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菌群-肠-脑轴”下的中医智慧,破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难题

 z55j03b55 2025-05-24
图片

近年来,随着“菌群-肠-脑轴”研究的深入,中医药通过调节脑肠菌轴治疗FD的优势逐渐显现,成为该病治疗的新方向。

今天,我们就从“菌群-肠-脑轴”的构成与调控机制出发,系统地阐述中医药怎样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来调节脑肠菌轴,改善FD症状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机制与“菌群-肠-脑轴”的核心地位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机制,涉及到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方面。

脑肠轴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道神经系统跟肠道菌群之间的双向调控网络,是FD发病的核心环节。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重途径,脑肠轴协调着胃肠道的功能与情绪状态,从而维持着胃肠的稳态。

图片

肠道菌群作为脑肠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着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免疫反应,同时参与胃肠动力和黏膜屏障的调控。如果肠道菌群失衡,就会加剧FD的症状和病理进展。

“菌群-肠-脑轴”的调控途径及其在FD中的作用


1、迷走神经途径:作为脑与肠之间的“高速公路”,迷走神经传递肠道信息至中枢,同时反馈调节胃肠运动和免疫反应。迷走神经功能异常,可导致胃肠动力减弱和肠道通透性增加。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应激激活HPA轴,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影响胃肠道血流和黏膜完整性,诱发或加重内脏高敏感。

3、免疫系统:肠黏膜免疫屏障依赖IgA和肠道淋巴组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防止病原体侵袭。免疫失衡导致炎症介质释放,破坏胃肠功能。

4、内分泌系统:脑肠肽如促生长素、胃动素、胆囊收缩素等调节胃肠平滑肌收缩及胃酸分泌,维持胃肠动力。

肠道菌群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调节神经递质释放,促进胃肠的蠕动,减轻炎症反应,维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FD患者常见菌群失调,而菌群的异常,反过来又会加剧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的高敏感。

中医药调节“菌群-肠-脑轴”治疗FD的机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强调整体调节,依托辨证论治,通过复方汤剂对“菌群-肠-脑轴”进行多靶点调控,发挥显著疗效。

1、调节脑肠肽及胃肠动力
中医药可调节脑肠肽水平,促进胃肠动力恢复。促生长素、胃动素和胆囊收缩素等激素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改善胃排空。研究显示,调中健脾汤等方剂能显著提升FD患者血清中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增强胃肠动力,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同时,中药对胃肠道平滑肌和Cajal间质细胞(ICCs)有直接作用,ICCs作为胃肠道节律起搏细胞,其功能恢复有助于胃肠运动节律的正常化。

2、调节脑肠轴功能,缓解应激反应
HPA轴功能亢进,是F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逍遥散等中药,通过抑制HPA轴过度兴奋,调节相关激素的表达,以此缓解因应激而导致的胃肠动力不足和胃黏膜缺血,进而改善胃肠功能的紊乱状况。

除此以外,中医所秉持的整体观念,注重调节情志,舒缓精神压力,从而间接促进脑肠轴功能的恢复。

3、降低内脏高敏感性
内脏高敏感,是FD症状加重的关键因素。中药通过调节化学感受器如TRPV1的表达,降低神经肽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以此来减轻胃肠道对刺激的敏感性。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在动物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内脏敏感性改善效果。

4、调节肠道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
中医药通过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调整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

图片

麸炒枳实等中药制剂,能有效地调节FD动物模型的肠道菌群,提升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山楂及其焦香气味对脑部消化相关区域电位有刺激作用,同时改善胃肠道平滑肌慢波,促进菌群平衡。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丁酸盐,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神经递质释放,进一步促进脑肠轴功能的正常化。


总结及未来展望


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一种复杂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到“菌群-肠-脑轴”的多重紊乱状况。中医药通过调节脑肠肽、胃肠动力、脑肠轴功能、内脏敏感性及肠道菌群,形成多靶点协同作用,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


未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菌群-肠-脑轴”跟中医药之间的关系,将为FD的精准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从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欢迎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交流学习。本号旨在科普前沿生命科学资讯,不构成具体治疗方案及建议,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谢谢!

参考文献:
1、Carabotti M, Scirocco A, Maselli MA, et al. The gut-brain axis: interactions between enteric microbiota, central and enteric nervous systems. Ann Gastroenterol. 2015;28(2):203-209.
2、Dalile B, Van Oudenhove L, Vervliet B, et al. The role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microbiota-gut-brain communication.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16(8):461-478.
3、Yang LY. Effect of Tiaozhong Jianpi decoction on intestinal flora and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Harbin Med J. 2022;42(1):120-122.
4、Wang Y, Lv M, Wang T, et al.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charred hawthorn on digestion through modulating 'brain-gut' axis and gut flora. J Ethnopharmacol. 2019;245:112166.
5、Guirro M, Costa A, Gual-Grau A, et al. Multi-omics approach to elucidate the gut microbiota activity: Metaproteomics and metagenomics connection. Electrophoresis. 2018;39(13):1692-17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