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雅赏

 夕妙斋 2025-05-24

【前言】

莎行》

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名家简介】

董源(934-约 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之一,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名画欣赏】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夏景山口待渡图》长卷 绢本设色纵49.8cm 横 329.4cm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绢本淡设色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三尺横卷承载着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笔下的江南梦境。这幅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珍品,展现了中国山水画史上'江南体'的典范之作,将夏日水泽的氤氲之气凝固为永恒的艺术瞬间。

此作曾被南宋内府、元内府、明代项元汴、清代耿绍忠、索额图及清宫内府相继收藏,后被末代皇帝溥仪挟逃出宫,最终流传于世。此图描绘的是江南夏景风光,卷首有董其昌题款,意为董源真迹。

图片

画中近处平沙浅滩,树木葱郁,河水盈满,远处山峦迭起,描绘的是江南独有的山色风光。且画中沙滩、山坡、远山、近山画法皆不相同,各类植物技法有别,但在画面中相组合却又显得十分和谐。宋人评其画作为“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画面以平远构图展开典型的江南地貌,沙渚逶迤,汀洲隐现。董源独创的'披麻皴'以柔韧的长线条塑造山体,如蚕丝般绵密的笔触勾勒出土壤丰腴的质感。山峦轮廓不作突兀的转折,而是以圆润的曲线模拟江南丘陵的温和体态。画家以淡墨层层渲染,使远山渐隐于雾气之中,营造出'远山如黛'的朦胧效果。

图片

水面的处理尤为精妙。董源以留白为水,仅以极细的线条轻描波纹,近处略施淡赭表现浅滩。这种'以无胜有'的手法,使观者仿佛能感受到水面蒸腾的热气。岸边芦苇以中锋挑笔写出,疏密有致的排列形成天然的节奏感。

图片

画面中心待渡的渔舟与行人,虽只占尺幅寸余,却成为点睛之笔。人物造型简练传神,舟楫线条流畅自然,与静谧的山水形成微妙互动。这种'点景'手法不仅平衡了构图,更赋予画面以人文气息,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片

董源通过湿润的笔墨语言,将江南夏日特有的潮湿空气与草木葱茏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看似平淡的景致中,画家以细腻的观察捕捉了光与影的微妙变化,使整幅作品洋溢着抒情诗般的意境,为后世文人山水树立了不朽典范。

【浥浥艺术.e浥画廊】

【品牌刊号】浥浥艺术.槐荫⑩‖第419期‖董源‖主编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