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如庚子以后,国权丧失,形势一变,南北险要,荡者平夷。甚至以一国都城之内,外人居留,特画区域,炮台高耸,兵队环集,是无异陷于外人势力包围之中,被束缚其手足。此后,我若举行练兵增防,彼必横行干涉,甚至彼亦愈增兵设防。 即如兄弟此次来京,前日(指1912年8月29日)至东交民巷,我兵有一人误入外人门户,次日(8月30日)外人即有公文到外交部,责我违背条约(指《辛丑条约》)。本国人在本国都城内,尚受外人限制,此地尚可一朝乎?古人谓城下之盟,为丧权辱国。诸君试想,国都内受此限制,辱岂仅如城下之盟! ” 摘自:孙中山演讲(1912年8月31日) 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江米巷地区被圈入内城。由于背临皇城,明遵从“面朝背市”、“左文右武”的规制,在皇城前内城江米巷内,渐次分左右各设置文武六部衙署(吏、户、礼、兵、工、刑)、五军都督府、锦衣卫及宗人府、钦天监、詹事府、鸿胪寺、太医院、翰林院等国家事物管理和行政机构。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三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统清兵入北京城。顺治元年十月初一,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御皇极门,昭示天下,“定鼎燕京”。满清王朝自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沿袭明制,陆续把清皇家祭天的“堂子”和皇室出行的舆乘“外銮驾库”也都建在了东江米巷地区,并为大清建朝立下赫赫战功的亲王、郡王们修建了府邸。 一条御(玉)河纵贯南北,两岸及周边的王府和官府衙署廨舍鳞次栉比、王公大臣和各级官员汇聚,商贾云集,“裘皮狐腋,江米街头。珊瑚珍宝,廊坊巷口。” 江米巷一时成为当时京都最为繁华地区之一。 有诗云:玉河清浅晓粼粼,绿漾平沙柳色新。两岸楼台春似画,紫骝风滚落花尘。 东江米巷外事活动的开端: 早在明朝,东江米巷就是国家朝廷设立的对外交往的中心地区。 明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在台基厂修建了四译馆,专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和翻译外文。明永乐六年(1408年),又在东江米巷中御河桥西岸设立了会同馆,用来接待外国贡使和商贸的客人。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俄国曾派使者到京进贡方物,并要求互通贸易,还曾遣人来京学习喇嘛教经典、入国子监学习满汉语言文字,并入住在东江米巷会同馆内。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俄使获准经商。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为安排和方便来华经商的俄罗斯商人,特准许他们在东江米巷内修建俄罗斯馆。 乾隆十三年(1748年),朝廷又将四译馆与会同馆合并,仍在东江米巷内原址。 清·东江米巷地图 清朝前期,虽有“康乾盛世”,犹战乱不断。朝廷为平抑边境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让步。雍正皇帝为了遏制俄国利用新疆地区的割据势力向南扩张,为维护边境的安定,就做出除准许俄国在中国修建教堂外,还同意俄罗斯每隔三年派一支200人的商队到北京进行外贸交易。 除此之外,英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也是较早与中国开展商贸活动的国家。 雍正五年(1727年)和乾隆十八年(1753年)葡萄牙政府也曾两次遣使来北京进贡,希望发展两国贸易关系。 各西方列国以及朝鲜、琉球等亚洲邻国的使节、贡使、学生和商人等到北京来,一般都集中住在东江米巷里,但那时的东江米巷里的“住客”,主要是以经济商贸和文化交流为主,无关清廷与列国外交。 东江米巷清朝使馆群(区)的成因: 鸦片战争“撬开”了闭锁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获得巨大的中国市场空间和攫取最大的利益成为西方列强联合以坚船利炮武力洞开中国国门壁垒的强大动力。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后法、美等亦分别与清政府签约, 强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 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清朝国门, 强行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又要求增开通商口岸, 并要求清政府敞开京师大门, 派遣使节进驻北京。但是,对华贸易并没有出现所设想的持续性的增长。因此,西方侵略者对已经取得的特权不满足,企图向清政府索要更多的特权,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44 年,法国公使要求“遣使进京朝见,即留住京城”,并表示清朝可以派使“至伊国驻扎”, 以使“两国消息常通”。闭关保守的清政府, 认为“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自然未予理睬。 1854年-1856年,英国联合美国、法国不断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开放中国内陆、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均被清廷拒绝。 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军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国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权大臣进行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 1858年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终于大沽失陷,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 1858年5月26日,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 1858年5月26日,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吓下,并于6月26日、27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在此之前,1858年6月13日,俄国抢在美、英、法三国前面,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 英、法、美三国公使, 为达到有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在北京的目的,在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时, 便把派驻公使进京的内容明确写进条约。