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肠系膜影像表现 CT表现:肠系膜主要由脂肪构成,在CT上与腹内脂肪混合,本身通常不可见,但可看到穿过其中的血管。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均匀,CT值为-82至-120Hu,与皮下脂肪组织密度差为-20Hu至18Hu。肠系膜上和系膜根部淋巴结较少显示,淋巴结短径均小于5mm。 MRI表现:在MRI上,肠系膜脂肪呈高信号,血管因流空效应表现为低信号或无信号。
二、肠系膜病变影像表现 肠系膜水肿:可由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蛋白状态等全身性原因引起,表现为肠系膜密度增高,血管模糊。
肠系膜炎症:上腹部肠系膜炎症常见于急性胰腺炎,也可由阑尾炎等局部炎症引起。肠系膜脂膜炎或硬化性肠系膜炎可引起弥漫性雾状肠系膜或肿块样病变。
肠系膜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见累及肠系膜的肿瘤,可出现肿大淋巴结,还可产生“三明治征”。肠系膜类癌转移表现为增强的软质肿块,有放射状线状带延伸至肠系膜脂肪,常伴有钙化。此外,胃癌等多种癌症也可转移到肠系膜淋巴结。
肠系膜血管病变:急性肠系膜缺血可因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引起,CT表现为肠壁增厚或变薄、肠腔扩张积液、肠系膜模糊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可导致肠系膜周围边界模糊,肠系膜上、下静脉及小静脉纡曲扩张。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增宽、肠系膜根部脂肪密度不均。
肠系膜外伤:肠系膜损伤在腹部钝伤中较常见,常合并肠管损伤,表现为肠系膜周围脂肪呈雾状线条状变化,三角形液体积聚于小肠系膜内。
肠系膜扭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多伴有小肠扭转。CT表现为肠梗阻附近的U型肿胀和充液肠袢、扭转系膜及纺锤形肠环组成“三角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