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浩 | 数字时代用户如何体验新闻?——一项视觉框架处理研究

 skysun000001 2025-05-20

作者简介

田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

图片

摘要

内容与形式为用户理解新闻的意义设置了不同规则,成为研究者探析新闻接受环节的两条核心路径。本研究以视觉框架处理为主要分析框架,借助半结构式访谈方法考察用户理解代表性新闻视觉元素的主要过程,从选择性注意、启发式处理、框架比较与意义消歧等四个方面对经验材料进行归纳,对移动智能环境下用户理解视觉元素的核心进路及其特征加以理论化。本研究认为,新闻体验模式不仅对新闻学研究提出了审美思维与设计要求,也进一步凸显了数字新闻业围绕用户体验需求开展生产与传播的实践要求。

图片

关键词

新闻体验;框架处理分析;新闻用户;意义理解

一、内容与形式:理解新闻的两条路径

从社会功能出发来理解新闻的本质(essence)是现代新闻业实践与研究长期以来的共同逻辑,其核心出发点在于信息传递是新闻业存续的根基。据此,“内容传播的有效性”与“受众解读的准确性”就天然成为新闻内容传播的两个基本问题,盖因用户主要是通过细读新闻内容(news content)来感知新闻现象与社会环境。接受新闻的过程就被简化为“阅读”以文字为载体的新闻内容,以及“解码”其内容框架(Grabe et al.,2003)。自电视时代以来,视听媒介的蓬勃发展丰富了新闻形式(news form)。新闻生产者与机构账号都诉诸各类视觉元素的组合来吸引用户,帮助用户在“阅读模式”之外获得以视听感官为基础的“体验模式”。在新闻实践中,这种体验模式逐渐从“配图”走向“头图”“视频界面”,与文字内容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化,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用户接受新闻的核心场景,对各类视听元素的体验愈加普遍。体验模式及其作用机制因而受到数字新闻学研究的广泛关注。

体验模式天然与新闻形式研究(news form studies)相关。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形式研究主要探索各类视觉元素如何推动新闻意义的结构化与风格化呈现,揭示视觉元素如何将特定的主张与意识形态配置为固定的意义组合。在报纸时代,学者们关心的焦点问题是报纸的版面语言如何影响用户的观看效果,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学者们则对新闻内容的页面布局与代表性图像等感官要素兴趣盎然(黄雅兰,2023)。鉴于移动智能场景在新闻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的基础性角色,各类诉诸视听体验的数字手段(如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其推动的多模态新闻、沉浸式新闻、互动新闻、新闻游戏等新闻产品也关注到用户对于良好体验的需求,这进一步推动了体验模式在新闻实践中的勃兴与主流化(常江、朱思垒,2023;Monzer et al.,2020)。一些研究者主张因应媒介技术的快速变化,在新闻生产之中吸纳艺术设计思维,以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与交互体验(Anderson & Borges-Rey,2019)。也有研究者主张应当着重拓展新闻从业者的生产技能,探索新闻价值观如何与设计思维相融合(Diakopoulos,2020)。这些主张进一步在中观层面上实现理论聚合,推动了新闻业中用户体验研究(user experience studies)的兴起。

但用户体验研究之中仍有诸多核心问题未被有效厘清,其中一个是社交媒体上视觉元素依赖何种路径来催生用户的接受体验。既有研究表明,新闻的审美元素始终在具体的场景之中发挥作用,用户需与新闻内容产生情感或意图层面的“共鸣”,方可获得积极的体验(Aranyi & Van Schaik,2015)。倘若用户浏览到极为契合自身生活需求,且视觉风格与专业新闻极为相似的虚假信息,那么用户很容易将其视作“逼真”,这为用户的新闻接受过程带来了巨大的认识风险。然而,使用“共鸣”来描述视觉元素与用户体验的关联仍然不够清晰,我们对于用户偏好哪些视觉元素,如何自视觉元素之中构建起连贯的意义仍未获得充分的理论成果。

基于此,本研究的核心切入点是用户如何理解新闻视觉元素。我们期望通过一项针对用户体验生成过程的探索性研究,说明用户如何基于视觉元素获得特定的意义并对其加以连贯化,最终实现对用户体验及相关的新闻接受过程的理论归纳。

