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大败太平天国的英勇湘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输得那么彻底?

 雨霁槐荫1 2025-05-24
原创 郭歆 国家人文历史
2025年05月23日 14:50 河南

1895年3月4日晚,牛庄陷入一片火海。曾与太平军浴血奋战、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还担任过甘肃新疆布政使等重要职务的湘军名将魏光焘,此时已身陷重围,浑身浴血。四周日军的冲锋声和密集的枪炮声不绝于耳,他麾下的“老湘军”武威营已伤亡殆尽,弹尽粮绝。无奈之下,魏光焘与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子李光久一同率残部突围,途中又遭日军混成第6旅团截击。经过激烈战斗,日军追兵被击退,魏光焘等人终于率少量残部脱险。与此同时,牛庄城内的湘军仍在顽强抵抗日军的最后总攻,甚至一度反攻至日军第五师团指挥部附近,迫使日军紧急回援。直至3月5日,湘军伤亡殆尽,牛庄最终被日军攻占。《日清战争实记》中对这场战斗的记录是:

“能与日军久战者,唯有武威军,奋死决战,坚守达一昼夜,实为清军中罕见之事。”

在甲午战争中,湘军虽竭尽全力,但最终仍未能改变战争的失败结局。

那么,湘军出征前后经历了哪些博弈?曾经威震天下的湘军为何无法改变战争结果?他们在战争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湘军集团逐渐崛起,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势力。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均与湘军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时间,形成了以湘军势力为主体的督抚专政格局,用人、行政、外交等军政大事多被湘军出身的官僚所主导。

对此,晚清最高统治集团并非毫无察觉。为防止权力过度集中,清廷推行“以淮代湘”政策,使得湘、淮两系势力形成对峙局面。

起初,湘、淮两系力量相当,但随着湘军核心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郭嵩焘、鲍超等相继去世,湘军旧部出任督抚等要职的机会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集团势力不断壮大,在洋务运动中崭露头角,并掌握了大量资源。

在这种形势下,湘军集团也开始寻求机会重新崛起,而这个机会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因为甲午战争爆发了。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已经日益加剧。然而,对于是否开战,清廷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年轻且富有改革意愿的光绪帝倾向于采取强硬态度。自他登基以来,尽管慈禧太后于1886年由“垂帘听政”改为“训政”,并于1889年正式“归政”,但实际上,政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朝中许多实权人物也多围绕在她身边,形成了以她为核心的后党势力。光绪帝对此深感不满,于是与他的老师翁同龢等人积极联络各方势力,逐渐形成了帝党集团。

随着中日之间战争的阴云日益浓厚,帝党也希望通过增强自身力量来应对危机。因此,他们主张向朝鲜半岛增兵,加强战备,并借助国内舆论,多次电谕李鸿章积极备战。然而,因为李鸿章本人更倾向于与后党保持一致,常常采取“避战自保”的策略,寄希望于列强出面调停,特别是希望通过“联俄制日”,借助第三方力量促使日本从朝鲜撤军。

与此同时,清军在朝鲜战场连连失利,北洋海军遭受重挫,慈禧太后倾向于主和。但由于舆论的压力,她一时不敢公然主张和谈。李鸿章对此心知肚明,他既不想违逆光绪帝的旨意,也不敢与慈禧太后产生冲突,因此在备战与议和之间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


这种思路上的分歧,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然而,在这种局势下,长期被压制的湘军集团看到了机会。如果能在战争中立下战功,湘军集团无疑将迎来重新崛起的契机。

之后,随着日军侵略行为不断升级,光绪帝几次电谕李鸿章“妥筹办法”,但李鸿章皆态度消极。与此同时,湘军集团的重要人物刘坤一倒是表现得非常积极。他致书李鸿章说:

“朝鲜内患未已,几难自存;倭人觊觎已深,意欲乘隙而动。”

他希望李鸿章在强邻挑衅之际,“控驭维持”“杜其狡谋”。此外,刘坤一还主张对台湾“力为兼顾”,恳请朝廷“加拨数号船只增援”。不久,他又指出俄国虽曾答应“调停”中日关系,但随后又推诿,实则是在为日本拖延时间,使其得以缓兵。他在《筹备海防折》中进一步分析:

“(日本)屡次添兵增械,前往朝鲜,并有兵轮多艘驶出长崎各口,居心叵测,尤不可不严为之防。”

他还表示,在情况危急时,“臣责无旁贷,惟有竭尽心力,督率各将士,不动声色,严密筹备”。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由此点燃。很快,日军在朝鲜半岛发动进攻,驻守的淮军溃败。消息传来,刘坤一悲愤地说:

“倭人敢在牙山海面击我接应之师,衅由彼开,神人共愤。”

他认为,既然“倭已启衅,如有兵船驶近各口,即可击之”。面对不利形势,刘坤一十分担心军港旅顺的安危,认为“万一旅顺再有疏失,大局堪虞”。为此,他饬令刘镇光督带亲军五营,会同前调的老湘军五营共五千人迅速北上,做好保卫京师的准备。

战争开始后,李鸿章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尽管他对战争有一定准备,但日军的大胆行动仍让淮军集团措手不及,导致其在战争初期连连失利。平壤很快失陷,日军一路追过鸭绿江,金州、旅顺、大连等地也相继失守,辽东半岛全线告急,京师陷入危机。

在经历一系列战事失利后,清廷对淮军的作战能力丧失了信心。彼时,满朝文武普遍认为“除湘军外,实无其他可倚仗之力量”,于是清廷决定重新启用湘军投入作战。

起初,清廷打算启用湘军老将刘锦棠。刘锦棠接到朝廷旨意后,毅然领命,随即着手召集旧部,准备大展身手。然而,天不遂人愿,他不幸中风病倒。即便在病危之际,他仍“口中喃喃呼将士指述边事,断续不能辨”!

