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巴尼科拉乌:改写宫颈癌治疗史的医学先驱

 Xiac2cmv1bxedf 2025-05-22 发布于江苏

巴巴尼科拉乌:改写宫颈癌治疗史的医学先驱

在医学发展的璀璨星河中,希腊裔美籍医生乔治·尼古拉斯·巴巴尼科拉乌(George Nicholas Papanicolaou)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恒星。作为细胞病理学的奠基人,他以划时代的巴氏涂片(Pap smear)技术,彻底改写了宫颈癌的防治格局,为全球女性的健康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

希腊(1973):希腊裔美籍医学家巴巴尼科拉乌

1883年5月13日,巴巴尼科拉乌出生于希腊尤比亚岛基米镇的一个医学世家。他自幼浸润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在雅典中学求学期间,展现出对历史、文学、哲学、语言和音乐的浓厚兴趣。然而,在身为医生的父亲的殷切期望下,1898年中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个人志趣,踏入雅典大学医学院,开启了医学探索之路。尽管最初对医学课程兴趣寥寥,但凭借着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他迅速全身心投入学习,潜心钻研医学知识。1904年,巴巴尼科拉乌以优异成绩获得医学学位。短暂的军旅生涯后,他选择回到家乡,与父亲并肩行医。

1907年,巴巴尼科拉乌远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投身于动物学研究,在恩师恩斯特·海克尔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于1910年凭借博士论文《水蚤的性别分化》顺利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与安德罗马基·马夫罗杰尼喜结连理,妻子后者后来成为他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助手与研究伙伴。此后,巴巴尼科拉乌先后在摩纳哥海洋研究所参与海洋科考,专注遗传学研究。

塞浦路斯(1984):巴巴尼科拉乌夫妇在实验室里

1913年,怀揣梦想的巴巴尼科拉乌夫妇踏上了美国纽约的土地。初来乍到,语言障碍与经济困境如影随形,他们不得不从事底层工作维持生计,在百货商店当售货员、在餐馆演奏小提琴,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1914年,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通过希腊杂志《亚特兰蒂斯》的科学专栏,巴巴尼科拉乌结识了遗传学家托马斯·摩根,由此进入康奈尔大学病理实验室,开启了全新的科研征程。

在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室里,巴巴尼科拉乌先是研究酒精对豚鼠的影响,随后在1916年研究豚鼠性染色体时,意外发现通过检查豚鼠阴道分泌物涂片可确定其生殖周期阶段。为深入探究卵泡激素分泌周期及动物子宫上皮细胞的周期性形态学变化,他于1917年成功改进细胞固定法和染色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国(1978):巴巴尼科拉乌用显微镜观察巴氏染色的宫颈涂片

1920年,巴巴尼科拉乌将研究重心转向人类生殖系统的细胞病理学。他的妻子成为首位研究志愿者,在她身上,巴巴尼科拉乌不断优化阴道与宫颈涂片的采样技术。1925年,在国家研究委员会和母婴健康委员会的资助下,他扩大研究范围,招募医院工作人员、孕妇及妇科患者展开系统研究。192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他在一名无症状女性的宫颈涂片中首次发现癌细胞,敏锐地意识到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巨大潜力。尽管同年他在“第三届种族改良会议”上首次报告这一发现时,因学术界的保守观念而未获重视,但他并未气馁。

1939年,巴巴尼科拉乌与妇产病理学家赫伯特·F·特劳特携手开展临床研究,1943年,二人合著的《通过阴道涂片诊断子宫癌》问世,书中详尽阐述了女性经期生理变化、激素与恶性肿瘤对阴道细胞学的影响,为宫颈涂片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1948年,第一届美国细胞学会议对巴氏涂片法给予高度评价,这项技术终于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此后,巴巴尼科拉乌继续深耕细胞病理学领域,1949年在康奈尔大学创建细胞病理学和细胞学研究部门,1954年出版《脱落细胞学图谱》,为现代细胞病理学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国际认可,1957年在第一届国际细胞学会议上,他当选为名誉会长,并屡获嘉奖。

希腊(1983):巴巴尼科拉乌诞生100周年

1962年2月19日,巴巴尼科拉乌因心肌梗死在迈阿密与世长辞,享年78岁。尽管生前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他的贡献早已镌刻在医学发展的丰碑之上。他离世后,迈阿密癌症研究所更名为巴巴尼科拉乌癌症研究所。1978年,美国为他发行纪念邮票,致敬这位伟大的医学先驱。

 巴巴尼科拉乌的巴氏涂片技术,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突破之一”,它将宫颈癌从令人闻风丧胆的致命疾病,转变为可预防、可早期发现的可控疾病,全球数亿女性因此受益,宫颈癌死亡率从每10万人14例大幅降至不足1例。他以毕生心血铸就的医学奇迹,照亮了人类健康之路。

1978年,美国为巴巴尼科拉乌发行纪念邮票(首日封),致敬这位伟大的医学先驱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

编辑丨朱雅洁

审核丨夏媛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