二、文献综述

“新闻体验”(news experience)是我们理解社交媒体上用户解读新闻意义过程的有效概念,“视觉框架处理分析”则能够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理论框架借鉴。

(一)新闻体验研究

首先,作为一个从日常生活之中引申出的学术概念,新闻体验指称的是移动智能场景下用户经由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重感官从新闻中所获得的整体感受,既包括用户的心理反应,也包括各类生理反应。通常情况下,新闻体验所强调的是用户即时获得的身体感受,而非长效的、与社会文化关系相关的“新闻经验”——尽管这两者在英文语境中区别不大。在社交媒体上,研究者已经关注到,包括虚拟现实产品、360度新闻产品、虚拟数字人等新兴技术对用户的多重感官体验造成了新的影响(黄雅兰,2023);但目前主流的新闻体验研究仍主要关注用户如何理解各类影像产品中的视听元素。鉴于此,本研究对于新闻体验的描述与衡量主要基于移动社交媒体平台。

上述概念界定的物质依据是,当前用户新闻体验往往以移动智能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为基础,高清晰度、可交互的屏幕允许视觉元素逐渐成为新闻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调用和创作视觉元素成为新闻创新实践的一项核心工作(黄文森,2023)。因此,用户由视觉元素所获得的体验感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议题。研究发现,无论是新闻网站或机构账号的外观、功能布局、字体等结构性要素,还是新闻内容的色彩、图像、视频长短等,都会显著影响用户的体验方式(Flanagin et al.,2007)。也就是说,由视觉元素所构成的“风格”(style)对用户体验有明显的影响,人们更倾向于信赖那些看似严肃的信息,而非那些看似街头小报的新闻内容。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倘若虚假信息不断模仿专业的新闻报道,这是否会带来用户体验上的困惑。引申来说,究竟是整体的感官风格,还是特定的新闻视觉元素在用户体验生成的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一问题尚未被有效回答。

新闻体验不仅由新闻视觉元素的排列与呈现所激发,也由用户的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所参与。有赖于移动智能场景所提供的交互功能,当前用户在理解新闻时占据了相当的主动地位,其体验过程并非单一的信息解码行为,而是一种基于艺术感受力和个体生活经验的选择性理解与意义创造(Collier et al.,2021)。基于这种认识,倘若新闻产品提供了沉浸式的场景和足够丰富的感官要素,用户就能够在这一环境之中产生独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这构成了完整的用户体验(Shin & Biocca,2018)。这一形成过程也会受到用户对新闻业或新闻内容信任感(sense of trustworthiness)的影响。在实践层面上,假新闻机构也可以运用特定的色彩、符号、形象创设出专属于自己的视觉元素系统,让用户在参与实践中提升信任感(Billard & Moran,2023)。

基于上述讨论,较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模式来说,体验模式代表着一种更加开放的新闻意义观,新闻体验往往也被视作一种松散的日常概念而非精准的理论概念。其原因在于经由个体解读之后,用户所获得的新闻意义会根据个体差异而稍显多元、琐屑,这与新闻内容所传递的单一、连贯的意义稍有不同。这启发了本研究的研究设计与理论化方向。一方面,既然新闻体验是由视觉元素所激发的即时体验,那么用户对自身如何激活、建立和改变自身的意义框架这一过程的表述就可以成为我们分析的核心资料。另一方面,新闻视觉元素始终是在用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之中被理解的,这种个性差异所催生的意义结果之间的异同值得加以探讨。

(二)视觉框架处理分析

视觉传播研究(visual communication studies)和视觉信息处理研究(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udies)分别就用户如何理解视觉元素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近些年受到关注的视觉框架分析(visual frame analysis)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用户的新闻体验及其意义生成过程。

