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厦门大学哲学系王波教授:西方心理学从属于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当然需要中国心理学,最高目标是人类终极心理学

 高行之 2025-05-22 发布于山东

为心理学安上植入讲透

让心理学回归心之道理的中文逻辑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635篇原创文章

(总第651篇)

============================

【编者按】《社会科学报》2025年5月8日的第5版刊登了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波的文章《“自我”: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前提反思》。这是一篇视角新颖、见解深刻的好文章!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带来了有益的启发。因此推荐给读者,并与王波教授对话,希望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的建设与发展助力。

以下是正文:


王波教授在文章开篇就直言不讳,直击要害: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就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它被深锁于“科学”实验室的象牙塔之中孤芳自赏,而日常生活中却充斥着种种假心理学之名而行的伪心理学。心理学与日常生活彼此断裂。“心理学家介入并且试图通过他们的专业实践来改变的世界,不过是一个纯粹为生产心理学知识而存在的沉默领域”。壁垒森严的各个专业领地与实验室成了心理学逃避这种无能感的庇护所,而它屈尊对日常生活所作的于事无补的心理学化处理则反映了其理论想象力的真正匮乏。

王波教授在文章指出,传统心理学忙于将人类主体性的每一方面心理学化(psychologization),以心理学的方式重释并通约人们的日常经验,却对其先行问题鲜有问津:“心理学是什么?它要做什么?”这一前提性反思对传统心理学来说几无急难可言,而无急难之急难,恰是传统心理学最大的急难。缺乏反思性(reflexivity)的作为知性科学的传统心理学,几近另一种假科学之名而行的旧形而上学的新形式。正如黑格尔所深刻揭示的,“旧形而上学的思想并不是自由的思想。因为旧形而上学漫不经心地未经思想考验便接受其范畴,把它们当作先在的或先天的前提”。这种“素朴的意识大都应用一些现成的自然而然的范畴,漫不加以怀疑,也从来没有追问过,究竟这些范畴本身在什么限度内具有价值和效用”。文章举例说,当前国内心理学的一种典型做法是使用西方的方法论,围绕西方的问题,将西方的数据转换成中国的数据,然后建构和计算相应的统计模型和效应值。比如,鉴于西方主导的“大五人格理论”(Big Five personality theory),中国心理学如果去模仿其方法论路线,搜集和分析中国人的数据,从而相应地建构多了几个或少了几个因素的中国人格理论模型,那么这种模型看起来确实是中国本土的,然而实际上,这类研究却忽视了“人格”这个概念本身在什么限度内具有价值和效用。它作为“教会自我”“哲学自我”“政治自我”“经济自我”的辐合形式,是西方两千余年来基督教教化、笛卡尔主体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共同塑造的产物,并非普适的、可以直接挪用的像“加速度”“中微子”“氨基酸”这样的自然科学概念。

事实上,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也是所有学科或者说是所有科学都必须明确的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因此,王教授这实际上是说传统心理学——不管是西方心理学,还是西方心理学中国本土化,都忽略了“心理学是什么?它要做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同时也忽视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文化本质与适用范围。这是当今心理学的通病,也是心理学发展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因此,搞清楚心理学的主体是谁、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心理学明确学科定位突破目前困境的唯一出路!

王教授接着分析到,西方个体本位的社会结构的根源实际上是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探究的“我是谁?”,既是自我诞生的开端,也是西方心理学的开端。而对于自我,西方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从勒内·笛卡(1596~1650,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被黑格尔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我思故我在”,到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1776年,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来自世界与身体的感觉与意象”,再到康德“将其设定为一种道义的与逻辑的必然性”,最终“在德国观念论者那里最终成为创造宇宙的精神实体”;从笛卡尔从最小化自我出发证成最低限度的自我确定性,然后据此推论出世界,到霍布斯以来的社会契约论以奉行最低限度道德的个体为基点推论出社会,从追求公共的“善”的积极自由全面退行到竞逐自我权利的消极自由,复杂的社会关系被还原为理性个体主观约定的人造物,权利本位的占有式个人主义(possessive individualism)筑起自我和心灵的铜墙铁壁。

王教授认为,笛卡尔形而上学地讨论了现代性自我主体产生的哲学可能性,霍布斯与洛克等从政治学上鼓吹建基于原子化自我及其理性互动的人造社会想象,而斯密接着论证了先验自我经由交换抽象满足自身效用的经济学逻辑,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沙暴在十九世纪的全面布展,这个现代“自我”及其现实表现的“个人主体”,就像一个脱离母胎的婴儿,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完全暴露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权力的面前,并进而被挟裹成足以掩埋一切的沙暴。作为西方传统心理学研究开端和终点的“自我”,正是这场沙暴席卷而来的结果。

实际上,指导“自我”运作的机制总是发生在实验室之外,外于“自我”的社会历史前提已经规定了这一概念的限度及其价值和效用。西方心理学演化逻辑在根本上从属于西方现代化模式脱胎于西方社会个体本位传统,从霍布斯到洛克建构的基于所有权的“占有式个人主义”,预设了自我追逐私利的先验类本质。它以自身为目的,以共同体和自然为价值实现的手段,建构了通过交换抽象实现先验整合的“占有式市场社会”,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双重危机。

