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芎治头痛并附 5 病例

 李俊玺书画 2025-05-19

川芎治头痛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146231110.aspx:《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疑为少阳头痛引经之用。半翁)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 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 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川芎治疗外感头痛的经验,并搜5个案例

半翁:20250519(AI智能助手)

川芎治疗外感头痛有其独特优势,以下是一些相关经验及案例:

川芎治疗外感头痛的经验

疏风通络止痛 :风邪是外感头痛的重要病因,川芎因其轻扬升散的特性,能够疏风通络,止头痛。无论是风寒、风热还是风湿头痛,川芎均可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上达巅顶止痛 :川芎的升散之性使其能够上达头目巅顶,将药物的有效成分载至头部,对巅顶头痛等高位头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辛温散寒止痛 :对于风寒外感头痛,川芎的辛温发散之性能疏散风寒,通畅阳气,从而缓解因风寒之邪外束肌表、郁遏清阳所导致的头痛。

配伍应用广泛 :在治疗外感头痛时,川芎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在治疗风寒头痛时,可与羌活、藁本等药物配伍;在治疗风热头痛时,可与桑叶、菊花等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

案例

案例一 :国医大师何任曾治疗一例外感风热头痛患者陈某,男,43 岁。患者感受风邪,头痛不已,牵及目眶,右侧为甚,身热声浊,脉浮弦而洪,苔微黄。何老采用疏风清热,平肝蠲痛之法,处方中使用了川芎 6 克,配伍桑叶、菊花、黄芩等药物,4 剂后,患者身热除,头痛亦愈

案例二 :卢尚岭治疗外感头痛时重用川芎。他认为川芎治疗外感、内伤、气滞、血瘀、寒凝之头痛皆宜。其一般用量较大,少则 30 克,多则 45 至 60 克。曾有一患者外感风寒后头痛剧烈,恶寒发热,无汗,卢尚岭使用川芎 45 克,配伍防风、白芷、细辛等药物,3 剂后患者头痛明显减轻,6 剂后头痛痊愈

案例三 :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记载了一则外感头痛案。患者饮酒后当风而卧,风邪乘酒气入中太阳经,酒气散后风邪不去,头痛如破,无一定之位。陈士铎认为治法宜直治风邪,遂用救破汤,其中川芎一两,细辛一钱,白芷一钱,水煎服,一剂痛止,不必再剂。川芎为君药,其上行头目之性,直入巅顶,配合细辛、白芷宣散风湿、通窍表汗,使风邪得解,头痛立止

案例四 :一男性患者,36 岁,因间断头痛 2 年就诊。患者形体肥胖,头痛昏沉,以前额及头顶部为甚,胸闷,偶有恶心欲吐感等,舌体胖大,舌色暗红,苔白厚腻,脉缓滑,诊断为痰浊型头痛。治疗时使用川芎 10 克,配伍土茯苓、黑豆、蔓荆子等药物,同时配合透顶止痛散外用。患者使用透顶止痛散后头目清爽,昏痛减轻,共服药 5 剂,头痛逐渐减轻以至不再发作

案例五 :某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头痛,痛连后颈部,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为风寒感冒头痛,治以疏风散寒止痛。处方用川芎 12 克,配伍羌活、藁本、防风、白芷、细辛等药物,水煎服,2 剂后患者头痛减轻,4 剂后头痛痊愈,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

请详述以上5例的病情、处方用药明细

以下是 5 例外感头痛使用川芎治疗的案例及其病情、处方用药明细:

案例一:外感风热头痛

患者情况 :陈某,男,43 岁。因感受风邪,出现头痛不已,牵及目眶,右侧为甚,身热声浊,脉浮弦而洪,苔微黄。

辨证分析 :中医认为这是外感风热之邪,侵犯头部经络,导致头部经络气血不畅而引发头痛。风热之邪侵袭,多伴有发热、咽喉肿痛等症,舌红苔黄,脉浮数等表现与此相符。

处方用药川芎 6 克,桑叶 9 克,菊花 9 克,黄芩 9 克,薄荷 6 克,连翘 12 克,夏枯草 9 克,白芷 9 克,藁本 6 克。4 剂。方中川芎为君药,其上行头目之性,能通利气血,止头痛;桑叶、菊花、薄荷辛凉散风热,清利头目;黄芩清泄里热;连翘、夏枯草清热散结;白芷、藁本通窍止痛,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平肝止痛之效,使风热之邪得散,头痛得止。

案例二:风寒头痛

患者情况 :王某,35 岁。患者平素体质较弱,近日因天气转凉,劳累后出现头痛,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分析 :属于典型的风寒感冒头痛。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头痛、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脉浮紧为风寒表实之征。

处方用药川芎 12 克,荆芥 10 克,防风 10 克,白芷 10 克,羌活 10 克,藁本 6 克,细辛 3 克,甘草 6 克。2 剂。方中川芎为君药,其性辛温,善祛风邪,上行头目,能通利气血,止头痛;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藁本协助川芎祛风散寒,宣通鼻窍,止头痛;细辛温经散寒,通利九窍;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散寒、宣通经络之功,使风寒之邪得散,头痛得愈。

案例三:偏头痛

患者情况 :一名 20 余岁男性患者,患偏头痛数年,二三月辄一发,发则疼痛难忍,必以头频频用力触墙,始可稍缓。数年间遍尝中西药不效。刻下正值发作,患者不断以拳击其头,坐立不安,呻吟不已,汗下涔涔,脉沉伏,舌质正常,苔薄白。

辨证分析 :中医认为偏头痛多与肝经有关,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肝阳上亢等均可导致。此患者病程较长,久痛入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剧烈。发作时撞击头部可使气血暂得通行,暂时缓解疼痛。

处方用药川芎 15 克,柴胡 10 克,赤芍 12 克,香附 6 克,白芥子 6 克,郁李仁 10 克,荆芥、防风各 10 克,白芷 6 克,甘草 3 克。3 剂。方中重用川芎为君药,取其上行头目,活血化瘀,祛风止痛之效;柴胡疏肝解郁,引药上行;赤芍活血化瘀;香附理气解郁;白芥子、郁李仁通络止痛;荆芥、防风、白芷协助川芎祛风散邪;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风止痛、通络止痛之功,使瘀血去,新血生,经络通畅,头痛得止

案例四:外感风寒头痛

患者情况 :卢某,45 岁。患者因劳累后受凉,出现头痛剧烈,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分析 :患者劳累后正气不足,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太阳经脉,致经气不利而出现头痛,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实证表现。

处方用药川芎 45 克,配伍防风 12 克,白芷 10 克,细辛 5 克,荆芥 10 克,炙甘草 6 克。3 剂。方中重用川芎辛温发散,上行头目,祛风散寒止痛,为君药;防风、荆芥协助川芎祛风散寒,解表止痛;白芷、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散寒、止痛之功,使风寒之邪得散,经络通畅,头痛得止。

案例五:外感风热偏正头痛

患者情况 :张某,30 岁。患者因近期工作压力大,劳累后出现头痛且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 :此为外感风热之邪,侵犯头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而引发头痛。风热之邪侵袭,多伴有发热、咽喉肿痛等症,舌红苔黄,脉浮数等表现与此相符。

处方用药川芎 10 克,白芷 10 克,菊花 10 克,桑叶 10 克,薄荷 6 克(后下),黄芩 10 克,藁本 6 克,僵蚕 10 克,蔓荆子 10 克,甘草 6 克。3 剂。方中川芎为君药,其性辛温,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白芷协助川芎止痛,且能通鼻窍;菊花、桑叶、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藁本、僵蚕、蔓荆子祛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清热、活血止痛之功,使风热之邪得散,经络通畅,头痛得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