视觉框架分析可以溯源至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所提出的框架概念,是近年来兴起的用以认识图像及其文化结构的有效进路。在框架分析之中,框架被视作由信息生产者与接受者所协商的,用以理解事物的一整套认知结构(刘涛,2022;Bock,2020)。同样的逻辑见于新闻视觉元素的呈现之中。研究者认为,新闻生产环节实质上在建立一个拥有中心焦点的内容框架,记者的工作也就是通过选择各类文本要素与感官元素来搭建解释社会现实的确定框架(Powell et al.,2015)。新闻视觉框架因此能够降低新闻事件的复杂性,为用户提供理解新闻意义的明确路径(Rodriguez & Dimitrova,2011)。基于此,视觉框架分析被应用于新闻学研究的适切性在于:既然图像天然拥有影响人们理解意义的潜力,那么深入分析新闻图像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结构就是一项必然之举。这一进路下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成果。例如,新闻业中的图像线索较文本线索来说,不仅更易引起受众的注意,视觉框架也更容易激发用户的情感参与(Collier et al.,2021)。但是,视觉框架分析的核心仍然在于探索新闻生产者如何设定框架,而非用户如何理解框架。后者引发了学者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视觉框架处理分析(visual frame processing analysis)专注于解释用户理解视觉框架的过程,能够为我们探索用户如何理解新闻视觉元素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首先,视觉框架处理分析将用户对视觉元素的理解视作一个综合性过程,因而分析目标就在于,厘清用户如何从复杂的视觉刺激中构建连贯的意义(Matthes,2011)。考察连贯的而非碎片化的新闻意义也为我们开展用户研究奠定了观念基础。其次,视觉框架处理分析将框架视作解释视觉元素的结构、功能和效果的“桥梁模型”,我们需要探明用户如何关注、解码与构建视觉意义,进而归纳用户间是否存在共享的视觉框架处理方式(Parrott et al.,2019;Greussing & Boomgaarden,2019;Krause & Bucy,2018)。再次,既有的视觉框架处理分析研究表明,用户理解视觉元素通常遵循以下结构性序列:(1)选择性感知(selective perception);(2)语义解码(decoding);(3)意义关系构建(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ions);(4)意义的连贯化(Geise & Baden,2015)。这为我们探索用户如何理解新闻视觉元素的过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框架,我们可以基于此理解用户如何关注代表性视觉元素,如何开展语义解码,以及如何开展意义的构建与连贯化。

然而,当前新闻研究对上述结构性序列的具体表现方式认识还不够清晰,尤其是对于不同序列环节中意义构建方式的经验研究不足。此外,立足于我国语境开展针对数字新闻用户的视觉框架处理分析的研究较少,上述分析的有效性尚待厘清。因此,我们尝试开展一项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我国语境下新闻用户的视觉框架处理过程进行质化分析,以丰富当前学界对数字新闻接受环节的认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移动智能场景下用户如何理解新闻视觉元素,我们可以将这一问题操作化为用户如何基于特定的社交媒体上的视觉元素获得连贯的新闻体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将上述问题拆解为三个互相关联的具体问题:

第一,用户理解新闻视觉元素包括哪些核心环节?

第二,日常经验如何影响用户对新闻视觉元素的理解?

第三,用户如何对新闻体验进行连贯化处理?

(二)研究框架

本研究主要的理论资源是视觉框架处理分析,其核心观点包括:(1)视觉元素更容易捕获用户对新闻内容的注意力;(2)视觉框架能够有效地激活用户的情感,进而影响用户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方式;(3)视觉框架处理过程能够启发用户的参与意识。基于以上核心认识,本研究尝试立足于具体的实践语境探讨用户如何理解特定的新闻视觉元素。为了有效回应前述研究问题,我们尝试从两个维度上搭建起研究框架:第一,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第二,设计合理的分析过程。

在研究对象选择上,本研究借鉴前人经验,将其设定为新闻用户对静态图像的理解过程。这主要是由于用户对静态图像与文字文本的理解过程区别较为明显,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观测目标;此外,组成静态图像的视觉元素较为有限且固定,这使得本研究的操作具有可行性。借鉴约翰·尼罗内(John Nerone)与凯文·巴恩赫斯特(Kevin Barnhurst)(2001)对报纸视觉元素的研究分类,本研究将视觉元素分类为视觉结构(structure)和图像(graphics)两个部分,前者包括构成视觉框架的页面布局、系统模块与字体等,后者包括具体的照片、地图、插图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研究所涉及的影像视觉元素,我们也选择代表性的静态界面开展研究设计。

