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赵录:【秦人 秦言 秦腔】(散文)

 三秦文学 2025-05-2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试一试新的

分享键

图片
本期编辑:秦岭人家
图片
图片

图片

秦人 秦言 秦腔
图片

文/赵录

在京城上大学的时候,因为自己带有浓厚秦音的普通话,很是蹩脚,在刚刚进入班级生活时,和同学们说话常常引起误会,甚至有时还会闹出笑话,因此对自己这个秦人就有点鄙视,对自己的秦言更是有点深恶痛绝,常常觉得生在陕西是个不幸。但当和同学们说起各自的家乡时,却又自豪无比。说到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的巍巍秦岭,说到富庶的八百里秦川,说到陕北高原黑金一样的煤炭和石油,说到锦绣的汉水和江南一样的陕南,说到五千年的长安和十三朝古都时,更是沾沾自喜,眉飞色舞,心中的自豪更是溢于言表。
由于秦人生性耿直,说话更是直截了当,缺乏铺垫和迂回,开始时同学都觉得我这人是个直男,打交道比较容易,因此就有了更多的朋友,尤其是山东、湖南、河南、宁夏、天津等省市同学,更愿意和我交往,后来都成了无话不说的莫逆之交。这一喜一优之间,让我矛盾不已。
后来毕业后回到了老家商洛,又操起了秦言,但由于在京城生活了四年,口音中难免又带上一些京腔,所以又经常被同事们拿来调侃。有一年去山阳下乡搞社教,一去就是三个月,住在农家,当时有一项任务就是向农民宣讲国家政策,于是就经常在村委会喇叭里播送国家政策,可能是把美国念成了玫瑰,被同事听到了,他就把这事情到处宣讲,后来见了我就经常喊我:玫瑰。

