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风寒十七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1 上中下三焦,各有本部,三焦竭部者,各竭其本部之气也。 上焦清气竭则善噫,上焦受气于中焦,此是中焦不和,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 下焦竭是肾气虚,即遗溺失便,木气下陷,其气不和,木泄频数,不能自禁。不须治,下焦受气于中焦,久而阳降气和则愈矣。 2 此寒气之伤于三焦而内寒者。内寒者,下焦之虚也,而三焦之气竭者,下焦之寒,中焦不和,而上焦善噫也,总因伤内寒,而三焦虚也。上中下三焦者,悉受下焦肾之原气也。久则肾气渐复,则能渐愈。 按;噫者,寒气客胃也,中焦不和。281页,《灵枢》有释。 论;《难经》六十六难,肾间动气,一身之原气也,三焦者,肾中原气之别使,行于上下三焦也。 五脏风寒十八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闭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骛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1 此三焦伤风而内热者。又在下焦,便血便溏,而分寒热也。 2 热在上焦者,风消肺津,亡津则痿,则咳而肺痿也。热在中焦者胃热也,消谷引饮,小便而数,大便必硬(麻仁丸与消渴四)。热在下焦者,膀胱湿热也,518页热在下焦者,膀胱湿热,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热则淋闭不通,而木气强泄,则见尿血,血尿。 3 大肠有寒者,木气陷泄则便溏,大肠有热者,木气陷泄则便肠垢,大肠有寒热者,是木陷生热与未热之别,大肠与膀胱者,是木陷于前后之别,师言金木俱陷也。 4 小肠有寒者,肝脾湿陷,下重而便血,风气崔剥,而大便下血。小肠有热者,肛门肿结而为痔。为何小肠寒热,而病在大肠?痔者,手太阳小肠,丙火下陷也,大肠者,手阳明庚金也,五行之理,火刑其金,故小肠之寒热,皆传大肠受之。热者为痔,寒者便血,皆在大肠,《素问》小肠移热于大肠也。 按;大肠便肠垢,也为痢疾脓血。大肠寒而便血者,也当知有小肠移寒也,同为便血,而理不同也。观《四圣心源》泄利根源,痢疾根源,痔漏根源则知区别。 五脏风寒十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1 趺阳,胃脉,中趺上之冲阳也,阳盛则脉浮,血虚则脉涩,涩则肝木疏泄,而小便数也。浮涩相合,膀胱水枯,阳明土燥,则大便坚,其脾气约结而不舒,则粪如羊屎。 脾约者,小便见数,膀胱津涸,脾胃失润,胃燥约其脾阴,脾气约结,而粪粒坚硬也。 2 热在中焦,津亡则土燥,胃燥约其脾阴也。麻仁丸,润燥滑肠,清风泄热,行滞开结也。 按;本条胃约其脾者,小便数则土燥大便硬,涩脉血少,木郁疏泄,小便数泄水而膀胱津涸,则脾气约结而不能生化营血,环环相扣,皆是一理,脾气约结也。 3 此是热在中焦,则为坚者。阳明篇论,太阳阳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