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觉得,隶书书法的章法都是很固定统一的,即以前遗留下来的作品,大都是刻在石上的,用方格的形式,一格子一个字,也就是有行有列的形式,但是,古人作品中,它们在章法表现上,有的是有行有列,有的则是有行无列,当然,还有的是无行无列,第一种会表现出整齐有序,而第二种则显得自然一些,第三种则是更加随意一些,让其艺术性更加突出。 当代书法创作更加重视自然性和艺术性,上面这幅隶书作品是某届兰亭奖的获奖作品,它在章法安排上则以第二种形式而存在,是有行无列的表现形式,其做法就是要突出这种隶书风格的自然书写性,由于作才在取法、笔法、字形、章法等方面的安排,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获得了本届书法兰亭奖的最高奖,成为隶书创作作品中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但是,对于这种隶书创作的方法,并没有完全得到书法爱好者的认可,一些人说,这个风格的字形本来就不喜欢,加上作者这样去安排章法,让人感受到隶书缺少了两时期隶书的正大气象,我不喜欢,更不会去学习。也有人认为,隶书在汉代就是一种雄浑厚重之气,但如今有的人把隶书写得很猥琐,小气之极,这竟然还能获奖?但也有人觉得,隶书的风格很多,有的是表现正大气象,也有的是表现厚重之风,我认为这幅作品很有创新性,打破了以往隶书的风格之界。 那么,这幅隶书作品究竟有哪些主要特点?这种风格的隶书是不是创新之作?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味一下隶书的一些主要风格及其代表作。一是厚重类的作品,遗留下来的主要有《张迁碑》、《鲜于璜碑》、《西峡颂》等;二是摩崖类恣肆的,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等,这些作品大都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当然,不论是哪种类型,但它们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象。 从各类作品中可以看出,《张迁碑》与《鲜于璜碑》等作品,基本都是有行有列的形式,而《杨淮表》、《广武将军碑》、《大开通》等,都是有行无列或无行无列的。古人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作品的章法?我觉得可能是与当时的书写材料有关,例如摩崖类的作品,由于它不是刻在石碑上的,而是在空旷的崖壁上刻凿的,所以就有可能有刻得有行无列,或无行无列。 从这幅创作作品来看,它虽然是有行无列的形式,但作者想要以此来表明书法的自然属性,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在宣纸上写作品时,如果我们稍微用心一下,是完全可以写成有行有列,排布整齐的作品形式来,但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去做?它是有原因的。一是想要表现书法的艺术性,让作品通过字与行的变化,让艺术性的对比更加明显。二是通过这种形式,让书法的自然属性更为突出,现在很多人在章法上想要突破前人的做法,或许这个做法就是一种突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