在分析过程设计上,视觉框架处理分析关注用户如何基于视觉元素产生连贯的意义理解,其结果是统一的、多阶段的用户感受,本研究将这种感受操作化为用户对于连贯感受的自我表述,要求用户描述自身对于特定新闻视觉元素的主要认识,并将其作为经验资料加以分析。由于数字时代新闻报道中的图像与文字基本是相伴存在的,因此用户的视觉体验无法摒除文本意义而存在(Powell et al.,2015)。研究者会分别收集用户对于视觉元素、文本元素以及整体的感受,尽可能辨明关于用户理解视觉元素过程的经验资料。

(三)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研究框架,本研究选择开展一项质化研究,借助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来探索用户理解新闻视觉元素的过程。

在资料收集环节,研究者选择27位数字新闻用户作为访谈对象,针对他们感知与理解视觉元素的经历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访谈对象的选择标准是:采用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主要新闻获取渠道,能够说出三个以上代表性的新闻视觉元素。参与访谈的27位对象由研究者的社会关系与网络征集获得,年龄均介于19岁至33岁之间(访谈对象信息见表1)。访谈对象之间没有普遍的共同社交关系,他们均自认为是“数字原住民”,并熟练使用至少两个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满足质化研究对于对象多样性的需求。为了在有限的研究周期内获得更加深入的质化资料,本研究所选择的访谈方式为正式访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交通限制影响,大多数访谈借助微信视频通话在线完成,少数访谈以面对面交流完成。所有的访谈均在2021年11月13日至2021年12月21日之间完成。所有访谈时长均超过45分钟。

图片

为获得用户即时、新鲜的新闻体验,为随后的访谈过程提供丰富的资料,在开展具体的访谈之前,研究者会首先提供涉及要闻报道、警方通报、讣告、生态报道、灾害报道等5类新闻内容的代表性视觉元素,并询问访谈对象近期在哪些场景下浏览过这些视觉元素。研究者采用的代表性视觉元素分别为:2021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布的《两会国是厅》融媒体栏目头图,2021年6月5日观察者网发布的泾阳县公安局警情通报图片,2021年5月23日新华社新浪微博账号发布的#要追就追这样的星#博文配图,2021年4月25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账号发布的#内蒙古阿拉善现沙尘暴巨墙#博文视频0:06秒;2021年7月21日新华社新浪微博账号发布的#河南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博文配图2。其中前3类报道的突出特征是其视觉结构相对统一,后2类报道的图像使用则较有代表性,我们以此为基础开展用户访谈。

在访谈提纲设计上,本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核心问题组织对用户的半结构式访谈。(1)你对哪些新闻视觉元素最有印象?为什么?(2)你浏览新闻的主要过程包括哪些步骤?(3)对你而言,视觉元素和文字之间会存在冲突吗?(4)你最近针对哪个新闻事件开展过点赞、转发、评论行为?为什么?在具体的访谈过程之中,研究者也会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追问,发掘可能的断裂点和矛盾点,以丰富研究资料。在完成访谈之后,研究者采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获取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本研究所采取的效度检验方法是回溯法,以保证登录和归纳的准确性。

四、研究基本发现

本研究的基本发现是:新闻用户会依据审美经验来选择性注意视觉元素,其核心解码环节是基于自身期待和意图所开展的启发式处理,用户获得的处理产物是直接的、离散的、不连贯的新闻意义。经由比对视觉框架与文本框架,以及借助评论区进行意义消歧,用户可以获得较稳定的、连贯的新闻体验。上述各个环节并非完整地存在于每位用户的新闻理解过程中,环节的深入有赖于用户对于新闻重要程度等维度的评估。

(一)元素映射:用户的选择性注意

从访谈资料可以得知,新闻视觉元素能够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捕捉用户注意力,这种捕捉过程与文本的关键词触发的作用较为相似,用户主要采用的接受机制是基于审美经验的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用户对新闻视觉元素的关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一方面,新奇的视觉元素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用户对自认为“有趣”的视觉元素会抱有明显的期待。倘若新奇的视觉元素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或呈现信息之间内在的意义关系的话,用户就会对其报以明显的兴趣。如访谈对象11表示:“感觉之前从没看过这种类型的信息,挺好玩的……算是一种有趣的创新吧……就会点开看一下。”另一方面,视觉框架也需要与所指意义之间存在更强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即视觉元素需要更好地还原社会事件本身,为用户提供更多触及现实问题的可能性(Lough & McIntyre,2019)。访谈资料表明,用户对于代表性图像的关注明显基于它们对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的还原程度,用户的注意力实质上是一种伴随着生理反应的内在心理唤醒过程,用户对于那些与自身生存相关的卷入体验更加关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对于社会参与兴趣不足的用户通常会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方式来选择视觉元素。这不是本研究的关注焦点,但却降低了用户之间共享视觉议程的可能性。