在商洛这四年,也曾看到过秦人一言不合就动手打架。有一天中午,在大街上走,看见一个骑三轮车的商贩不小心碰到一个行人,行人立马怒目圆睁,口中国骂就已出口,商贩本来理亏,正想道歉,不料听到国骂,立即驻车,操起一个木板就朝行人走去,走到跟前,立马揪住行人衣领,喊道:你想咋?行人回到:你想咋?商贩拿起木板就向行人头上砸去,口中喊道:我想打你狗日的。行人也不示弱,从街边捡起一块砖头就拍向商贩,此时两人已是头破血流。路上一时聚了很多人,就有人劝架,两人才各自骂骂咧咧离去,没有报警,也没再打。后来我又听说,在省城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说有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南郊大街上遇到了一个交警拦车,说是要去北郊,当时的交警对司机来说,就像猫和老鼠一样,交警打车几乎都不给钱,司机还要笑脸相迎,司机把车开到钟楼以后,就不走了,对交警说:我要到西门交班,没有时间再去北郊了,请领导再打个车吧。交警很不高兴,骂骂咧咧就下了车,口中还说:我看你是不想混了!司机听了,很不高兴,下车就从后备箱拿来一桶油泼到车盖上,用打火机点燃了汽车,口中喊道:不混就不混了。听说这件事,结合我在商洛街头遇到的事,还真感受到了秦人的刚烈。由此我想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周人和两千多年前的秦人,他们之所以能灭商,在一千年后秦人又灭了六国,统一了全国,是不是就靠着着这种血性和直截了当。陕西人的很多日常对话中,都是言简意赅,既没有前面的虚言,也没有后面絮语,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这是不是当时秦人在战场形成的性格和语言习惯,每句话都是命令和执行命令的回答。这个语言习惯我现在还有,老婆虽然也是秦人,她和我都生活了三十多年来,依然能感觉到我说话的钢硬和不容商量,我想这就是三千年来浸入骨髓的文化。我们都已年近花甲,回到故乡时,老同学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依然是年轻时的场景。两人久未谋面,在某个场合忽然相见,一个人上前,先是在对方胸前礅一下,或者是在后背拍打一下,然后才热情相拥,口中却说:你个挨锤子的,还没死呀!这是不是秦人战后相庆的场景呢?
四年后,又从商洛来到了淄博,又开始放弃了秦言,讲起了普通话,但时不时会蹦出几个秦音,他们听不懂时,我还要再解释一遍,渐渐的我的口音成了四不像,山东人总认为我是东北人,我自己总觉得我还是陕西人,但在北京呆过四年,总觉得自己得普通还比较凑合,就这样稀里糊涂在山东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感情上却总认为自己是陕西人,每当有山东队和陕西队踢足球时,总站在陕西队一边,为陕西队呐喊助威,希望陕西队赢,山东队和其他省队比赛时,才坚定地站在山东队一边。遇到与陕西相关的东西,总要兴奋半天。后来陕西老乡多了,就成立了陕西商会,老乡们相聚,秦言登场,感觉又回到了陕西,成了秦人。
在淄博呆久了,慢慢的有点想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思乡的情绪愈发强烈。于是慢慢的喜欢上了秦腔。小时候不喜欢看戏,听他们咿咿呀呀唱半天也说明不了一件事,不像电影里,一句话就简洁明了。但现在看戏却被家乡的情节吸引,听得津津有味。
秦腔是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地方戏种,秦腔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很符合秦人的性格。秦腔是中国戏曲的鼻祖,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秦腔的元素诞生。根据历史记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了“大王好为秦声,请击缶”的情节,这被一些人认为是秦腔得名的来源。在这里,“秦声”明确指代秦地的声腔乐调,而在歌唱时使用的伴奏乐器则是打击乐器。因此,秦腔的命名依据历史文献可考证,并与秦代的音乐风格相关联。到了唐朝,唐玄宗李隆基设立了一个名为梨园的机构,专门培养演唱的子弟。这里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其中一位名叫李龟年的民间艺人,因其出色的歌唱和演奏才能而备受唐玄宗喜爱。他创作了一首名为《秦王破阵乐》的乐曲,后来被称为秦王腔,也简称为“秦腔”。可以说这可能是最早的秦腔乐曲。随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逐渐完善。到了明朝,秦腔剧种基本成型,而且已经流传到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江南一带。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作为一种新出声腔,随着唱腔、表演艺术的不断完善,开始迅速向外发展,除东北三省以外的各省都有秦腔的流行。在广东地区有一个名为“西秦戏”的支派,流行于海丰、陆丰等地,并在清末期间传到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仅西安一地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康熙四十四年前后,张鼎望的《秦膝论》、乾隆年间的严长明的《秦云英小谱》、吴长元的《燕兰小谱》和周元鼎的《影戏论》等著作对秦腔进行了有影响的论述。《秦云英小谱》中记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这些班社都是从事秦腔的,每个班社都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人。乾隆嘉庆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得京腔六大班几乎无人问津,许多昆曲和京腔的艺人转而学习秦腔。北京城中形成了秦腔独占鳌头的局面。此后半个多世纪,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最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同时也在全国许多地区流行。然而,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于清廷认为魏长生的表演有损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北京演出。但魏长生南下江南,并在扬州、苏州等地掀起了秦腔的热潮,他创作的西秦腔也被徽伶们广泛学习。根据清代的史料统计,当时除东北三省以外的各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其他地区都有秦腔的流行。