该条约第二款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 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英大清两国京师”。在第三款还特意说明:“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 或能随时往来。总候奉本国谕旨遵行”。 1859年6月,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并进京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守军英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最终,“联军”惨败,死伤四百余人,损失舰船多艘。 1860年2月,为报复中国守军和彻底以武力征服清廷,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加速和扩大侵华战争。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清廷试图以边战边谈的策略,幻想与英、法两国罢兵言和。 1860年9月18日,在几次谈判破裂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 1860年9月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1860年9月22日,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亲王奕訢留守北京,负责和议。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北京城。为报复清廷联军在圆明园大肆抢掠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将园内建筑付之一炬。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訢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14日,俄国以“调停”有功,逼迫清廷当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 至此,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陆,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化社会的进程急剧加速。与此同时,清政府与美、俄两国分别签订的《通商条约》中, 均有派公使驻京的条款。在武力胁迫下, 清政府被迫同意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和建公使馆。 1861年,清廷在东堂子胡同(今东堂子胡同49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席大臣,大学士桂良和户部左侍郎文祥任副手负责办理各国事务,并开始为各国公使驻京觅地,各国也在京选择馆址,以备建馆长驻。 这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以及不平等的条约订立,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速度,也是东江米巷地区日后有可能成为列强使馆群(区)的历史根源。 由于早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朝廷除准许在东江米巷建俄罗斯馆,还准许兴建了俄南馆教堂(九十年代初拆除),这些早期朝廷的“恩准”,为后来在东江米巷兴建使馆群落提供了“援引”的先例。再加上东江米巷与各部衙署距离不远,公事行文都比较方便,等等,都是江米巷及周边地区后期成为使馆区和金融区的历史成因。 关于东江米巷晚清使馆群(区)设立的形成和发展,东交民巷小编认为应分为两个阶段: 以清廷与列国在1860年(咸丰十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为第一阶段开端(形成期); 以清廷与列国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为第二阶段(发展期)。 一、东江米巷清使馆群(区)的设立(形成期): 东江米巷英、法使馆的设立开创中国外交事务之历史先河,也是东江米巷地区逐步成为使馆群(区)开端,为日后东江米巷整个地区成为列国使馆群(区)的集中地奠定了基础。 1861年3月25日,法国第一任公使布尔布隆,正式进驻位于东江米巷台基厂南口经过修葺后的原纯公府(庆公府)法国公使馆。 1861年3月26日,英国第一任公使普鲁斯,正式进驻位于东江米巷御河西岸的原梁公府改建的英国公使馆。 清朝前期“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以及“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对外政策,也由于清廷晚期国力的下降,军事的实力衰微,早已无法维持过去历朝的朝贡体系,列国已经用武力强行获得了与中国进行“外交”的地位,清廷也绝无可能再以藩属之邦的礼仪对待各国。因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也不得不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按照当时的实际国情进行调整。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闭关锁国”彻底完结的一个时间节点,以及中国“外交”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同时,也是东江米巷地区逐步成为使馆区的开端。 随着英、法公使馆的设立,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得以实现,在京建立公使馆以便进一步控制中国外交和贸易的夙愿也最终得逞,列强以“利益均沾”为由,加速和扩大侵华的速度。 1861年,俄国也将原东江米巷俄罗斯馆就地改为俄国公使馆,美国紧随其后,也在1862年在东江米巷修建了美国公使馆。 此后,各国列强纷至沓来:德国、比利时、西班牙、奥地利、日本、荷兰、葡萄牙等国紧随其后,纷纷在东江米巷或周边地区设立自己的公使馆(关于各国公使馆将在随后撰文逐一介绍——小编注),以达到瓜分中国市场和“利益均沾”的目的。 清廷为了适应西方列强通商的要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司务厅、清档房以及总税务司等机构,专门针对列国处理各种事物,1865年(同治四年),为方便列强和清廷的交往,还将总税务司从上海迁至东江米巷地区的台基厂中段西侧(今北京市政府办公楼)的位置办公,并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官总税司司长长达四十八年。 至此,建立在北京都城堂堂皇家宫殿前和诸多国家官署衙门一侧的东江米巷使馆群(区)逐步形成。 (未完待续)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