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聊《道德经》,无论在官场还是职场,或者某个组织团体,都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通常来说,多数人都希望成为领导者,认为大权在握,可以命令别人,让别人看自己的脸色行事,自己受到的约束少,似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我看未必,《道德经》里将领导者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下知有之”,意思是百姓知道他存在,但感受不到他的影响;其次是“亲而誉之”,意思是百姓亲近和拥护他;其次是“畏之”,意思是百姓都畏惧他;最次的是“侮之”,意思是百姓都瞧不起和侮辱他。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成为了领导,也有层次之分,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同的领导,有被人亲近和拥护的,也有被人瞧不起和侮辱的,我相信没人愿意成为后者,而是愿意成为前者。那么,如何成为被人亲近和拥护的领导者呢?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自处于低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所以想要处于人民之上,就要以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想要处于人民之前,就要把自身放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于上位而人民不觉得沉重,处于前面而人民不觉得受损害。所以天下人都乐于推戴他而不加厌弃。因为圣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争。)我从中看见了众人拥护的领导者的两个条件,一个是他有超出众人的实力,另一个是他有低于众人的姿态。很多人看见了第二点,觉得《道德经》推崇谦下、柔弱、不争,却没看见这样做是有先决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具备超出众人的实力。《道德经》中的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很多内容是讲给拥有强大实力的统治者听的,而不是讲给处于弱势地位的百姓听的。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处于弱势的地位却去践行《道德经》的“谦下、柔弱、不争"的思想,得到的结果是处于更弱势的地位,《道德经》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一个人守其雌的前提是知其雄,不知其雄而去守其雌,那就真的成为人人可欺的雌了。因此,要成为众人拥护的领导者,首先要具备超出众人的实力,让众人服气,比如你拥有众人所没有的资源,能办到众人办不到的事情,具备众人所没有的勇气。其次才是低于众人的姿态,实力让你的地位处在众人之上,众人虽然服气,但也感受到了你带来的压力,这时候需要进行平衡,通过什么平衡呢?就是放低自己的姿态,让自己低于众人,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谦下、柔弱、不争”。对比一下,这里有两个领导,二者都有实力,一个领导骄傲自负、喜欢命令下属、总是与下属争利益;另一个领导有实力去骄傲却态度谦下、有权力命令下属却表现得柔弱、有能力与下属争利益却不去争,面对这样两个领导,下属更喜欢谁呢?答案是很明显的。我们再来看六十六章的这段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单纯依靠“善下(处于低下)”就能成为百川之王吗?当然不能,处于低下可以让高处的水汇聚过来,但如果自身的容量不足,也无法成为江海。能够低下的前提是有能力承受这种低下,同样的,能够谦下的前提是有地位可以让你谦下,如果没有地位,你有什么可以谦下的呢。《易经》中的谦卦是一座山藏在地面之下,有了这座山才可以掩藏,如果没有这座山,有什么可以掩藏呢。因此,没有实力的谦虚不叫谦虚,有实力的谦虚才叫谦虚。人在年轻的时候要自强不息,不断积累自己的实力,这个阶段骄傲狂妄一些也没关系,适当的骄傲狂妄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让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所畏惧,也许经常犯错碰壁,但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积累实力。等到实力积累到一定阶段,取得了一定成就,这时候要学会谦虚,有实力而不轻易表现出来。你有实力,众人能够从你身上得到利益;你能谦虚,众人就愿意靠近你。在我看来,一个人做到了这两点,就能成为众人拥护的领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