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为月刊,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文献引用格式:刘洋洋,章依凌,韩江红.纺织类非遗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教学实践[J]. 纺织科技进展,2025,47(3):75-78. 纺织类非遗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教学实践 刘洋洋1,章依凌2,韩江红1 (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与时尚创意学院,浙江湖州313000;2.浙江理工大学马兰戈尼时尚设计学院,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一般规划课题(高校)(2023SCG051);浙江省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23157);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Y202352676);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23SCG340);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Z23JC080);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Z23JC080);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2022xj06);浙江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2196136-Y) 第一作者:刘洋洋(1988—),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纺织非遗、服装史论。 摘 要: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通过凝练纺织非遗文化思政元素、践行纺织非遗技艺高校传承、实现纺织非遗技艺数字教学3种融合模式,探究如何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有效整合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的效果。并建议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学的人文关怀3个维度出发,旨在构建一种促进非遗文化传播与高校服饰教育相结合的策略框架。最终达到以非遗促进教学、以教学传承非遗,培养德技兼备的服装专业人才的效果。 关键词:纺织非遗文化;教学实践;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文献[1]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赋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2]。纺织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耕织文化的重要标志[3]。它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纺织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传统纺织文化的梳理、整合、凝练,进而提取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高校教育需要以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育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 1 纺织类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 1.1 稳固思想价值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化浪潮,中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局面进行碰撞、交流与融合。西方文化霸权主导下的普世价值诱使社会成员趋向于追逐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这极大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文化观[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其中以纺、染、织、绣、印等生产技艺和民族服饰为主体的纺织非遗体系,彰显了我国各族人民重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凝聚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匠心精神和未来憧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它融合了文化主体(人)对自身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心理活动、哲学思辨,乃至言说方式、话语体系、精神文明、思想体系等深层文化的反思[6]。可见纺织非遗是见证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重要载体,是沟通历史与当下的必要桥梁,是维系各民族情感的有效纽带,是稳固思想价值体系的可靠保障。 1.2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党的报告二十大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校学生面临着社会转型、信息茧房、心理焦虑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的家国观念薄弱、群体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等,甚至发表错误言论和产生不当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7]。而纺织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民族服饰中蕴含的族群认同、印染技艺中彰显的生态环保、锦绣纹样中展示的民族融合等,对高校学生筑牢文化基地、端正价值观念、提升道德境界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1.3 满足当代文化价值需求 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社会变革和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陷入困境。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快到引发本土文化复兴[8],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证实。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步,有些人开始厌倦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追寻宁静恬淡的田园乡村生活方式。纺织非遗文化是基于农耕文明,出于生存和生活需求而生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属性上具有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优势。因此,纺织非遗文化能够连接历史与当下,能够消解“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打通“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区隔,成为各个社会阶层的文化消费对象[9]。在文化消费过程中通过创意转化,突破其地方性和历史性的局限,成为共享的当代文化,满足当下的文化需求。 2 纺织类非遗文化在高校服装专业中的实践融合 2.1 思政元素提炼 纺织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高校教育思政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服装专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纺织非遗文化中契合时代精神的思政元素,如生态环保、惜物节俭、家国认同等,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教学案例: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中的文化认同。湖州因太湖而名,境内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蚕丝织物,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明清之际,湖州盛产优质丝绸,是我国著名的“丝绸之府”[10]。林绫绢织造技艺是蚕丝织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其中“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因其质地柔软、色泽光亮,于南宋时期便远销东南亚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目前,双林绫绢是湖州丝织品的重要代表,也是湖州“丝绸之府”的重要证明和湖州丝绸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 “服装材料学”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研究服装用纤维、纱线和织物的种类、结构、性能与服装造型、服装结构、服装加工以及与着装人体之间的科学关系。在织物结构章节中,以双林绫绢为案例,讲授绫绢基本织造工艺流程。