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山西晋中为期2天的非暴力沟通线下基础坊,让我第一次真切领略到沟通的魅力与无限可能。 在“四只耳朵”的小组练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沟通的双重镜像效应。当扮演“指责他人”的角色时,那些脱口而出的评判性话语,比如“你总是这么不负责任”,会瞬间让对方筑起心理防线;而转换到“指责自己”的视角,内心的自我批评同样尖锐,像“我真是太没用了,这点事都做不好” 。这两种模式只会让人陷入情绪的漩涡,根本无法触及问题核心,更别谈解决问题了。 直到练习“同理心倾听”,我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尝试放下主观评判,用“四只耳朵”中的“同理他人”去倾听伙伴的分享时,我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被我解读为“故意刁难”的话语背后,藏着对方未被满足的需求与不安;而“同理自己”的练习,更是让我看清自己常常困在想象的剧本里——担心被否定、害怕被抛弃,在自己虚构的“剧场”里,焦虑又痛苦地活着。 这次学习我最珍贵的领悟,是明白了感受的边界。他人的愤怒、失望或许源于自身的经历与期待,并不意味着倾听者要全盘接纳、过度自责。当我们学会区分“他人的感受”与“我的责任”之时,可从无形的情感枷锁中解脱出来。那么,沟通也不再是一场消耗战,而是相互理解的桥梁。 非暴力沟通不是话术技巧,而是一场心灵的觉醒。它教会我用真诚替代对抗,用倾听化解隔阂,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联结彼此的温柔力量。 ![]()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我们在模拟冲突中提升沟通能力。3人一组,分别扮演案主、按钮和协助者,旨在帮助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学会识别自身情绪,明确内在需求,改善沟通模式,减少习惯性指责,提升同理他人的能力。 角色与分工: 案主:作为核心参与者,在刺激下表达情绪,经历从指责到自我觉察、同理他人的过程。 按钮:通过语言或情景模拟刺激“案主”,引发其情绪反应和指责行为。 协作者:引导“案主”发现感受和需求,用第一人称表述并协助其确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