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古代封建科举进士榜

 刘沟村图书馆 2025-05-16

Image

历史上,并非仅是三榜进士。
/   周建苗
可能,有读者不甚理解封建科举的进士榜,在此试着讲解一下,以供参考。
进士,一般是通过院试、乡试(省试)、会试(国家级,内含廷试),层层挑拔,选拔的人才。在封建时代,中了举人、进士,便是进入仕途的标志。当然,也有明经进士、举荐、贡士等多种形式,选拔人才。明经进士制度,在宋朝已废除。
进士,据统计,在宋代时,正式录取有4万多人(科举榜),以其它形式获得的有6万多,计有10万多人之巨,这也体现了古代科举存在的弊端。迄今,宋朝的进士名单,历史的记载仅是一大部分,有着不少迭失。
其实,科举榜的“状元、榜眼、探花”之说,历史上有不少的说法。
状元,源于的唐代,初时称“状头”。唐宋期间的科举律制,并没有“榜眼、探花”说法,仅是以廷试第二、三名记载。那时一些古籍记载的“榜眼、探花”,多是非正式的名词。直至了明朝,科举律制的才将“三鼎甲”,列为的科举律制,《明史》有着记载。
像是“省元”,在宋代科举,是为正确的说法。明清时期,应称之为“解元”,乡试(省试)的第一名。科举体制的不同,考试地点、方式也存在差异,在宋代科举制度中,省元是礼部试(省试)的第一名,明清时期的解元,各省属区域考试,并非礼部试,等等。
同时,科举榜也有“二榜、三榜”之说,谁中了二榜、中了三榜,古籍有着这样的描述,特别常见于人物传。
二榜,多指“甲乙榜”,指记载“乡试(省试)、会试”二榜,常见于明清时期。三榜,有指“院试、乡试、会试”三榜,或进士榜第三榜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描述,应结合整体的文字了解。在宋代,还有中了四榜、五榜等,是指进士四、五榜了。
所以,封建科举在用词方面,还是较为考究、严谨,加以注意的。
当然历史上,对“三鼎甲”(状元、榜眼、状元)的描述,即进士榜的廷试第一、二、三名,在明代之前,还是有着不同顺序排列的。

Image

据笔者了解,宋代的进士榜,有一、二、三、四、五等榜,颠覆了人们常识仅有“三甲榜”进士。同时,廷试第一、二、三名,并非排列在第一榜(甲榜)的前三名,分开排在二、三榜的第一名(传胪),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也并非以进士一、二、三榜来区分,有四榜、五榜等,也有赐进士出身等,第一名等排名靠廷的前面了。
所以,这对古籍的学习研究,有着借鉴、参考的价值。
至了明代,科举制度才将进士分成了第一、二、三榜,也把状元、榜眼、状元放在甲榜的前三名,已发生着改变。
按张延玉《明史》所述,“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说的是如此。
考中了进士,多是有职官安排的。
对历史了解的,会认为考中了状元、榜眼、探花,有时仕途还不如后面名次的进士,混得好,职官大,这是历史存在的一些事实,并非绝对。
按明清的科举律制,“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起士者,皆为翰林官”,所以,状元授翰林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编修,似乎成了一种例俗。
像是古潮州的明代状元林大钦,便是授翰林修撰;宋代进士榜廷试第二(“榜眼”)的王大宝,便授南雄州教授(相当于韩林编修职官级别);还有宋代进士榜廷试第二(“探花”)的姚宏中,便任静江教授(相当于韩林编修职官级别)等等。
所以,考中了状元、榜眼、探花,多是能留在朝堂的七品左右职官,侍在皇帝身边,与各大臣上朝堂,仕途宽广,不少进士也是一样的。
当然中了进士,也并非所有的能够授职官,但地位提高了。
一般中了举人,人们多称为“老爷”,中士没有为官,也是员外等,也列为士绅阶层了。
在此分享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