上述选择性注意的核心依据是用户个体的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指的是用户基于既有的视觉体验、审美偏好和社会文化关系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受框架。基于这一框架,用户独特的审美偏好使得他们对于何为“优质”新闻视觉元素的理解不甚相同,用户或关注视觉元素的有趣程度,或关注视觉元素的严肃性,或关注视觉元素的冲击力。但无论是何种偏好,用户的选择性注意过程都是一种直觉冲动,浏览新闻视觉元素的过程都是被简化的、快速的,而非审慎的。访谈资料表明,用户对于不感兴趣的新闻视觉元素的理解基本会止步于这一环节,这种情况普遍地存在于用户的日常新闻接受之中。这也是选择性注意的解释力所在:用户对新闻内容的系统性理解并不普遍,那些止步于浏览新闻的用户最终获得的新闻体验是一种模糊的感知。访谈对象19的表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表示:“每个平台的(主界面)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平台我都会看看……基本上更新的新闻都差不了太多,但看新闻的感觉不一样。……可能内容都不记得了,但这种感觉是知道的。”

(二)风格感知:用户的启发式处理

但是,上述用户的选择性注意并未呈现出明确的逻辑结构,可被视作用户的审美经验与新闻视觉元素的“关键线索”的简单映射。一旦这种映射过程无法满足用户的理解需求,用户就会基于自身的期待(expectation)和意图来对新闻视觉元素进行启发式处理(heuristic processing)。启发式处理指向的是相对无序且多元的新闻体验。

第一,新闻接受中的启发式处理指的是用户基于新闻视觉元素的主要特征,依据自身日常经验所开展的意义解码与迁移行为(Atwell & Mastro,2016;Koh & Sundar,2010)。用户理解新闻视觉元素的过程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启发式处理过程,原因在于新闻视觉元素的结构与内容能够有效唤醒用户多元、线性的情感反应。这种用户与视觉元素之间的“共鸣”同时涵盖视觉元素的特征与用户的主动理解两个维度,用户与内容间的联结感就由此而来。通常来说,启发式处理的发生与用户对特定信息风险的感知关系密切(Coleman & Banning,2006)。访谈资料也表明,用户的各类情感反应与新闻视觉元素的类型之间存在鲜明的接受规范。新闻体验是一种基于风格感知的情感激发过程,这在灾害报道之中尤其明显。访谈对象21针对一则灾害新闻表示:“这类内容基本上看一眼配图就知道大概内容了,我基本不会点开看,因为点开之后我肯定会很难受。……但在那一段时间内都会更关注这个事情,……感觉主流平台上都是。”

第二,由于启发式处理的实践主体是新闻用户,其实践目标也是以信息体验来应对生活中的风险要素,因而用户主观的期待和意图成为启发式处理的主导性要素。访谈资料表明,鲜有用户对新闻视觉元素背后的生产者意图抱有兴趣。大多数用户对新闻视觉元素的生产逻辑不甚关注,反而基于自身的生活目标来选择新闻意义的层次和序列,对一些看似重要,但与自身生活关系不密切的视觉元素会降低其理解次序,乃至选择性忽略。我们可以认为,基于启发式处理的新闻理解过程并不遵循特定的感知顺序,这使得新闻意义具有相对的无序性。但无序并不意味着意义的随意性,用户的视觉元素启发式处理在用户的期待和意图的主导下最终将形成单一的、稳固的价值立场。如访谈对象20表示:“这种情况下大家的反应都差不太多吧……你点开评论区也不会有太新鲜的内容,所以几秒钟的浏览就够了……”

