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泄为补,说说怎么守住阳气

 忍思静诚 2025-05-17



《黄帝内经》里打过一个精妙的比方:'人身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太阳没了光芒,万物都要枯死;人要是丢了阳气,寿命就要打折'。这话说得实在,你看身边那些长寿老人,哪个不是面色红润、手脚暖和?那些总病怏怏的人,多半是手脚冰凉、脸色发青的。
 
现在大家常说的'亚健康',其实十有八九都是阳气不足闹的。白天犯困打哈欠,爬个三层楼就喘得像拉风箱,喝口水都跑厕所,晚上睡觉像摊煎饼翻来覆去...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您:体内的'小太阳'该添柴加火了!
 
别等油尽灯枯才着急
有个四十来岁的患者让我印象深刻。他来看诊时满脸虚汗,白衬衫领口都浸黄了,鼻水擦得通红,说在办公室空调房里根本坐不住。最要命的是慢性荨麻疹,全身起风团痒得钻心,试过各种抗过敏药都不顶用。
我问他平时怎么调理的,他说总觉得自己'湿气重',常喝薏米水、吃祛湿茶,还自己抓桂枝汤发汗。结果越祛湿越虚,最后连走路都打飘。这就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阳气本就不足,还用发散药往外掏,好比屋里漏雨还把房梁劈了当柴烧。
 
固阳要学'小火慢炖'
这时候最要紧的不是治标,而是先把阳气稳住。就像熬中药讲究'文火慢煎',咱们补阳也要循序渐进。我给他开的方子叫四逆汤打底(附子、干姜、炙甘草),配了杜仲温肾,龙骨牡蛎当'锅盖'收住药性,再加玉屏风散固表防漏。没想到三剂下去鼻水就收住了,半个月后连荨麻疹都消了,胃口也开了。
 
这里头有个关键门道:附子这类热药好比烈酒,直接猛灌要烧喉咙,得配上龙骨牡蛎这类'缓冲剂'。就像冬天烧炕,既要把火烧旺,又得用灰盖住不让热气散太快。有些患者自己乱吃桂附地黄丸上火,就是缺了这层'防护罩'。
 
养阳小妙招
晨起喝碗'太阳水':不是真喝阳光,是说早起喝温水要小口慢咽,像植物吸收晨露那样。别一起床就灌冰咖啡,那等于给阳气泼冷水。
 
午间晒背有讲究:选上午10点左右的太阳,晒后背20分钟,能激活督脉阳气。晒到微微发汗就收,千万别晒得头晕眼花。
 
晚上泡脚加点料:40℃左右的热水,抓把艾叶花椒煮开,泡到鼻尖冒汗就打住。切记别泡到大汗淋漓,那是耗阳气。
 
睡觉要学'婴儿式':晚上11点前上床,手机放客厅。右侧卧像婴儿蜷缩,手心贴肚脐,能帮阳气归位。那些熬夜刷剧的,等于在透支生命电池。
 
这些坑千万别踩
· 盲目祛湿伤根本:红豆薏米不是万能钥匙,阳虚的人越吃越虚。有个患者天天喝薏米水减肥,最后月经都不来了。
· 乱拔罐放血泄阳气:后背刮得青紫说是排毒,结果感冒频繁来找。阳气足的人偶尔拔罐还行,虚的人这就是自毁长城。
· 把冷饮当续命水:夏天喝冰镇饮料看似解暑,实则把寒气直送脾胃。见过最离谱的姑娘,痛经还吃冰淇淋'以毒攻毒'。
 
固阳要看'天时地利'
春天养阳要像放风筝,适当户外活动;夏天护阳要学荷叶藏珠,避暑不贪凉;秋天收阳要像松鼠屯粮,早睡早起;冬天藏阳要似熊入洞,少折腾多静养。
 
守住阳气就是守住健康的本钱,身体这台'车',保养得当照样能跑长途。记住一句话:留得阳气在,不怕病来找!
 
文中提到的药方切不可照搬自用,每个人体质不同。就像炒菜放盐,专业厨师和家庭主妇手感差得远。真有不适还请找靠谱中医把脉开方,别拿自己当小白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