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肾着、姜甘苓术汤//肾死脉,按之乱如转丸、脾死脉,按之如覆盆

 谷山居士 2025-05-22
图片

五脏风寒十三: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姜甘苓术汤主之。

干姜四两甘草四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着之病,肾气痹着而凝冱也。水盛阴旺,故身体迟重,腰中寒冷,如坐水中,水渍经络,故形如水病之状,似乎浮肿。水旺土湿,故反不渴。水不在脏腑,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其病在肾,属于下焦。原因身劳汗出,衣里沾濡冷湿,冷湿之气,久久入腠理而浸经络,同气相感,故令肾气痹着,而成此病。肾位于腰,自腰以下阴冷痛楚。土位在腹,水旺侮土,故腹重如带五千钱也。姜甘苓术汤,姜苓温中而泻水,术甘培土而去湿也。

  肾着者,身劳而汗出,衣里冷湿之气,久侵经络,与肾虚之寒,同气相感而凝冱,痹着不去也。也就是汗出则肾阳泄,衣里冷湿,久侵经络,而经阳寒与阴盛之寒,两相凝冱,是为痹着不去也。内外俱寒,而寒从气类,所以肾气之虚寒与衣里冷湿伤经阳之寒同气相感,寒性收缩,必见凝冱,痹着不去之义也。

汗出者,是肾气之寒与衣里冷湿之来源也。劳则汗出肾阳泄,衣里冷湿,久侵经阳也。

2 肾着,内外之寒,凝冱而痹着。肝着,经脉寒涩,而营气不行,肝气不舒。

五脏风寒十四: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者,死。

肾死脏者,肾之真脏脉也。癸水升于丁火,则水位泮涣而不冰结,若浮取之而坚,重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是肾水下流而不升也。“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玉机真脏论”: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即此义也。

肾无中风、中寒者,心肾同经,心病即肾病也。而肾着之病,即中寒所伤也。

1 肾死脏者,见肾之真脏脉也。肾水升于心火,则水位泮涣而不冰结,(水位应是指尺部,尺脉本沉,而反见浮)若浮取之而坚,重按之如转丸,益下入尺,是肾水下流而不升,是肾之真脏脉也。肾死脏者,水寒冰结而成实也。

2 肾无中风、中寒者,心肾同经,心病中寒、心病中风,即肾病也。而肾着之病,即肾中寒所伤也。

论:心死之真脏脉,寸本浮而浮取之如麻豆,重按之躁疾。肾死之真脏脉,尺本沉而反浮,浮取之而坚,重按之如转丸。麻豆与转丸,比较接近。

1泮涣,读音是pàn huàn。意思是①融解;分散;涣散。②自由放纵,无拘束。

图片

五脏风寒十五: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瞤瞤而短气。

脾为湿土,脾中风者,湿郁为热,故形如醉人。脾位在腹,故腹中烦重,热盛则烦,湿盛则重也。土湿则木郁而风生,故皮肉瞤动。脾土郁满,肺金莫降,是以短气。

脾中风者,湿阻为热,是湿热之证。有外感伤寒中风之湿热,也有湿阻阳气之湿热。脾中风者,以风邪在表为解。风寒外闭,湿阻则热。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瞤瞤而短气。

五脏风寒十六: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盆,洁洁状如摇者,死。

脾死脏者,脾之真脏脉也。己土升于离位,则清气在上,戊土降于坎中,则浊气在下。清升浊降,中气冲和,是以脉见关上,其象为缓。若浮之大坚,是戊土之壅而不降也。按之如覆盆之硬,洁洁状如摇动者,是己土之滞而不升也。(“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腑者里中之表,故宜浮取,脏者里中之里,故宜重按)。《伤寒·脉法》所谓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厥厥动摇者是也。“平人气象论”: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曰脾死。“玉机真脏论”: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致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脾死脏者,脾之真脏脉也。土升于离火之位,则清气在上,土降于坎,则浊气在下,清升浊降,中气冲和,是以脉见关上,其象为缓关上浮之大坚,是胃土上壅而不降也;按之如覆盆之硬,洁洁状如摇者,是脾土之滞而不升也。

2 脉法,沉为在里,腑者,里中之表,故宜浮取,脏者,里中之里,故宜重按。

《伤寒》脉法: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厥厥动摇者是也。

平人气象论: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鸟嘴锐坚)也,如鸟之距(鸡爪坚锐坚硬),曰脾死。

玉机真脏论: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寸口。脏气者,必禀于胃气,而达于手太阴寸口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达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脏气,俱达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五脏风寒十七: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三焦各有其部,三焦竭部者,三焦竭其本部之气也。上焦清气竭,则浊气上逆而为噫。缘上焦受气于中焦,中焦燥湿之气未和,不能消谷,土气郁满,浊阴不降,故上焦痞闷,而为噫耳。下焦肾气亏竭,无以约束便溺,即遗溺而失便。以其阳根升泄,阴孤于下,其中不和,不能自禁制夫二便也。不须治之,久而阳降气和则愈矣。(此寒气之伤于三焦而内寒者)。

1 上中下三焦,各有其部。三焦竭部者,寒伤三焦,各竭其本部之气也。

寒伤上焦,则清气竭,不能收敛,则浊气上逆而为噫。缘上焦受气于中焦,寒伤中焦,燥湿未和,不能消谷,土气郁满,浊阴不降,故上焦痞闷,而为噫耳。噫者,嗳气噫气,打膈也是。

寒伤下焦,肾气亏竭,则大小失禁。以其胃逆不降,火不入水,则阳根升泄,阴孤于下。阴阳未和(中焦未和),故不能自禁二便也。不须治之,久而阳降气和,则愈矣。

2 此是寒气,伤于三焦,而内寒者。

1)竭:1. 动词 尽,用尽。 例词: 竭力竭尽全力竭诚声嘶力竭竭尽

2. 形容 〈书〉干涸。 例词: 竭泽而渔枯竭山崩川竭江河可竭焦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