(三)意义互文:用户的框架比较

访谈资料表明,用户对新闻视觉元素的理解不是单一进行的,而始终与其对文字文本的理解融合发生。用户采用“框架比较”的方式来确认自身的新闻体验,即用户会比较基于视觉元素的新闻体验与基于文字文本的意义。倘若这两者之间相似性较强,用户就会顺畅地获得连贯的新闻意义;反之,用户的新闻体验过程就越困难,用户会转而倾向于诉诸生活经验、机构信任感、第三方评论等外部因素来归纳连贯的新闻意义。

第一,新闻体验不是用户唯一采取的意义理解进路,用户总是会同时借助对新闻视觉元素和文字文本的理解来获得综合性新闻意义。访谈资料表明,即使由新闻视觉元素激发的启发式处理方向多样,但用户所表述的新闻意义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一的、连贯的。这意味着用户对自身的新闻体验会经历有意识的限定和选择,他们会忽略其中一些意义。我们认为这种限定、选择和忽略主要是在用户对视觉元素与文字文本的比较中完成的。正如访谈对象06所说:“基本上看了文字之后就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新闻就有点像给视频写的总结。……肯定会都看看,因为都是一起的……抖音上的更明显,基本上这类风格的新闻都是同一个内容。”这种比较意味着,用户对这两类新闻要素的理解可能并无先后顺序,但如果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足够高的话,用户就会轻易地从直觉式的体验之中获得连贯的新闻意义。因此,可以认为,经由框架比较,用户获得的是新闻内容与形式上的“连贯感”与“合理性”。进一步来说,倘若这种连贯的意义持续产生,用户就会产生一种较为稳定的新闻理解习惯,这与前述审美经验的产生大抵相同。

第二,一旦意义比较过程之中出现了激烈的意义冲突,用户更倾向于舍弃经由新闻体验而获得的意义。一般来说,用户会依据自身的日常经验识别出不同的意义关联,并在单次的理解过程中将其简化为有限的(通常是一两个)连贯意义,因此,用户的新闻理解最终获得的是有限中心的意义结构。这种意义结构的中心通常是对某些价值立场的确认,或对某些主体的情感倾向。如访谈对象05表示:“一般不太会有很多想法,可能就一点……看到这种新闻会更容易骂人吧。”访谈资料也表明,当意义冲突出现时,用户不会在视觉元素与文字文本之间的矛盾点上进行深入思考,而通常选择诉诸生活经验、机构信任感或第三方评论来解读新闻,这就使得用户获得连贯意义的过程与用户主观性的关系更加密切。如访谈对象15所说,这种实践的主要场景是“语焉不详的报道与评论区丰富的信息差别很大的时候”

(四)线索拓展:用户的意义消歧

在认知科学看来,意义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有机体与复杂的外部环境之间互动与适应的过程(刘晓力,2020)。访谈资料表明,用户连贯的新闻理解不是线性解读某些视觉元素的过程,而是用户针对各类意义结构进行映射、比较、拓展的过程。

第一,虽然用户对新闻评论区的关注并非用户理解新闻视觉元素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但访谈资料表明,用户对新闻视觉元素的意义连贯化受到评论区评论的显著影响。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新闻评论区的用户评论会影响自身对于视觉元素与文字文本的理解,尤其是意义的“消歧”作用很明显。此处的消歧指的是用户根据他人的表达来拓展自身的意义理解维度,厘定意义的模糊之处,修正自身的理解错误。如访谈对象13表示:“有时候看新闻是看不出来内容的,这种时候看评论区有用得多,总有人会评论一下……我很愿意看那种评论很多的评论区。”显然,意义的消歧实质上发挥着设置共享意义的作用。如前文所述,很少有用户依赖单一的新闻视觉元素理解来获得连贯的新闻体验,当用户触及其他用户激烈的情感表达或观点态度时,他们的新闻体验会受到很大影响。如访谈对象15表示,“我们这儿要是能上个新闻,那肯定没什么好事。所以一上新闻我就会关注一下……看到说的好的评论肯定会点赞”。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心理反应,在很多时候都表现为用户灵活的新闻评论等。

