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施行“双休”政策之后//胡艳杰:新旧节奏的更迭与磨合

 胡艳杰 2025-05-22 发布于河南

当双休制度如一阵清风拂过高压的高中校园,师生们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舒缓,这份来之不易的休息恰似久旱后的甘霖,暂时缓解了长期积累的疲惫。然而,在新旧节奏的更迭与磨合中,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首当其冲的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断层危机。为填补双休带来的课时缩减,周内课堂对学习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知识密度成倍增加。但每周一的“瞌睡综合征”与周五的“归心似箭症”已成顽疾。

每每到周一,经历周末放松,学生尚未完全找回学习状态便要直面高强度课程;而临近假期时,娱乐诱惑如同无形磁石,即便成年人也难以抵御的短视频、游戏,更让自控力尚在成长的学生难以专注。这不仅是时间管理的课题,更是青少年心智成长过程中,如何在自由与自律间找到平衡点的关键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校领导、年级领导、老师、家长都很忧心。比如说周一学生上课打瞌睡这个问题吧。有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放松,在学校里学习紧张,睡眠不足,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可能11点还没有睡着。实际上,每堂课都有打瞌睡的学生。我们都知道睡眠的重要性,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们背书速度如此之慢?为什么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会不会与睡眠不足有关系?

其次,是周末作业的布置。前些日,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关于布置多少作业合适,如何完成,我们进行了讨论。实际上,绝大部分同学在家里都不能合理安排时间,他们希望各科老师少布置一些作业。孩子们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希望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有趣又能有收获。

当然,校领导也对假期作业进行过探索,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布置,对老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班级人数很多,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客观地存在差异,我们也很想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然而,个人精力有限,也不知道如何去做。

再者,教学节奏与考试压力的矛盾持续加剧。或许出题人没有进行实际调查吧,考试范围过大,与实际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为追赶既定考试范围,课堂教学被迫化身“知识快车”。老师们一路风驰电掣,却无暇顾及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这种“只顾赶路,不看脚下”的教学模式,致使知识体系根基脆弱,如同沙滩上堆砌的城堡,看似高大却不堪一击。当考试逼近,海量复习内容如汹涌浪潮袭来,学生既缺乏系统梳理的时间,又难以把握重点,只能在知识的汪洋中盲目挣扎,复习效率大打折扣。

还有,频繁的分班与师资变动,让教学衔接陷入混乱漩涡,每到学期末,我们很难对未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每学年都要进行班级重组与教师轮换,因此,大家在教学衔接上存在问题,也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新的学年的“变化”如同突然改变航道的航船,打乱了师生原有的教学节奏。学生不仅要重新适应新的班级氛围、教学风格,更要在未知的学习进度安排中艰难摸索。这种不确定性,既影响了知识学习的连贯性,也给教学计划的制定带来巨大挑战,如同在迷雾中航行,难以锚定清晰的航线。

双休政策的推行,是教育回归人性化的温暖一步,当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教育体系中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如何在保障师生休息权益的同时,重新校准教学节奏,实现教学与考试的有机统一,优化教学资源的衔接与整合,成为当下高中教育必须跨越的“深水区”。

唯有找到这些问题的最优解,才能让双休真正成为师生调整状态、积蓄能量的港湾,而非陷入困境的漩涡,让高中教育在前行的道路上既能保持高效,又不失温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