刘锦棠因病无法再战后,经翁同龢等人极力举荐,清廷召刘坤一进京,任命其为钦差大臣,赋予其“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的权力;同时,委派湖南巡抚吴大澂、四川提督宋庆担任帮办之职。但刘坤一担心关内外将领及巡抚众多,难以有效节制,便以身体衰老为由推辞。后来,清廷授予他“各营将弁如有不遵调遣,不受约束者,即按军法从事,以一事权”的大权时,刘坤一当即表态:

“惟有殚竭血诚,于一切防剿机宜,仰秉奢谟,悉心筹画……亟图补救,迅扫狂氛。”

随后,清廷谕令其他湘军部将迅速召集军队,火速赶赴前线,北上支援辽东。湘军旧部如吴大澂、魏光焘、李光久等人,分别率领所部奔赴辽东战场。此外,清廷还在天津增设湘军东征粮台,由藩司陈宝箴主持,以确保后勤物资的供应。

1895年1月,吴大澂率领新老湘军23营共计1万余人出山海关,拉开了湘军在甲午战争中战斗的序幕。


湘军出关之后,他们乐观地认为:

“现在关外大军云集,各营枪械亦齐,声威已壮。”

“亟应联络各营,鼓励士卒,齐心并力,迅速克服海城。”

自信的吴大澂调派精锐部队94营,共计3.3万余人,一上来就对海城发起了猛烈进攻。然而,残酷的现实给湘军上了一堂惨痛的课——湘军的参战已经太晚了。

此时,清军在战争中已然丧失主动权。日军不仅士气高昂,而且经过近代化改革,其战斗力与仍处于封建时代的清军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在老湘军李光久部抵达海城之前,清军已发动过两次海城反击战,但均以失败告终。待湘军赶至后,又连续发动了三次海城反击战日军记载“此日之中国兵颇为顽强”“忠勇力战”“决无退却之色”。然而,尽管湘军将士奋勇向前,但其所采用的密集队形进攻战术已严重过时,这种战术在面对太平军或叛军时或许尚能奏效,然而面对日军却毫无优势可言。相比之下,日军已广泛运用近代步兵战术,且其炮火威力是湘军的数倍之多。

尽管湘军将士前仆后继、奋勇猛攻,但实际战果令人痛心。据当时记载,湘军的猛烈攻势仅给日军造成十几人的伤亡,而自身却付出了数百人的惨痛代价:

“(日军)以排枪炸炮抵死抗拒,弹如雨点,(湘军)士卒中弹者如墙而倒。”

可见战况之惨烈。

而就在海城激战正酣之时,日军却直取清军战略要地牛庄。牛庄不仅是东北与关内之间的交通枢纽,更是清朝军队守护辽河下游地区的关键屏障。驻守此地的湘军名将魏光焘率部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湘军超过1800名士兵壮烈牺牲,700多人受伤,还有698人被俘。魏光焘与前来增援的李光久几乎仅以身免。


在甲午战争中的最后一场大战——田庄台之战中,面对日军密集的炮火攻击,湘军依然顽强抵抗,战斗之惨烈,可谓天昏地暗。“死尸堆满街上,流血染红积雪,兵器、弹药,被服到处狼藉”。日军久攻不下后,竟放火烧庄,庄内2000余名守军大多被烧死,但无一人投降。


经历数场大败之后,“湘军力战而败,死伤过多,人心不振。”在此形势下,吴大澂无奈被迫率军撤往锦州等地。自此,北起鞍山,南至大连旅顺,西达营口、田庄台,辽南地区的所有城镇要隘,皆被日军占领,清军在辽南战场的防御体系全面崩溃。

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随之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着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清廷在战争全程决策与指挥的失当。战前,清廷未能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战时,又优柔寡断,错失诸多战机,这一点从湘军的遭遇中便可见一斑。

湘军将领早在战前就已意识到战争的潜在威胁,多次向清廷提出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然而清廷对此却置若罔闻。待清廷想起调遣湘军时,局势已然严峻,为时已晚。再如湘军出关作战时,刘坤一发现其麾下部队来源复杂,竟涉及七十多个系统的不同部队,又给统一指挥调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作战效能。

湘军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尽管这支部队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叛乱时曾发挥过一定作用,但面对装备近代化、战术先进的敌人时,其劣势便暴露无遗。早在曾国藩在世时,湘军就已开始裁减,裁减后的湘军实际上已属于预备役性质。甲午战争后期,湘军虽进行重建,但多是通过仓促征调和临时招募的方式扩充兵力。这些缺乏系统训练的士兵,在战场上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更为严重的是,湘军的训练方式极为陈旧,大部分士兵甚至不懂得瞄准射击,仍按照老式火枪的作战方式,盲目地排队射击,结果遭到日军的讥讽,称清军士兵不识瞄准,只会盲射。此外,湘军中能够熟练操作火炮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在牛庄之战中,牛庄内有19门火炮,却因无人会操作,最终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并被日军用来反攻清军。

再者,湘军的后勤补给也是困难重重。例如,吴大澂所部就因粮饷和武器供应不上,而气愤地致电斥责:

“前敌盼饷未到,盼粮末继,兵单不能调,炮少不能添,日惟焦急,视公如神仙中人。”

湘军的种种困境,无疑是对所谓“同治中兴”虚假繁荣的有力揭露,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参考资料:

《清日战争实记》()桥本海关,山东画报出版社

《刘坤一遗集》刘坤一 ,中华书局

《湘军与甲午战争》刘大可,扬州师院学报

END
作者 | 郭歆
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
排版 | 曾亦嘉(实习)
校对 | 杏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