhappy 2025-05-16

【导 读】

管理层追求短期效益,员工因循守旧,质量改进沦为形式主义......

在企业管理中,质量改进常常陷入柏拉图“洞穴寓言”式的困境——人们固守传统观念,拒绝接受新思想,导致变革难以推进。

只有从“人、思想、行为”三个维度,剖析质量管理的核心问题,才能探索出真正的解决之道。

质量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源泉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讲的“洞穴寓言”,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有一群没有受过教化的人从小就住在洞穴里,面壁而坐,身体和头颈都被束缚着无法转动。身后有一个矮墙,再远处是篝火;在墙和火之间有一条通道,人来人往,拿着各种东西,并把影子投到洞壁上,就像木偶戏表演那样。

久而久之,这些人就把眼前的影像当作了真实的世界,而且还在努力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呢。那么,请设想一下——柏拉图把问题抛给了我们——“如果他们被解除禁锢,矫正迷误,你认为这时他们会怎样呢?

后人又进一步去想:如果他们走出了洞穴又会怎样呢?


01 人的困境:洞穴中的囚徒

首先我们从人开始谈起。

在传统的组织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执行层,人们都像生活在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描述的洞穴寓言里一样,宁愿活在虚幻的舒适区,也不愿直面现实

首先管理者就不认同,他们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精通质与量的游戏。他们把量的工作交给了生产部门,把质的工作交给了质量控制部门,并把成本摆在他们面前,从而造成他们相互之间的重重矛盾。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基本的管理工作。

那些从事质量控制的人员,个人能力过人,一方面是铁面警察,让生产设计等部门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又是救火英雄,随时随地冲锋陷阵,尽心尽力地解决问题,不幸的是往往成为阵亡者。

这些公司虽然具有足够的决心,但在改进质量方面却徒劳无功,因为他们没能挣脱“枷锁”。因循守旧,安全第一,裹足不前成为了生存法则

质量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源泉

改进质量的观念和行动,其实是非常微妙的,你必须从实际经验中学习才可以得来。如果你满怀激情,然后不加思索地就投身去当培训人员,那么这样做法其实完全就可以导致问题的产生。我们常常把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蜘蛛式”的人,他们自己编制了一套理论,用自己吐的丝,希望把别人网起来;

第二类是“蜜蜂式”的人,他们要不断地去采蜜,在实践中酿造出非常美丽的蜂蜜;

第三类,我们把它叫做“蚂蚁式”的人,这类人像蚂蚁一样搬家,从A到B,从B到C等等,都不产生任何的新含义,实际上是重复式的搬运。

而我们企业所要致力于去培养的,是种蜜蜂式的员工。所以,如果你是蚂蚁式的人,或是蜘蛛式的人,那你就应该知道,你所输出的内容才是引起问题的根源。


02 思想枷锁:错误的认知与心态

正是看到了这种精神困境,克劳士比先生终身努力要破除那个束缚人们心灵的“无形的牢笼”,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所谓的“管理智慧”只见事不见人,是用无情做事的规则取代有情做人的方式,本质上是把组织变成了一种无生命的、机械般的东西。走出自然洞穴的人们再一次走进人造的机械洞穴并日渐异化为这种冷冰冰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所以,面对大千世界繁杂之“多”,克劳士比用零缺陷之“零”的方略,返璞归真、回归原点,像老子打开“众妙之门”那般砸开那些“机械人”头脑中的枷锁。

'可接受质量水平'是传统质量最大的认知陷阱,包括统计质量控制允许的缺陷率等,而零缺陷追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以自我拷问式的心智模式,把判对错、明是否、辨善恶的信念植入人们的心田,以驱动他们走向真实的世界,成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人。

质量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源泉

这种转变需要三个认知突破

质量即符合要求(不是'好'或'更好')

质量源于预防(不是检验、筛选或补救)

质量成本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Price of Nonconformance)


03 行为偏差:急功近利的恶果

当管理者发现了财务损失,首先想到的不是分析、策划行动,而是下命令、要结果、追时髦,核心就是让上级满意,而不是让客户满意,让员工满意。

通常管理层一旦知道质量代价之后,就会立即通知所有的人来消减这项支出。不过遗憾的是,他们常常采用了一种短视的和急功近利的行动,比如要消减质量成本的人数,要消减检验测试计量等等的设备等等。

其实如果我们正确地实施一种适宜的改进的方法,第一年可以大幅度削减不符合要求代价,但是如果了解得不够彻底,你可能反而增加了许多的费用。耐心不够,你会常使得这种改进的方案实行起来变成了你一个人说了算的形式。

这种心态就好像今天你插下一个小树苗,明天就想让它变成为一个参天大树;

今天种一棵果树,明天就要收获果实;

今天生一个孩子,明天就要让他成为世界首富。

质量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源泉

这种心理,就使得我们每一个执行人变得非常的消极,非常的被动,变得无所事事,他只能充满挫折地静待下一步的指示。这样只能使得困扰增加,从而导致我们每一件事都会延缓下去


质量改进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场革命。唯有打破枷锁,才能让企业走出“洞穴”,迎接真正的光明。

柏拉图洞穴寓言生动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人们往往被固有观念束缚,拒绝接受新思想,零缺陷理论正是打破这种思维禁锢的钥匙。

零缺陷并非要求绝对完美,而是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预防哲学。传统质量观认为错误不可避免,而零缺陷理论指出:95%的质量问题源于系统缺陷,而非个人失误。这一颠覆性认知要求组织从'救火文化'转向'预防文化'。正如走出洞穴的囚徒,企业必须直面现实:质量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