在流行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演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腔在各地的流行地位逐渐被取代,趋于缩小。到了清末,它变成了主要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民国时期改良秦腔的潮流兴起。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等人创建了西安易俗伶学社(后改名为西安易俗社),其宗旨是“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该学社采用共和制学社体制,集演出、教育、创作、研究于一体。其中聚集了陕西著名导演、教练和艺人,如陈雨农、赵杰民、唐虎臣、党甘亭、李云亭、刘立杰等。他们对秦腔的音乐、剧目、表演、舞美、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中路秦腔焕发新貌,被称为“改良新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易俗社的剧作家们共同创作了500余部作品,这些剧目在各地上演时备受欢迎,成为流行剧目。在西安易俗社的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相继成立了仿陕西易俗社的戏曲团体,如山东、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的化俗学社、平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易俗社曾两次前往北平、武汉和甘肃等地演出。西安还成立了三意社等秦腔班社。到了1926年前后,改良秦腔已经遍及全省及西北地区,西安乱弹(中路秦腔)的名称逐渐废弃,通称为秦腔。这一时期,在陕西建立的改良秦腔班社达50多个,如西安的三意社、正俗社、尚友社等。这些班社培养了超过2000名学生,毕业后分布西北各省。在陕西,刘毓中、刘箴俗、李可易等演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改良秦腔提倡编演新戏,筛选改编旧戏,上演了超过600个剧目。范紫东、孙仁玉、李桐轩等著名剧作家也涌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县市都成立了剧团,以演秦腔为主,使秦腔普及到每一个乡村,秦人就与秦腔有了不解之缘。父亲是个戏迷,他是读书人出身,有文化,爱秦腔,也会唱秦腔。他能背诵十几部戏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艰苦,文化生活贫乏,到了冬夜,家人都要在家里剥玉米。那时候都是手工剥,用一个大柳条蒲榄,里面装满了玉米棒子,父亲用一种叉子在玉米棒子上插出三四道,我们和奶奶、母亲、姐姐用手把插好的玉米全部剥下来。在这个时候,为了增加一些乐趣,父亲就给我们讲秦腔戏里的故事,他一边讲一边唱,唱累了就给我们背诵戏词,一部戏讲完了,也正好剥了一蒲榄玉米。在那些年的冬夜里,秦腔驱赶了睡意,带来了欢乐,带来知识和文化,拓展了我的视野。母亲也是读书人,后来父亲和母亲的日常交流中,也经常用到戏文。那时候物资贫乏,经济困难,母亲想要一件家里的用品,要给父亲说很多次,父亲囊中羞涩,总是推三阻四,后来实在推不过去,父亲只好答应逢集时到街上去买。逢集时,父亲拉上一车菜去赶集,母亲就眼巴巴的等着父亲回来,希望他能买回自己需要的物件,但往往父亲都没有买回她想买的东西,而且会说卖完菜人家就卖完了。母亲很失望,就对父亲唱:听罢言来心冷淡,怀抱纨冰满腹寒,人说包公是铁面,谁知尽是哄人言。母亲和奶奶拌嘴时,父亲总是左右为难,母亲看到父亲为难,就会说:我也不要你与我伸冤!但求你将我一刀两断,也免得叫你为难了。母亲要干一件事,父亲不同意,母亲执意要干,父亲就嘲笑母亲干不成,母亲就唱:我劝你休把穷人太小量,多少贫穷出栋梁。后来我看的戏越来越多,才知道这是秦腔中的戏词。
舅爷到了晚年耳背,要大声说话才能听个大概,但他依然爱看戏。每年正月初六舅爷都要来我家,看望自己的老姐姐。奶奶总是在年夜饭的饺子馅里留出一碗,等舅爷来了包给他吃。而父亲总要带他到县城看一场戏,尽管舅爷几乎听不见唱的是什么,但他乐此不疲,这个习惯一直不改,后来奶奶去逝了,舅爷还是在正月初六来,父亲依然带他去看戏,直到舅爷去逝。
近几年我越来越喜欢看秦腔戏了,只要中央戏曲频道有秦腔戏,包括眉户、碗碗腔,我都要看,每出戏我都反复看几遍。陕西电视台的朋友王宏民曾是陕西台的秦之声编导,我也经常和他探讨秦腔。王老师也曾邀请我做嘉宾,但身居淄博,一直没有如愿。后来王老师退休了,他的外甥当了编导,也曾经说到过此事,但到西安后,时间都不凑巧。一直都是未了的心愿。
秦腔戏大都演的是爱恨情仇,家国情怀,如《铡美案》《三滴血》《火焰驹》《三娘教子》《玉堂春》《窦娥冤》《周仁回府》《辕门斩子》《斩单童》《斩秦英》《打金枝》《下河东》《金沙滩》等等,他们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憎情怀,尽管主人公都历经磨难,但都依靠好人清官相助,最后都结局圆满,给人以希望。秦人在高兴时,会背着手,迈着方步,唱两句秦腔,以抒发心中的喜悦心情;在苦闷的时候,也会在旷野之上,面对群山或大地,吼几句秦腔,发泄心中的苦闷;有人去世,也会请戏班子唱戏,送去世的人一程。在艰难岁月,人民就是靠戏曲给他们的希望,才顽强的活了下来。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赵录:男,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人,现居山东省淄博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9年至1993年曾在商洛地委党校任教,1993年迁居淄博,从事商业工作至今。





图片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赵录:【与狼共舞】(散文)

【三秦文学】赵录:【登萌山记】(散文)

【三秦文学】赵录:【转正】(小说)

【三秦文学】赵录:【仓颉小镇游记】(散文)

【三秦文学】赵录:【怪谁】(小说)

【三秦文学】赵录:【暮归图】(散文)

【三秦文学】赵录:【老家桃盅】(散文)

图片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问:白忠德、邓汉章、罗旭初、束宝荣、史 波、孙德科

策划:李书忠

宣传推广:鼎 文、王宝群、孙传志、袁胜民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英子、王迎旭、慧 质、晓 锋

总编:鱼儿姐姐、徐萱波

主编:谢亚红、初阳、谭文群

编委:刘旭平、唐桂英、吴远红、张晓强、刘马陵、梦而诗、喝 茶、南友锋、马永清、张兴军、吴风平、张巧莉 、秦岭人家、秋日私语、徵 蔚、党月琴、刘军英、米兰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