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的境界

 通俗 2025-05-22 发布于青海

由于日常中运思极少,多是制式,常识,重复,庸人自扰,杞人忧天。可以说这是哲学的起源。由于他在一个瞬间,想要逃离,超越,追问。还有个观点是,惊异,发现。目的地都是哲学。

遇到哲学,生活几乎就没有了。纯粹思辨是不需要空间的。没有一个物在那里,只有个灵空中飘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学过这样一篇课文,后面完整读了《人间词话》,才知道是文艺评论。引发的感慨。有意思的是王国维翻译的尼采中文名。王国维精研精通尼采。尼采也有三重境界。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阐述了 “人的精神需历经三种变化,即骆驼、狮子、婴儿” 这一观点。

还有个有意思的是王国维先是研究哲学,然后说了一句为哲学家则不能,为哲学史(家)则又不喜。这话是我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上看到的。冯友兰成了哲学家吗?没有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冯友兰坚持着,就这样哲学着。王国维改道之后凭着文艺评论也成了大家。

世界图像的时代之后:

一,学佛与求佛

多多少少周围都有学佛的人,不一定非是佛教徒,也有佛学专业的学生,也有业余爱好的意图超越生活琐碎的。学佛的目的也并不是成佛,接触这些理论知识是一方面,生活中修行是一方面,学佛想成佛的人绝对是入魔了,对于学佛的人最好就是去学而已。

求佛者也有很多,用一句话概括,个人心灵的容器所不能盛放时渴求一种形而上的帮助,求佛的目的反映了这不是高明的,外求这个动作并不高明。很多年轻人不求佛了,烧香拜佛的动作都觉得可以省略了。所以去看看哲学。了解一下这是什么主义。因为这也是心理安慰,心灵按摩。

学哲学也不是想要成为一名哲学家,最好的状态就是去学而已,意在超越。

二,孔子是好老师还是好朋友

学孔子的论语,你持什么态度,批判吗?学孔子时,我们都是背诵默写的。因此孔子当了太久太久的老师。真实的孔子,你愿意做他的朋友吗?你愿意同行吗?放到今天,愿意的人还是太少了。因为孔子的至刚至强在生活也不适用。生活中,人们大都是软弱的,所以大家把孔子的话听听就完了。现代人如此糟蹋自己。孔子看了也难过。但活着就是成功,发展下去,就有希望。

孔子的仁者无敌,是万物皆我。礼遇我,礼遇万物。

三,回到马克思

其实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不管是学佛,还是学孔子,学哲学的各种主义,都和生活没有半点关系。不是大家都说什么话重要,而是大家都做什么重要。

越是现代,重要的不是让大家怎么去想,去想什么,而是让大家去做,不用去想。谁学马克思学的最好,谁就能生活的很好。恰恰相反的是,谁学庄子学的最好,谁的生活一定是贫困的,贫困到梦想变成蝴蝶。

我恰好也写三段,三这个数字好,但这其中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的境界是什么?怎么去认识,思考?这也是起源。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旧时代要牺牲巨大,旧的哲学只有死后,才能呼唤出新的“哲学”。适应新的时代。

最后发现,哲学是这种呼唤。任何时候,他都在呼唤人,成为人,超越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