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者,必圣其时、必圣其地、必圣其人,复圣它时、复圣它地、复圣它人也。”此语道出了《论语》首章中三个“不亦”所蕴含的核心信念——儒家思维最根本的结构,即天、地、人三位一体。 “学而时习之”,此句言“天”。在儒家思维体系里,天与天时本为一体。天时,代表着自然运行的规律;而“天命”,则是对这一规律的顺应与把握。结合前文对“时”的阐释,不难看出,《论语》对于天时、天命秉持着“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的态度。儒家认为,个体应顺应天时、天命,积极作为“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成就这“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 “有朋自远方来”,此句关联着“地”。“地”并非单纯指土地,而是涵盖了大道流行的场所与空间等。地与天相互依存,有其天时,必有其地,地代表着现实客观条件,像通常所说的“地运”“国运”等都属于“地”的范畴,也就是所谓的“地利”。儒家对“地利”的态度,同样是“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成就这“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 “人不知而不愠”,此句言“人”。人,乃天地之心也。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对“人不知而不愠”内涵的生动诠释。那么天地之心究竟在哪里?天地之心就在人的心中,人心确立,天地之心便得以彰显。“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要成就“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 这三个“不亦”,讲述的正是君子如何顺应天时、地利,最终成就人和。何为真正的“人和”?那便是“人不愠”的世界,一个没有郁结的世界,即世界大同。唯有“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君子才算真正践行了“圣人之道”。离开这三个“不亦”,人们往往难以真正领悟“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刻含义。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三个“不亦”是按照“说、乐、君子”的顺序排列。真正的“悦”,源于“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本就是令人愉悦之事,若个体内心无法达到“悦”与“不愠”的境界,又怎能成就“不愠”的世界?因此,“修身”至关重要。“学而时习之”的过程,便是“修身”,其结果是“悦”,即个体内心的“不愠”。而“修身”与“天时”紧密相连,“修身”并非盲目地自我修炼,“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需“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二者相互依存。 然后,是“齐家”。此处的“家”并非狭义的家庭,而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大家”。只有“齐家”,才能实现“乐”,此“乐”读作 yue,象征着箫韶九成、盛世之象。若家不齐、国不齐,何来盛世之景?所以,“有朋自远方来”寓意着“齐家”,其结果是“乐”,即“家”的“不愠”。只有实现“不愠”,才可能迎来箫韶九成、盛世之象,才可能“乐”。“齐家”与“地利”密切相关,家、国皆属于“地”的范畴,存在“家运”“国运”等。要“齐家”,改变“家运”“国运”,需“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如此才能最终成就盛世之景,二者关系紧密。 最后是“平天下”。只有实现“天下平”,世界“不愠”、没有郁结,达到世界大同,才算是“平天下”,才算是“人和”,才算是君子行“圣人之道”,才算是“不亦君子乎?”前面的“说”、“乐”,都是“不愠”的特殊形式,分别对应着个体和家,而真正的“不愠”应涵盖全天下的,这个天下不仅指人类社会,按现代观念,至少应包括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天下万物都要和谐、都要“不愠”,这才是真的“不愠”,才是真的“平天下”,如此方能实现真正的“人和”。因此,“平天下”与“人和”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与“说、乐、君子”以及“天、地、人”或“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论语》首章正是站在这样高度进行立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初步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含义,也才能初步了解《论语》的核心思想。但这只是一个大纲,只是一个框架,更重要内容还在后续篇章中。 “子曰”,所对应的,是当下、是现世、是人。对于国学而言,“天、地、人”的思维和生存结构是当下的、是必须承担的。一切科学、宗教、艺术等,都必须以这一结构为前提。人,作为天地之心,必须承担起这个天地。若连自己的躯壳都无法承担,又怎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 承担,正是《论语》与儒学的真精神。人浩然之气充盈天地,天地都为之逊色,一人成大,一人就成其天地之大,若没有这种胸襟,没有这种浩然,便无资格谈论儒家,没资格谈论《论语》 对首章三个“不亦”的初步了解,最终必须落在“承担”上,如果没有这种对“天地人”、对“圣人之道”、对行“圣人之道”最终达到“不愠的世界”的承担,那么便无需继续研读《论语》。只有君子才需要《论语》,也才能“承担”《论语》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白话译文:君子按照“天时”去学,不断校正自我,行“圣人之道”,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心情愉悦的事情吗?君子们因共同志向,将“圣人之道”推行于天地四方、播撒到各个角落。这难道不是一件惠及天下太平、万物和谐的盛世之体现吗?最终,把一个“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应该承担的使命吗: |
|
来自: yinweiming77 > 《跟着缠师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