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高中语文合格考必备考点:文言文阅读

 长沙7喜 2025-05-19

文言文阅读

课标要求

学业要求

能力层次

备注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筛选文中的信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学业水平质量1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 活用。 

(3)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5)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业水平质量2

Image知识点击Image

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技巧

    1.先整体阅读,粗略地弄懂大意。与此同时,可先参看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题,有助于迅速弄懂原文内容大意。

     2.再转入精读文言阶段。可边读边画虚线以标出人物的姓名、字号,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职的变迁情况等。要弄清楚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几件事,几个人;是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个人多件事,还是多个人多件事。还要弄清楚谁是主要人物(故事主人公),谁是次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在阅读中对弄不懂的实词义,弄不懂的个别句,要学会“跳过去”(跳读法),不要过多纠缠,以提高阅读做题速度。

    3.转入细心做题阶段。做题时注意必须把题干句子带入原文中,仔细察看上下文语境,上下勾连,反复揣摩,以寻求正确答案(代入验根法)

 掌握利用技巧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做好第一题,要有文言知识迁移能力,要学会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将课外知识运用到文言文本中。(知识迁移法)

Image

(一) 理解实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竟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词类活用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直接作状语。

 (2)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具体分析: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多出现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

2.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如果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词以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词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②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词的,但较少见。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6.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的,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异”,不在“同”。

 (2)两个语素意义上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用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中说“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会不相从许”中的“从许”即是“相从”或“相许”,此为同义复用。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二)理解虚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译为“出嫁”;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译为“往、到”;而在“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如今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用来⋯⋯的”;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等。二是指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同于现代汉语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掌握与现代文不同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

为)2.何以……为(恶用……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为”;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为“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句型,其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是宾语,而是宾语中的定语。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句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

6.何所……

 “所”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所字词组前面用疑问代词“何”组成“何所……”的形式,应理解为“所……者为何”的倒装和紧缩。也就是说,这个句型是充当主语的所字词组倒装在了谓语“何”后面。

7.无乃……乎(与)

 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可译作“恐怕……吧”。

8.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

 这种句型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莫非……吧”,有时也译为“难道……吗”。

9.将……乎

 这也是一种表测度的惯用句型。用委婉的疑问形式来表示肯定形式。可译为“大概(恐怕)……吧”。

 10.奈何、若何、如何、奈……何、若……何、如……何

 古汉语中的“奈”“若”“如”是动词,与之搭配的“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结合以后便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的固定词组。

 从意义上讲,“奈何”“若何”“如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

 第二,“奈何”“若何”“如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

11.何其⋯⋯、一何⋯⋯

 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

12.……之谓

 这是个惯用句型。“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译为“说的就是……啊”。

13.之谓……

 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助词“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14.有所……、无所……

 这种句型中“有”“无”是谓语动词,“所”(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当于“有……的”“没有……的”。

15.有以……、无以……

 这个句型中“有”和“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以”和“无所以”的省略,故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也可简单译为“有办法”或“没办法”,而且这种译法居多。

16……孰与……

 用在表比较的疑问句中,比较人的高下优劣或事情的得失好坏。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或“与……比较怎么样”。

17.与其⋯⋯、孰若⋯⋯    

有比较选择、认定(肯定)的意思。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怎赶得上)……”。

18.有(今)……于此(斯)

 这是个用假设来打比方的惯用句型。可译为“如果有”或“假设有”,而不是“有……在这里”。

(四)掌握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翻译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析”七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或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了。    

(7)析,可以根据语境来推断,可以用词汇、成语联想法来分析,可以通过分析其语法结构来确定。

ImageImage    

Image真题讲解

 例 (2022湖南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六国论

苏 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率领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木柴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引出分论点,简明扼要。 

B.第②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别从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

C.第③段从不赂者的角度,层层推进,指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刺杀秦王不成功。

D.第④⑤段提出忠告,借古讽今,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以地事秦、换取一时苟安而最终灭亡的覆辙。    

9.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 

Image真题演练

1.(2023·新疆·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臣闻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褒。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秦王李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余,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宋金刚军中食亦尽。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世民曰:“金刚技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  长:生长

B.虽之以严刑  董:督察

C.能而任之  简:简要

D.岂身乎  顾:顾惜

2.下列对文本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

B.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

C.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

D.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

3.下列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先用排比句凸显主旨“思国之安,必积德义”,再从反面论证,进一步劝谏。

B.“十思”角度各有不同,魏征提醒太宗作为统治者要重视个人修养,使国家长治久安。

C.文本一结尾指出,君王无需亲自处理政务,可以通过耳目感官尽力去享受巡游的快乐。

D.文本二中,面对竭力劝谏的刘弘基,李世民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行,尽显其不凡气度。

4.请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2.(2021湖南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之有    厌:讨厌             D.因人之力而   敝:损害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                              寡人之国也

B.是寡人过也                              学者必有师

C.亡郑而有益于君                          其翼垂天之云

D.乱易整,不武                            王好战,请战喻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但均与秦无关,为后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郑伯在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抛弃个人私怨,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意出使。    

C.烛之武善于辞令,充分利用秦晋矛盾,从秦的利益出发,晓之以利害,使秦退兵助郑。

D.子犯建议攻打郑国,晋文公从“仁”“知”“武”的角度反对,可见晋文公是仁义之君。

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3.(2023春·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师说》,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道也        师:老师

B.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C.于其        身:自己    

D.不拘于        时:时俗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B.小学而大遗

小时学习的知识长大后却遗忘了

C.官盛则近谀

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彼 童 子 之 师 授 之 书 而 习 其 句 读 者 非 吾 所 谓 传 其 道 解 其 惑 者 也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2.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相师”的现状,呼吁人们求师从师。文章第一段先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师”的职责,“                  ”;接着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最终总结出择师应遵循的标准,“               ”,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Imag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心焉      备:具备

B.不积步             跬:古代称跨出半脚为“跬”

C.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刻

D.用心也    一:专一

2.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文章将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D.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庖丁解牛》    

5.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释刀对曰      释:放下      B.以无厚入有间      间:空隙

C.善刀而藏之       善:好的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7.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纵一苇之所       如:往

B.举匏樽以相          属:嘱咐,托付    

C.知不可乎得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答案】B

【解析】属:劝请。

10.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正襟危坐而问客

C.倚歌而和之                D.侣鱼虾而友麋鹿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D.“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为年号纪年。古代有不同的纪年法,如年号纪年、帝王纪年、干支纪年等。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

1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雪与人膝齐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始循入       物喜,不以己悲

B.下有红光动摇承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远古刻尽漫失       皆出于此乎

D.顺流东也          自其不变者观之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故阳谷为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B.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上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郭”,外面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市。

D.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①以吾一日长(zhǎnɡ)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ɡ)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ɡ)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ɡ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侍坐”是在尊长近旁陪坐。“侍”字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

B.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做铺垫。

C.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

D.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

2.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B.会同: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在这里都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D.小相: 相,傧相的谦称。小相,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mage

全套考点汇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