然而,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者并没有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以为自己观察和操纵的“自我”是一种中立的、没有被污染的天真之物,就像一群模式小鼠那样的做过各种“敲除”的、定制的、标准化的实验“模式动物”,由此就可以保证实验更科学、精确并更具可重复性。因此,西方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已经表现为通行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普罗大众中间的“理性人”“经济人”,乃至“心理人”等文化主体形象,成为仿佛在自然界存在的“真理”与“常识”。这种“自我”作为“我们最熟知的人格组成部分”,正是西方抽象文化主体的虚幻表现。同时,西方心理学将基于其“自我”被试的研究方法与结论,以价值中立的“景观”形式平移到第三世界,使其本土心理学迷失在各种异质性概念的马赛克拼贴之中,有成为缺乏思想史坐标的无根基话语蒙太奇的危险。

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对此同样毫无觉察,对西方心理学主流方向无批判、无前提的追逐,在我们急迫的现代化情势中甚至被上升为普遍的文化无意识。

其实,西方精英中早就有人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如黑格尔指出单个人本身的利益成为这些人社会结合的最后目的,作为由交换抽象所黏附的乌合沙粒,社会普遍性对他们来说还只是外在的抽象必然性,因而他们与社会还处于分离状态;在此意义上,康德说:“在其他一切自顾自的动物那里,每个个体都实现着它的整个规定性,但在人那里,只有类才可能是这样。”马克思更为科学地指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个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

王教授分析认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自我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超越虚假的心理学自我走向共同体的自我,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心理学的可能性,从而从那种人被其自身产物束缚其中的必然王国走向真正自我实现的自由王国。

很显然,这种真正的共同体,只有在经历了2500多年社会实践检验的中庸思想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才能真正实现。事实上也是中国首次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倡议。而西方人则习惯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模式。

因此王教授认为,我们必须基于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及其观念表现,考察心理与心理学得以成立的前提和界限及其与现代社会再生产的内在关联,理解心理学的理论模型、概念范畴、研究方法与价值承诺何以是一定历史生产关系的暂时的同一性结果,而且只有对于这些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之内才有充分的意义,才能让中国心理学真正再出发。

走出哲学表达语式,用通俗易懂的日常对话式语言来说就是:

西方心理学演化逻辑在根本上从属于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当然不可能应用这样的心理学,而必须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而且这个心理学才是人类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

那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究竟应该如何构建呢?

我们必须基于中国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重新梳理心理与心理学构建的底层逻辑,用中国特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确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心理学思想的系统探索,借助其科学的前提反思方法论,积极主动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心理学研究成果,并将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新构建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模型,不断推动中国自主心理学知识体系建设。

王波教授的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少见的好文!它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

许多人声称心理学无国界,完全是由于对西方心理学的浮浅认知而导致的错误认知,误把西方心理学当成了没有文化底色的像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潘菽、高觉敷等前辈试图在中国文化中寻找心理学,也正是因为他们错误的把西方心理学视作超越于西方文化的“科学”,按图索骥照猫找虎,所以才得出了在西方心理学引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心理学的错误结论。实际上,两位老先生的结论正确的表述其实应该是:是的,在西方心理学引入中国之前,中国确实没有西方心理学,但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

正如王波教授在文章中所说,西方心理学演化逻辑在根本上从属于西方现代化模式,“自我”是西方心理这的开端和终点。西方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建立在西方宗教文化和神学的基础之上的,并不适用于非西方宗教文化的人,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必然需要中国文化基础上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最高目标是能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构建出真正符合科学、超越于中国文化的人类终极心理学!

事实上,自我,同样也是中国心理学的开端和终点,《论语》中的予、吾、我的三分,很清晰地展现出早在2500多年,中国古人就已经对“自我”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此,与中国文化中的“心”与西方文化中的“灵魂”相比,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在“自我”概念上更容易打破文化壁垒而实现统一融合,而且我们事实上也已经做到了!如今,我们已经将古典心理学里的“自我”认识发掘整理出来,结合现代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吸收西方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的优秀成果与精华,最终形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体系——龙心理。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体系——龙心理以“心”为研究对象,又把“心”定义为“自我之象”,将心理学定位于关于人心活动的本质、原理、机制机理的学问或学科且必须符合中国文化逻辑,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西方文化的影响。龙心理不仅使中西方的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达成了一致,并且明确了心理学的学科任务和研究方法,把西方心理学从现象层面的研究引向本质、原理、机制机理的研究,摒弃了西方心理学纠缠于表面症状而忽视本质、原理的严重弊端。它不但可以把人类从西方心理学造就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陷阱中拯救出来,切实提升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持!

龙心理还推出了中国叙事的心理学历史。中国叙事的心理学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前心理学阶段——古典心理学阶段——中西文化交流阶段——假借心理学阶段——中国心理学阶段。根据这一理论,目前,我们正处在假借心理学阶段与中国心理学阶段的过渡期。假借心理学阶段以1879年西方心理学诞生为起点,又可以分为西方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两个阶段。

所以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心理学,正处于西方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和中国心理学三种心理学同时存在的过渡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当今的心理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

当然,这也是该学科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所以也不必焦虑和恐慌。因为未来,心理学会逐渐统一到中国心理学的方向上来!

而且到那个时候,中国心理学的帽子——前面的“中国”二字就可以省略了。因为到那个时候,只要一说到“心理学”,所有人都知道说的是源自中国的真正的心理学,就像过去一直以来只要一说到“心理学”,所有人都以为说的是源自西方的Psychology,但实际上说的却是西方的“灵魂学”一样。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