重点论述以“绫”为代表的斜纹织物,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绫”实物和组织结构图向学生解释“浮长”“循环数”“枚数”“飞数”等概念,并介绍通过改变“浮长”使织物表面达到“显花”的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以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作为课程思政资源,提炼其中课程思政元素。①《天工开物》中的绫机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绫”提花纹样及其寓意;③湖州丝绸文化及其历史。通过教学实践,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无形中完成思政教育,强化文化认同;也可以使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课外教学实践中,通过参观双林绫绢厂(图1),现场感受绫绢织造技艺,亲身体验文化传承,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图1 体验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2.2 高校教育传承 在面对机械批量化生产的今天,基于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的纺织非遗产品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使得非遗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导致非遗传承和保护受到挑战。纺织非遗技艺是纺织非遗文化的主要载体,将纺织非遗技艺引入服装相关专业课程中,形成多样化、综合性的传承方式,不仅是对原有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与资源的丰富,更是对非遗传承模式的创新。 教学案例:扎染技艺校园传承与创新。扎染是中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通过扎结、染色、水洗、晾干等步骤,使织物具有特殊风格的纹样。其中扎结是获得纹样造型的关键步骤,因此为了获得不同的纹样造型,可以使用不同的绳扎方式、捆扎方式或缝扎方式来进行防染。通过考古实物与历史文献,基本可以断定“扎染”技艺的出现不晚于西汉末年,可能早期用于军事机密传递,后逐渐成为织物装饰技艺[11]。目前,大理白族扎染技艺、自贡扎染技艺、南通扎染技艺等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校园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服饰品设计与制作”是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该课程基于服装整体进行配饰设计,使服装形象更加完整、和谐。课程注重对审美趣味与实践技能的双重培养,在饰品材质、色彩、造型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课程将扎染艺术与服饰品设计有机融合,通过使用不同的扎结方式最终获得预设的纹样效果,如通过绳扎形式获得发散状纹样;捆扎形式获得连续纹样;缝扎方式获得吉祥文字等纹样。运用不同的扎染效果进行服饰品设计,旨在锻炼学生对于材料、色彩和纹样的整体把握,以及利用合适的工艺达到最终的设计效果。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展览(图2),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可以接受不同群体对于设计作品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设计的改进和后续课程的教学改革。 图2 扎染教学课程展局部 2.3 数字技术教学 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的持续演进,为非遗的多元信息记录、多维交互体验、多层交流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运用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可以更加全面细致地记录纺织非遗生产技术的动作细节和特点,可以创造更加真实生动的互动体验场景,为纺织非遗传承与传播夯实了坚实的基础[12]。 教学案例:戏曲服饰的数字化复原与传播。中国戏曲服饰是戏曲舞台要素之一,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性美学特征,是表现人物身份、暗示剧情发展的重要道具[13]。在戏曲表演中,戏曲服饰被称为“行头”,又根据表演需求形成了一整套的服装穿戴规制,以及极具创造性的服装分类管理制—“衣箱制”。一般而言,戏曲服饰在形制上分为“蟒”“靠”“帔”“衣”“褶”5大类,在色彩上又有“上五色”与“下五色”;纹样上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等。戏曲服装来源于日常服装,经过艺术加工后成为舞台表演服装,结构上整体保持了传统服饰的“十字平面”结构,但在具体细节上略有变化。 纸样结构设计是服装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在服装CAD结构设计中运用服装CAD软件培养学生纸样设计能力,需要掌握服装结构与人体关系、服装制作工艺、服装材料等前期基础知识,并能够使用CAD软件进行纸样放码、排料等基本操作。为满足服装产业数字化人才需求,将服装3D软件教学内容纳入“服装结构CAD设计”课程,形成以纸样设计、虚拟服装建模为核心技能,图案设计、服装制作工艺、服装材料为辅助知识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利用校内包畹蓉京剧服饰艺术馆藏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传统测量服装方案,获得京剧服饰关键部位数据;使用服装CAD软件,绘制京剧服饰结构图,并导出为DXF格式文件;使用PS软件绘制京剧服饰纹样;使用3D扫描仪,获得京剧服饰面料信息;最后运用3D软件进行京剧服饰虚拟建模复原,并与实物进行效果比对,修正细节等。将虚拟复原的数字资源共享给包畹蓉京剧服饰艺术馆,为京剧服饰展示与传播提供数字支持(图3)。 图3 京剧服饰3D建模 3 纺织类非遗文化在高校服装专业中的融合路径 纺织类非遗文化在高校服装专业中的融合路径涉及多个层面,不仅需要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强化教学的人文关怀,共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实现纺织类非遗文化与高校服装专业融合的关键环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纺织技艺知识和技能,更要有深厚的非遗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14]。为此,各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和研修,如非遗文化研习班、传统手工艺工作坊、相关学术交流,提高他们在传统纺织技艺和非遗文化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鼓励教师进行纺织类非遗文化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更好地传递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合作,不仅能够学习到更为纯正的技艺,也能够将这些珍贵的知识和经验带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 3.2 丰富学生学习场景 丰富学生的学习场景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15]。在纺织类非遗文化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外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节和展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学习传统纺织技艺,还能够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此外,利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模拟非遗文化和纺织技艺的学习场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3 强化教学人文属性 纺织类非遗文化教学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强化教学的人文属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纺织非遗文化背景、历史意义、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融入课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纺织技艺,还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教育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人格塑造。 4 结束语 纺织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服装专业教学,需要提炼时代价值,丰富课程思政,借助校园教育场景传承非遗技艺,运用数字技术传播非遗文化,为高校教学提供丰富资源。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丰富教学场景、强化人文属性,可为非遗融入高校教学提供可行性路径,从而实现非遗育人,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见《纺织科技进展》2025年第3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