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思考:总有人在默默热爱,从不抱怨 今天下午,河北赵县的刘建良校长一行七八人再次到访学校。他们上一次来还是周末,当时便问能否听几节课,我立刻答应了—— 一群跨越千里、执着于教育的校长,谁能不为这份热忱动容?这支访学团队在温州奔波半月,行程最后一天仍选择走访学校。更让我感慨的是刘翠英校长,她并非培训班成员,却因关注公众号与我结缘,特意从河北飞来,笑称自己是 "追星而来"。 傍晚,她发来感谢信息。我翻开她的朋友圈,发现“晨光60 秒”的更新已至第 35 天。她告诉我,正是读了我的书后开始坚持此事。这份从文字到行动的转化,让我看见教育者最朴素的学习力与执行力。我怎能不感动呢?他们临走时,我又给他们每人赠送一本我的个人专著。这是一份能量的传递,首先是他们向我传来,于是我又传递出去。 想起前些天发的文章,评论区除了抱怨声,也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日常:大部分时间泡在教室,陪孩子聊天、讲故事。字里行间没有抱怨,只有对三尺讲台的沉潜。这样的老师,何尝不是教育田野里默默扎根的存在? 不知何时起,家校间仿佛竖起了无形的高墙。一提学校,部分家长满心疑虑;一谈校长,个别老师始终充满抵触。似乎在一些人眼中,教育从业者成了"原罪" 群体。但天下之大,固然有良莠之分,可但凡走进校园深处,便会发现:普通的好老师、好校长,始终是主流。 就说我朋友圈里的李碧校长,相识多年,她的日常让我敬佩:清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给孩子们读故事,周末带着自己的儿子一起做公…… 许多细节我尚未知晓,但仅凭这些,已足见一位教育者的情怀。这样的校长,在我身边绝不是个例。今天到访的这些校长,何尝又不是一个个好校长呢? 我常和老师们聊起我们自己身边的一些小感动:那些常年扎根教室的身影,这哪是提前1分钟的事?那些补课时自掏腰包给学生买方便面的身边好同事,那些带着孩子排儿童剧、读整本书的老师们…… 在我们学校,放学后留堂辅导的老师身影从不鲜见,离校最晚的也往往不是我。这些默默耕耘的人,用行动诠释着教育的温度。 我就弄不明白,为何总有人习惯用放大镜审视教育?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逻辑,背后是怎样的认知偏差?想起罗丹的名言:"世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育场域里,从不缺俯身耕耘者,缺的是对这份坚守的看见与珍视。 没有一座孤岛能独自矗立,你以何种目光看待世界,世界便会回以何种模样。抱怨如藤蔓,会渐渐遮蔽心灵的光;而热爱如种子,终将在岁月里长成绿荫。恰逢520,忽然想起:教育最美的模样,不正是一群人对一群人的深情守望?那些不抱怨的身影,那些默默传递的温暖,才是教育最本真的底色。 总有人在默默热爱,从不抱怨;也总有人始终抱怨,从不行动。是的,都是一种选择。但我发现前者更快乐!向乡村教师致敬!向热爱教育的校长和老师们致敬! |
|
来自: 新用户9913Bpb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