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论】和【九势】是书法学习者必读的古代书论,内含书法笔法要诀,对后世影响深远,可谓最重要的书法秘笈。本文则是市面上最好的【笔论】【九势】白话译文,通俗易懂,直泄真机。 蔡邕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擅长篆书、八分、楷书,又创飞白体,唐张怀瓘誉其书法“体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剑长矛,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不论纵横都能表现出相关的意象,才可称为书法。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文字产生于自然。自然被创立后,阴阳随之产生,阴阳产生后,文字也就出现了。写字时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使笔力蕴含其中,笔力强,笔画才会有立体感,如美女的肌肤丰满美丽。作字时要顺着笔毫的势态,笔画无论来去都不可逆其势,这样才能使笔力强,否则就笔力差,笔画就不美了。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下笔要注意字的结构,上部要覆盖下部,下部要承接上部,使字的结构彼此照应关联,不相背离。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转笔即折笔,折笔时要衔接自然,左右呼应,不要使折笔处显得孤露、突兀。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上,笔画向左(应为向下或左下的代称)则先向右行笔,到笔画写到左端时,又要向右回锋收笔。即强调笔锋要起笔逆入,收笔逆回(逆入逆回法多用于篆隶)。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藏头是笔毫逆入藏锋后顺势按在纸上,使笔心(即笔毫尖端)常在笔画运行轨迹的中间,即中锋运笔。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护尾是笔画写到最后时,须回锋收笔。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疾势出现在点、短撇、向右下方的捺笔波画,又可出现在竖画之后的上挑钩。疾即速度快,可使点画得力,笔力劲健。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掠笔在长撇和挑笔时(如提手旁的挑笔)用到,须轻快爽利。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紧为急,駃为骏马,也为迅疾之意。战行即战斗时的行进。古代打仗,对战双方在战场上需要多回合的厮杀才能决出胜负,所以战马在战场上需要多次的骤奔骤停,即为紧駃战行。笔法的涩势,即笔画完成时的骤停,然后接着下一个疾势,如同紧駃战行之法。行笔或出锋为疾,顿笔或藏锋为涩,疾涩二法构成整个书写过程。疾为动、为阳,涩为静、为阴,所谓动静相合,阴阳相济,明此则书道尽矣。坊间有云短画(如短撇)为疾,长画(如长竖)为涩者;有云以涩为主,以疾为辅者;有云篆隶楷为涩,行草为疾者;有云疾涩本一,疾中有涩,涩中有疾者等,皆如痴人说梦。 横鳞,竖勒之规 写横画如用刀刮鱼鳞,喻其爽利;写竖画如向后勒马缰,喻其稳健。横鳞是竖勒的规范,即写竖画与横画的法则一致,疾涩而已。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这些叫做九势,明白这些要领,即使没有老师传授,写的字也能与古人一样美妙。只要多加练习,功力深厚,就能进入书法的妙境。 蔡邕之女蔡文姬在【述石室神授笔法】中说:“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蔡邕熹平石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