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帖》为翻刻较早且影响深远者,庆历五年(1045),刘沆摹刻《淳化阁帖》真本十卷于潭州郡斋。潭州即长沙,故又名《庆历长沙帖》或《长沙帖》。三年后又命僧希白重摹,以《淳化阁帖》为蓝本,宇行增高,添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日帖》以及王蒙、颜真卿诸怗。此帖描勒很精,与《绛帖》齐名,苏东坡称它〝作字自有江左风味,比淳化待诏所模为胜”;南宋学者洪迈誉其〝最为善本”。
《潭帖》版本甚多,刘沆后又别刻一本于私邸,称“私邸本”。不久黔人秦子明摹刻希白重摹本,人称 《黔江帖》。宋人翻刻的 《潭帖》还有“长沙新刻本”、“长沙别本”、“长沙碑匠家本”、“三山木板本”、“蜀本、“庐陵萧民本”等,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转相翻刻, 化身千百的同时,也离原来面目相去甚远了。仅此《潭帖》一脉,衍生子孙如许,则细究所有的翻刻,有人说几于无数,其情不难想见。
附:希白,原名钱易,又字宝月,号慧照大师,官至翰林学士,字画俱佳,尤其擅长书写丈余大型行草条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