第二,除了对即时的新闻体验发挥的消歧作用,观看评论区评论的影响还在于长时段上助益用户累积审美经验。在对评论区兴趣盎然的用户看来,评论区用户对于新闻内容的解读和再创造,有助于自身提升对新闻视觉元素的熟悉程度,帮助自己在后续的情境中快速解码视觉框架。如访谈对象02认为:“我有时候从评论区看到有人发好玩的图,反而会对图片印象很深刻……尤其到下次在看到类似的图片时……会想起来之前的那个图片。”既有研究表明,用户的视觉框架处理过程之所以难于理论化,原因就在于用户开放的理解过程与个性化的解码方式(Scheufele & Tewksbury,2007)。而用户对新闻评论区的关注则表明,用户并不热衷于追求与他人不同的意义解读,他们对于共享的新闻理解逻辑抱有期待。即使自身的新闻体验与大多数用户不相同,新闻评论区也能够为用户设置一种体验氛围。这种氛围会为用户设置新闻体验的“参照物”,以帮助用户实现意义解读的连贯化,更进一步来说,这种氛围所蕴含的解码逻辑也可以帮助用户积累自身独特的审美经验。从这一点上来说,用户对新闻视觉元素的框架处理过程是将视觉刺激、个体直觉与社会文化要素联结在一起的过程,它既影响着用户即时的新闻体验,也影响着长期的新闻经验。

经由上述选择性注意、启发式处理、框架比较与意义消歧环节,新闻用户得以基于新闻视觉元素获得确定的、连贯的意义。这一意义生成过程显然与移动智能场景密不可分——正是由于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触及各类视觉元素,新闻体验才能够成为一种普遍的意义生成模式。接下来,我们需要基于经验材料对这一模式的理论意涵进行初步的归纳。

五、结论与讨论

上述研究发现表明,在社交媒体上新闻用户理解视觉元素的过程可以被归纳一种基于视觉框架处理的新闻体验,其核心生成环节包括用户对视觉元素的选择,对整体风格的感知,对意义框架的比较,以及对意义线索的拓展等。对这一过程的理论化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新闻体验的生成有赖于用户主导的直觉式理解过程。第二,基于视觉框架处理的新闻体验不是线性的意义解读,而是源自生活经验的“循环式”文化构建。第三,新闻体验的无序性能够为用户设置多元的理解可能性与参与潜力。

首先,基于视觉框架处理的新闻体验源于用户对视觉元素的直觉式理解。直觉式理解指的是用户以自身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对新闻视觉元素所代表的意义结构进行总体性感知。这种直觉式理解不仅影响着用户倾向于关注何种视觉元素,也影响着用户对视觉元素的启发式处理过程。一方面,由于新闻体验强调用户对视觉元素的即时反应,用户在感官刺激下很难诉诸深度思考来进行多概念之间的识别与联结,最终完成对不同社会议题的综合考察。因此,用户在新闻体验模式下很容易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获得快速的情感反应,其理解产物是相对无序的知识片段和价值立场。综合来说,用户的直觉式理解有赖于既有的审美经验,因此,相较于线性的文本阅读,基于视觉框架处理的新闻体验模式的阐释路径更诉诸既有的阅读经验与边缘路径。另一方面,直觉式的处理带来了用户与新闻生产者新的关联,即基于特定感官风格的亲密性。由于用户在心理层面上倾向于开展视觉元素之中的关键线索与既定审美体验之间的映射,倘若特定新闻生产者建立起“看似客观”“看似即时”“看似透明”的视觉框架,那么用户就很容易将其认定为优质新闻。这或许能够帮助学界理解为何用户会基于“体验风格”而选择相信假新闻(Mourão et al.,2019)。这启发我们,在视觉逻辑(乃至各类感官逻辑)普遍发展的当下,新闻理论对经典新闻价值的重新定位与重新理解,必然需要关照用户的新闻体验过程,重视视觉创意设计与感官体验塑造。

其次,基于视觉框架处理的新闻体验并非线性的意义解读过程,而是由用户生活经验主导的循环式文化构建过程。第一,用户对新闻视觉元素的体验目标不是获知新闻生产者的意图,而是借助新闻视觉元素来构建意义与增益自身经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用户生活经验的推动,并最终在框架比较与意义消歧环节中得以实现。因此,新闻体验是一种起源于用户的直觉式理解,落脚在新的生活经验的循环式文化建构过程。第二,这种循环过程能够以其启发式的文化经验帮助我们理解用户缘何对某一类新闻内容兴趣盎然。即使特定的新闻内容并不必然引致某种新闻体验,但是特定的风格特质总是能够吸引细分的用户群体,帮助他们建立特定类型的新闻体验(Gutierrez Lopez et al.,2023)。第三,虽然视觉框架对于新闻体验不具有强控制性,但基于快速的信息处理过程,用户的价值立场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结构之中。“异质性”与“多元化”的新闻体验实际上并不根植于视觉框架,而受制于用户的期待与接受意图。

