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写出好的端午节诗词楹联作品 文/应绿霞 端午节诗与联,年年写,但如何写好?如何出新?很多人并没有头绪。眼下端午节快到了,我结合古今端午节诗联佳作来谈谈这个问题,给大家创作端午节诗联作一个参考。 端午节的诗联,可以选择从四方面来入手: 一、从屈原入手,重之思想性。 端午诗联作品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怀念屈原,喊着凭吊,缺少思的内容,会显得空洞,所以一定要提炼出屈原的特质,从某一个方面引申到现如今大家的生活、现状,才容易引起共鸣。 譬如可以从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苦痛落笔,可以从古往今世人来对独醒人的态度落笔,可以从其遭谗被贬落笔,也可以从他的爱国落笔, 还可以从屈原逃避现实,选择自杀,没有能力奋起为国治世等角度落笔……总之,不流俗,不人云亦云,以见解独到为佳。我们来看诗例: 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 北宋 余靖 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 诗意:楚江边在赛龙舟,这天凭吊屈原让人特别伤神,给你寄一些我自己酿的酒,我希望你喝醉,不要活的太清醒,自古至今独醒的人都招嫌。 屈原是“世人皆醉他独醒”,所以不讨楚怀王喜欢。领导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动不动泼冷水,扫人兴致的下属,所以他的遭谗言被疏远流放,一点都不稀奇。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不走寻常路。当然现在网上有些人并不是真正清醒,而是自认为“世人皆醉他独醒 ”,这也是一个可供联想切入的角度。 端午 唐代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端午诗是另一个方向,先问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据说是因为屈原。楚江水浩浩汤汤又怎么样呢,还不是洗不尽屈原心中的冤屈? 意思是身后名都是空的,作者为屈原之类直臣抱不平,为他们当时遭受排挤诽谤被流放的遭遇而愤慨。 端午帖子词 北宋 苏轼 令节陈诗岁岁新,从官何以寿吾君。 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湘《九辩》文。 帖子词并不是词,而是宋代至清代臣子在节日时献给宫廷的应制诗,多为五言或七言绝句,内容以颂圣为主,大多是拍马屁,赌咒发誓表忠心的,偶也有抒发爱国情怀,苏轼这首就是这类。令节就是佳节,这里陈是进献的意思。 佳节进献诗作每年都是新的,属官用什么给皇上祝寿呢?愿储存用以医国的三年陈艾(陈艾叶中以三年到五年为最好,这个艾,明指端午节驱虫辟邪的艾草 ,实际是指治国之策),而不是作 像宋玉效仿屈原离骚而写的《九辩》那样的哀叹,什么用也没有,只能投湘水祭屈原。汉代长沙王太傅贾生因为同病相怜,路过湘水时,曾投书去凭吊屈原,这里的投湘用的是这个典故。注意湘水是广义的湖南之水,《渔父》里面就有屈原的原话: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端午本与皇帝无关,只是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赵顼是1948年5月25日生的,离端午节很近。所以才有“寿吾君”此说。整首诗来看苏轼是看不上屈原宋玉他们的消极哀叹,以死逃避的,他认为要积极应对,要储医国之良药。 ![]() 二、从端午风俗、节物入手。 端午节各地风俗多种多样,总体来说主要有 赛龙舟、吃粽子(亦称角黍,目的是祭屈原、南方也有说是祭曹娥或伍子胥)、挂艾草、挂菖蒲、佩香囊、拴长命缕(即五色丝线或红丝、䌽索)、沐兰汤,饮雄黄酒……后面这些的目的都是辟邪。 