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又叫白蒿,属菊科植物。 茵陈是春季常见的野菜,药食同源,入肝胆经,被称为“养肝第一草”。 岭南地区的春季湿气重,很多家庭喜欢煲一些具有祛湿功效的汤水饮用。中医认为,春属木,肝亦属木,春季也是肝病容易复发的季节,肝病多与湿热、气郁有关,可以用茵陈和鸡骨草来煲汤,帮助祛湿热、保肝护肝。 一般来讲,清明前后是采收茵陈的最佳季节,此时茵陈还是嫩苗,叫“绵茵陈”。过了这个时节长大点再采收,就叫“茵陈蒿”了。 注:乙肝等病毒性肝炎属于肝胆湿热的可以考虑用此食疗法。 运用: 1、民间治胆结石 虎杖60克,茵陈30克,大黄15克。水煎服,每日二次。 2、栀子配茵陈:散热利尿退黄疸。栀子苦寒降泻,清热利湿;茵陈蒿辛苦微温,得春初生发之气,能人太阳、阳明,发汗利水。二药相须为用,共奏清热祛湿退黄之效。《古今名医方论》道:“茵陈……除热邪留滞,率栀子以通水……全身内外瘀热悉从小便而去,腹满自减,肠道无伤,仍合引而竭之法,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 3、《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4、《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炙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5、肝胆湿热食疗方 - 青莲童子Blotus的文章 - 知乎 青莲童子Blotus:肝胆湿热食疗方 食疗方 一、茵陈茶。将洗净的茵陈用制茶的工艺揉搓炒制后阴干,泡水饮用,有助于养肝护肝。可搭配蒲公英、金银花等本草,更能发挥出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效果; 二、茵陈鸡荷包蛋大枣汤。取茵陈15克,大枣6个去核,鸡蛋6个与适量冰糖一同煮水。此汤具有疏肝理气、祛风除湿、滋阴补肾、健脾和胃、补血养血等多重功效。 三、粉蒸茵陈。将新鲜的茵陈洗净后与面粉充分混合,再上锅蒸熟,淋上由蒜泥、盐和香油调配的酱汁即可。 四、《食医心镜》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五、预防肝炎:春季各种传染病比较多,茵陈调肝利胆,可以用茵陈20克,大枣3枚来预防肝炎; 六、适合肝胆湿热证型,以及脂肪肝肥胖伴有尿酸、转氨酶升高的人:鸡骨草10克,茵陈10克,泽泻5-10克,绵草薢3-5克 七、化肝胆脾胃的浊毒、和胃,适合胃部不适的人喝,预防胃病:藿香3克、蒲公英3克、陈皮3克、茵陈3克,此方出自国医大师李佃贵; 但要注意,应适量食用,也可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食用。 禁忌: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茵陈两大核心功效解析 湿热瘀滞皆可破 1.清热利湿:肝胆湿热的克星 茵陈苦寒之性,恰如春风化雨润肝木。其气清香疏达,能透肝胆郁热,化脾土湿浊。凡见: 胁肋胀痛如裹; 口苦黏腻如含黄连; 小便短赤灼热; 舌苔黄腻如涂蛋花。 皆是肝胆湿热作祟。此时取茵陈15g,配大枣3枚、生姜3片,沸水冲泡代茶饮,可利湿退黄而不伤正气。若兼见转氨酶升高,加五味子5g以酸收入肝,降酶效果更佳。 2.强肝降脂:痰瘀体质的福音 血脂异常在中医看来,多是"痰湿裹挟瘀血"堵塞脉道。茵陈含挥发油、茵陈炔酮等活性成分,能化痰瘀、通肝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提取物可使血清胆固醇降低30%,甘油三酯下降25%。脂肪肝患者每日取茵陈20g煮水代茶,配合山楂10g、荷叶5g,月余可见指标改善。 临床医案实录:茵陈退黄显神效 分享一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病例:38岁壮年,却因身目金黄、胁痛如刀绞而形销骨立。诊其脉:弦滑有力;望其舌:苔黄厚腻如积粉。此乃湿热毒邪深伏肝络之象。 处方以茵陈蒿汤为底: 茵陈30g(后下),栀子10g,柴胡12g,郁金15g,黄芩8g,金钱草20g,垂盆草15g(鲜品加倍)。 方中茵陈为君,栀子清三焦之火,柴胡疏肝胆之气,郁金活血化瘀,金钱草利水通淋,垂盆草解毒降酶。二诊时患者胁痛大减,小便转清,身黄减退如退潮。守方月余,复查肝功已恢复正常,B超显示肝纤维化逆转。随访至今,患者正常工作生活,未见复发。 适宜人群:肝胆湿热证、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 禁忌体质:脾胃虚寒(遇冷腹泻)、血虚萎黄(面色淡白无华)、蓄血发黄(舌质紫暗有瘀斑)者慎用。 煎煮技巧:茵陈需后下,取"青蒿式"煎煮法,水沸后关火焖泡10分钟,避免有效成分挥发。 配伍禁忌:不宜与西药利尿剂同用,可能增强排钾作用;与降压药联用需监测血压。 储藏方法: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新陈并用效果更佳(新茵陈清热,陈茵陈利湿)。 此护肝妙法,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然中医治病,贵在"治未病",日常养肝当戒怒戒疲,子时(23:00-1:00)养肝血,晨起叩打肝胆经,配合茵陈茶饮,方得肝木条达,气血和顺。 |
|
来自: 青莲童子Blotus > 《传统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