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中医里面,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叫“理、法、方、药”,这四个是中医治疗体系的核心,也是一条贯穿整个临床思维和实践的主线。简单来说,“理”是理论基础,“法”是治疗的方法,“方”是具体的药方,“药”就是用的药材。四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尤其是“治法”,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着我们怎么认识疾病(辨证)和怎么用药(遣药组方)。所以,学好“治法”,其实就是掌握了中医治疗的“钥匙”。 一、什么是“治法”? “治法”这个概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每一层的意思都不太一样,我们来一个一个说。 第一层是“治疗原则”,也就是我们在看病时的总的指导思想。比方说,中医讲“治病求本”,意思就是要找到病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讲“调整阴阳”,也就是让身体的寒热、虚实达到平衡;再比如“扶正祛邪”,就是一方面增强身体的正气,另一方面把导致生病的邪气赶出去。这些原则是我们看病时始终要遵守的大方向,不管你开什么药、用什么方子,都是离不开这些原则的。 第二层是“治疗大法”,这个就是针对一些常见的病机,总结出来的一些常用治疗方法。比如说,感冒初期外邪在表,就用“汗法”,也就是让身体出点汗,把邪气从皮肤走掉;寒证就用“温法”来驱寒;热证就要用“清法”来降火;虚证就得补;实证就要泻。这些就是中医常说的“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治病的基本套路。 第三层是“具体治法”,这个就更细致了。每个病人具体的病情不一样,我们得根据辨证分析,搞清楚病因病机,再具体定一个治疗方法。比如说,某个人咳嗽,你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是风寒咳、风热咳,还是肺阴虚咳,不同的病机,对应的治法就不一样。你看一个方子的“功效”,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方子背后的具体治法。 二、治法和“病机”的关系 中医讲“法随证立”,就是说治法是根据病机来的。病机就是疾病的变化机制,也就是病是怎么发展、怎么变化的。你只有搞清楚病机,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治法。如果治法不符合病机,那疗效肯定要打折扣。 病机是怎么来的?中医有好几种辨证方法,比如说:
但实际临床中,我们不会只用一种辨证方法,而是多种辨证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就像一个病人可能又有风寒外感,又有气虚体质,我们就得在治疗中兼顾这几方面。只有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都分析清楚,治法才能真正对症。 三、治法和方剂的关系 我们说,方剂是中医治病的工具,但这个工具要怎么用,靠的就是治法。治法决定你怎么选药,怎么配伍,甚至是怎么选择已经成型的中成药。 治法的提出,其实是中医在几千年临床经验中慢慢总结出来的。以前的人是先有经验,再总结出理论。比如说,一个人外感风寒,发热怕冷、无汗,医生知道这是“风寒表证”,用“辛温解表法”来治,这个“法”定了以后,就可以选择麻黄汤或者桂枝汤之类的方子,也可以自己配一个辛温解表的方剂。 你看,从辨证立法到选方用药,这一整套流程都离不开治法。我们常说“方从法出”,就是说方剂的设计,是从治法这个原则出发的。 除了指导组方、用方之外,治法和方剂的关系还体现在两个方面:
所以,中医不光是记方子,更重要的是理解治法。有了治法的思路,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