风俗、节物入诗联,要讲究练字,字奇很重要,或将风俗与其意义相结合,融合进作者自己的看法,如: 端午 南宋 陈宓 雨淬菖蒲剑,云荣角黍丝。 光阴惊老大,节物媚童儿。 谗口千年恨,怀贤一日思。 兰蒿无好丑,采系用逢时。 第一句这个淬字就用的特别传神,菖蒲叶子形状像剑一样,铸剑时候,要用水淬,所以有了“雨淬菖蒲剑”。荣是使之欣欣向荣,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一句的句意,这里涉及到角黍丝是什么,角黍指粽子,而角黍丝其实是芦苇杆劈成的丝,古人用来扎粽子,非常环保。在我们老家绍兴乡下,小时候还在沿用这一做法。现在城里都是用棉绳了,但古人用不起。因为云和芦苇絮一样,才有了“云荣角黍丝”的说法。 老大这里指年纪大,像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便是这个用法。光阴一不小心溜走,作者惊心老去很快,而端午节的节物就是粽子,包括五彩绳、龙舟,小孩子都喜欢,所以说“节物媚童儿”,媚在这里讨其喜欢的意思。 馋口是进谗言,怀贤是怀屈原,当年屈原就是被进谗言流放,乃至赛龙舟的另一个纪念对象伍子胥,也是因为被吴国大宰进了谗言后,被吴王夫差赐死。 沐兰汤,挂艾蒿都是端午习俗,作者认为二者不存在好或者不好,遇到端午,正适合用就是好的。 整首诗出现了许多端午的习俗,也糅合了作者对节物的一些看法,很有思想性。关键是前面几个动词用的到位,让人眼前一亮。 苏轼在他的《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中是这么写端午的: 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菖蒲酒在当时毫无疑问也是端午的节物。 而 宋末元初的黄庚在《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 其二》一诗的中二联 朱符不写湘累恨,角黍难包楚国羞。 记节何妨斟蚁酒,夺标无复见龙舟。 这里更是提到了端午的另一种节物——朱符。朱符通常以黄纸或黄绸为载体,用朱砂书写符咒或加盖红色印章 ,符纸尺寸多为宽一寸、长近一尺,内容常见“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或“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等对联。多悬挂于大门或厅堂中央,或装在荷包香囊里,也有缝在小孩胸前衣物上的。 端午这天的朱符上虽然不写屈原的恨(湘累( léi)指屈原投湘水支流汨罗江而死的典故,“累”在古代指无罪而死的人)但粽子也包容不了楚国的羞耻。过节不如饮美酒,因为战乱,龙舟赛也不举行了,作者满含失落发出对传统衰微的感慨。 那如果今天我们写端午,就可以反推,从端午龙舟赛的盛行,想到传统文化的复兴,想到国家的强盛,也可以从龙舟需要数十人集体合作,联想到“同舟共济、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这也是很好的落笔角度。 节物、风俗在端午节对联里面表现的比较多。譬如: 榴裙萱黛增颜色; 艾酒蒲浆记岁华。 上联说石榴花开,萱草叶子舒展,为端午这个时节增添了秀色。这里用了石榴裙(裙子色如石榴花之红),萱草暗绿的叶子像青黑的眉毛一样舒展来做形容,炼字上还是下了功夫的。下联说艾酒和菖蒲酒记录了每年端午节这个时节的到来。端午日也有风俗采艾浸酒,饮之以祛邪。 又如: 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这副联虽然平,但也有其可学之处。如虎艾对龙舟,就对的很工巧。龙和虎都是动物对,虎艾和龙舟二者又都是端午节节物。虎艾是用艾做成的像老虎的东西,端午节给儿童戴在头上,也有挂堂前的,古人认为可以驱邪,所以有“五月五,挂艾虎”的民谣。联中喝彩的“喝”用的也耐品,众人为龙舟赛大声喊叫“加油”的画面扑面而来。且第一分句是第二分句产生的缘由,分句之间前后逻辑关系紧密,这是新人写联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新人写联容易分句与分句之间各说各,导致对联有如肠梗阻。要知道文通字顺从来是对联的第一要务。 