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天气越来越热,一轮一轮的高温热浪即将来袭。 你可能想不到,夏天也是很容易生寒湿的季节。 ![]() 最近你是不是容易头晕、胸闷、四肢重,早上起床总觉得没睡够,感觉头上像蒙了一层湿布。 食欲不好,胃胀,吃啥也不香,甚至不太想吃。 稍微吃点凉的就拉肚子,大便经常是黏的、不太成型,还容易粘马桶。 再看看舌头,舌苔白腻,舌边还有齿痕。 这些都表明,你的身体被“寒湿”困住了。 为什么呢? 小满过后,雨水逐渐丰沛。 天地间都氤氲着雨水湿气,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遭受“湿邪”侵袭。 夏天主离卦,离中虚。这种“中虚”的状态跟人体很像。 进入夏天后,阳气越来越足,地下的阳气都升腾到地面上。 我们身体的阳气也是如此,大部分都跑到身体的体表,而体内脾胃相对是虚寒的。 ![]() 就像过去没有冰箱,会把西瓜放在地下井的井水里面冰镇。 虽然地表温度很高,但因为井水处于地下,能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伤寒论》也记载道:“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再加上外界寒湿的侵袭,脾胃阳气真的所剩无几。 比如,这时候戒不掉冷饮、冰奶茶、冰西瓜、雪糕的人,冰冰凉一下肚,肚子立马就不舒服了。 如果再贪点凉,开着冷气对着人吹。 ![]() 寒凉饮食伤脾胃,寒气一方面直接被我们“吃”进入脾胃,一方面从皮肤毛孔进入身体,堪称“双重攻击”,会对脾胃造成伤害,损伤脾胃阳气。 我们的脾胃是“喜温而恶寒”的,腹痛、腹胀、拉肚子、呕吐等等不舒服就一个接一个的来了。 ![]() 这时候就该吃点温热的食物,把身体里的阳气养足。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一年四季中,夏天是吃姜最好的季节。 生姜不仅仅是做菜时的调味品,它在中医眼里是不可或缺的好药材。 ![]() 生姜,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可治疗风寒感冒、脾胃寒证。 像是受寒、淋雨后,冷的瑟瑟发抖、打喷嚏、鼻塞的时候,就很合适喝一碗温暖的姜汤,驱散寒邪。 夏天吃了生冷水果、喝了冰饮后,吃点姜能起到暖胃的作用,给脾胃补充阳气,把寒气往外赶,改变胃中虚冷的环境。 ![]() 但是,很多人受不了姜的辛辣味,而且生姜的辛散之性,并不适合吃得太多,这时候就该醋出场了。 中医认为,醋味酸苦、性温,入胃、脾、大肠,尤走肝脏,有活血化瘀、消肿解毒的功效。 醋和姜可谓是“最佳拍档”。 醋是酸的,酸具有收敛之性。生姜和醋搭配在一起,一散一收,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把辛散的讲变得平和起来,同时温补的性质不会变,温胃散寒又不上火。 加了醋的生姜,吃起来也不那么辣口,整体口感也会好很多。 ![]() 而且“夏食酸,病不沾”。 夏季饮食讲究增酸减苦,适当吃点酸,有不少益处。 酸味的食物往往有收敛止汗的作用。 夏天炎热潮湿,人容易出汗,过多出汗会导致津液流失,适当吃点醋能帮助收敛体表的汗液。 还能增强食欲,对夏季因暑热而导致的胃口不佳有很好地改善作用。 ![]() 醋泡姜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 选取新鲜的嫩姜,嫩姜又脆又嫩,辛辣味相对没有那么重。 把生姜清洗干净,放到通风的地方,待表面的水分晾干,切成薄片。 加一些食盐,搅拌均匀,腌制半小时,去除生姜的辛辣,腌制后挤出水分,姜片更容易保存。 接下来,把姜片放入提前准备好的罐子里,玻璃罐最好,倒入陈醋或米醋,没过姜片。 随个人喜好,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糖。 这样泡上一个星期就可以吃了。 吃姜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最好是放在上午吃,可以跟早饭或午饭一起吃,一次三片左右,以顺应上午阳气逐渐升发、变旺的特性。 像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胃胀、经常拉肚子、怕冷、手脚冰凉、外感风寒的人都可以吃。 特别是在受寒后、吃了雪糕、冷饮等寒凉食物后,可以来一片醋泡姜补救一下,振奋脾胃阳气、散寒化湿。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家里备好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 理中丸原方: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 (药物的使用须经医生辨证) 附子理中丸能帮助身体振奋机能,起到温阳散寒、温中健脾的作用。 ![]() 平时艾灸一下大椎穴、足三里穴、丰隆穴等穴位,能振奋阳气、健脾祛湿。 如果你学会了醋泡姜的做法,不如今天就尝试做起来吧~ 今日互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