再次,基于视觉框架处理的新闻体验在不同过程中都不强调意义解读的顺序,这或许能够为用户设置多元的阐释可能性与参与潜力。一方面,相对于文字文本的理解而言,用户对新闻视觉元素的理解具有明显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虽然不影响用户归纳连贯的新闻意义,但却为用户带来了一种新的新闻理解进路:他们不必对新闻文本进行全局的关照,而可以选择“关键点”进行迅速浏览和意义映射。另一方面,这种无序性意味着在特定风格的新闻视觉元素之中内嵌意义结构是一件持续的、长期的实践。因为对单一新闻视觉元素的理解会受制于个体的日常经验而复杂化、个性化,倘若新闻生产者反复开展某种倾向的创意视觉设计,以各种方式强调或忽略某些特定议题、立场或意识形态,新闻用户就能够顺畅地针对某些问题形成一致的理解方式,这种对共享的视觉框架处理经验的塑造实践构成了数字新闻业的公共性。

本研究认为,围绕着新闻视觉元素的意义生成过程是一项由用户主导的、由用户审美经验深度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肇始于用户对视觉元素的选择性注意,以启发式处理为核心环节,最终借由用户的框架比较和意义消歧来实现意义的连贯化。基于视觉框架处理的新闻体验主张以用户的主动性为焦点来理解新闻体验的生成过程,将新闻体验置于个人生活经验的循环生产之中,以阐释的无序性为落脚点来关照新闻体验的参与性实践潜力。

从理论上来说,既然新闻体验是新闻视觉元素、用户特征与社会文化观念的交叉点,那么我们就需要因之拓展新的“技术—文化”观念,以更准确地将新闻用户的感受与行为纳入新闻理论体系之中。可以认为,新闻体验代表着在移动智能场景下用户与新闻(业)之间的新兴互动实践关系,这意味着理解新闻不仅仅是解码和剖析文本框架,也可以是以感官体验为基点的意义生成。这种观念表明,新闻业在数字时代所发生的形态变化是一种“非本质的”变化,即并非推动新的意义结构的生成,而是诉诸新的体验方式来催生新的新闻意义获知路径。积极的新闻体验同时暗含着另一逻辑,即借由效果端的文化变迁来推动新闻生产理论的感官化变革,以更积极的态度推动一种以用户的感官体验为核心的理论发展态势,据此重构用户与新闻业的亲密关系。

从实践上来说,上述观念要求移动智能场景下的新闻业应当围绕着视觉元素开展更多的创意设计实践。在新闻生产维度上,数字新闻生产者应当充分理解视觉生产技术之于自身工作流程的积极作用,将审美维度纳入新闻的生产环节之中,以更具包容性的工作实践来适应变动不居的新闻业态。在组织形态上,围绕着“感官新闻”的综合性创新生产思维应当在数字新闻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占据更加核心的角色,新闻机构需要一个更加综合性的“产品经理”角色来统筹感官新闻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以实现对新闻用户的有效团结(Royal & Kiesow,2021)。进而,数字新闻业需要重新审视现存的诸多功能性策略,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构建起新的新闻生产、流通与接受体系,以数字化、感官化的新闻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新闻实践(徐笛、胡雅晗,2023)。

由于议题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的操作过程与结论的推广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首先,在线的半结构式访谈过程虽然具有便利性,但仍然是特殊情况下的妥协之举,这一方法的阐释力有待研究者后续开展更多探索。其次,本研究对于用户体验的描述和分析主要依赖用户的自我陈述,用户对连贯意义的模糊表达与无意忽略会造成分析工作的偏差。此外,作为一项质化研究,本文结论需要与认知科学、心理学进行更深入的对话。这都有待后续研究继续深入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