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烧鸭:记忆中的荷叶香

 济宁文学 2025-05-20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南阳烧鸭:记忆中的荷叶香

作者:段 恒


南阳湖的烧鸭香,是裹在荷叶里、凝在老汤里、刻在岁月里的老味道。

天未透亮,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晃着灯影,赶夜市的人们还你来我往,煮鸭子的泥炉子早就咕嘟咕嘟地响了。鸭锅里的热气裹着油星子,在晨光里氤氲成一片,那股子醇厚的肉香顺着夜风,能飘过半个岛去。当锅底的劈柴还未完全燃烬,油亮亮的野鸭子就已被裹在了沾着露水的鲜荷叶里。

这香味在南阳湖上已飘了三百多年。当年京杭大运河的船工最爱揣着荷叶包上岸,裹着暗红色的鸭肉,咬一口直冒汤汁。卖主吆喝一嗓子,买主递上铜板,拣片荷叶包了油光滑亮的鸭子,香气顺着袖口钻进汗毛孔。运河千帆过尽,倒映着两岸的鸭锅红光,着实担得起“江北小苏州”的名号。

要说讲究,还得数那锅百年不换的老汤。每天鸡叫三遍,老马家的灶火就噼里啪啦响起来。乌沉沉的铁锅边沿结着厚厚的油膏,汤不够了就添新水加料,但总要留三分之一的老汤根儿——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野鸭在汤锅里翻腾,劈材火把本来就不多的鸭油一缕缕逼出来,煮透的鸭肉浸透了老汤,渐渐熬成暗红,骨头缝里都沁着香。

夏天,包鸭子要用新采的荷叶,绿莹莹的叶子裹着红亮亮的肉,清苦的草木气正好压住油腻;冬天用干透的荷叶,淡淡的清香渗进每丝肌理,咬下去满嘴都是湖水的鲜冽。

小时候的我们,常蹲在老马家灶台边流哈喇子。冬天的早晨,我们总是要攥着两分钢镚儿买只鸭爪才上学去,要是有五分钱就索性买个鸭头,一路连吃加嚼,嘴角发亮,吃完还要再咂吧几下手指头。马家孩子多,穿的衣裳补丁摞补丁,可棉袄永远鼓鼓囊囊装着货真价实的新鸭绒。

岛上的人们过日子慢悠悠的。渔民半夜下湖,晌午才端起饭碗,日头偏西吃第二顿。老马家的鸭汤最是慷慨,左邻右舍端着茶缸来讨,舀一勺老汤炖萝卜,能香得人把舌头吞下去。

如今运河的水还在流,这锅飘香三百年的老汤,终究还是凉在了时代的风里。那些蹲在鸭锅边咽口水的日子,那些用荷叶包着鸭爪上学的清晨,都成了泛黄的老照片。偶尔看到真空包装的“古镇烧鸭”,塑料盒上印着荷叶,却再闻不见荷叶裹着热气的香。我的眼前又浮现出老马家鸭锅袅袅升起的炊烟,巷弄里传来那熟悉的吆喝声,混着荷叶的清香,在记忆里飘了很远很远。

作者简介:                                          

段恒,微山湖一文学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