但如果只是单纯的罗列端午习俗,像“龙舟竞渡千帆过,艾叶飘香万户欢”之类,没有精彩的练字,内容又平淡,缺少内涵,没有真正意义上所思所感,只是喊喊“万户欢”这种空泛的口号,这类作品也是要规避的。 ![]() 三、结合节物,抒发作者对眼前生活的感慨。 每逢佳节,总能引发诗人对生活的感叹,端午节亦是如此,或思亲,或感叹光阴的流逝,或感叹自己的境遇,或感叹今古贤人的遭遇……如: 端午日 中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此诗就是在端午感叹光阴易老,岁月无情的作品。首联以少年与老年的情感对比开篇,凸显岁月流转带来的心境变迁。颔联借'艾符''蒲酒'的端午意象,表明诗人无所谓世俗虚礼,唯愿天下太平的淡泊情怀。颈联'鬓丝白'与'榴锦红'用的很好,在生命日渐凋零,一去不返与自然景物年年绚烂之间,形成强烈反差。尾联更是跳出小我,以历史长河的宏阔视角,点明无论贤愚终将湮没于时光洪流,唯有极少数人能垂名青史,即体现了诗人豁达心境,也瞬间拔高全诗格局,升华出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揭示了功名虚幻、人生短暂的本质。 就诗来说 ,这类通过一件很普通的事,到最后发出感慨拔高意境,由小见大,体现情怀是诗词一种很好的手法,就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卢仝的《七碗茶歌》都是这类作品。一个是从自己茅屋上的茅草被风吹走后漏雨受冻,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七碗茶歌》则是通过喝茶想到采茶人,通过对采茶人坚信的同情,从而拔高意境情怀。 嵩县过端午 明代 李昌祺 老大偏多故里心,一逢佳节一沾襟。 谁知此日菖蒲酒,又在山城独自斟。 诗意:年龄大了,更容易思乡,每到过节就伤怀。这天的端午节,作者又是在嵩县这座河南的伏牛山麓的城市独自一个人喝着菖蒲酒,无限思念家乡。这首端午诗,本质是思乡之作。 端午 其一 明代 徐居正 一年时序又端阳,细切菖蒲泛酒觞。 九节何尝能却老,不曾饶我鬓边霜。 诗意:一年又到了端午节,作者把菖蒲切的细细的泡酒,但九节菖蒲并不能防止衰老,岁月不曾饶过他,他的双鬓已经斑白,像覆盖了一层霜。 九节菖蒲可以入药,有辟秽,开窍,祛痰的功能,治神经衰弱,多梦健忘,消化不良,风寒湿痹,但显然不能让人留住青春。这也是一首在端午时,感叹岁月无情,年华难驻的作品。 端午 宋末元初 丘葵 世乱逢端午,凄凉吊古心。 空存蒲长绿,不见黍包金。 蛇壑横人骨,鳌江绝古音。 追思前日事,愁比海波深。 这首讲述的是作者在乱世时候的端午节。起句就是以'世乱'二字定调,将传统节日的热闹消解于凄凉吊古的氛围中。颔联意象对立尤其巧妙:野外菖蒲依旧繁茂,却没有了吃粽子的条件,代表生计艰难(古代用小米包粽子,呈金黄色,故称角黍包金)。颈联又以'蛇壑横人骨'的骇人画面与'鳌江绝古音'的文化传承断裂,构建起血与火交织的乱世图景,尾联'愁比海波深'的比喻,更将个人哀思升华为时代悲歌,体现对民族灾难的沉痛祭奠。用端午意象的颠覆,在传统节日的记忆中凿刻出战乱的创伤印记,这是一个不一样的端午。 ![]() 当然,端午节诗联更多的是把上面屈原、端午节物,个人所思所想三者综合的作品,这类的表达相对比较全面。如: 端午次韵和徐改之 其一 宋末元初 于石 榴花灼烁露初乾,乍试香罗怯晓寒。 自古独醒多见忌,与君一醉笑相看。 无邪安用艾悬户,徇俗聊将黍饤盘。 千载沉湘呼不起,至今遗恨楚江干。 首联以榴花初绽、晨露未干,初试罗衣却害怕早晨寒凉的清冷意象,隐喻君子独醒于世而备受孤寒的境遇。颔联'独醒见忌”则直引屈原典故,揭示清醒者必遭世俗排挤的历史规律,'一醉笑看'又暗含对浑浊现实的嘲讽与自己内心的旷达。颈联提出疑问,没有邪怎么需要艾悬户呢,暂且遵循习俗,聊以粽子为食吧,展现诗人既不愿效仿流俗、又不得不妥协周旋的矛盾。尾联更是以屈原的悲哀,楚江边的千载遗恨收束,遗恨似绵绵不绝延续至今。全诗在节序风物的铺陈中,交织着对精神洁癖的坚守与历史宿命循环的悲慨。 这种综合表达的手法表现在楹联中尤多。我们来看几个例作: 江苏 闫长安 端午感怀 两千年满沁粽香,端午祭忠魂, 幸诗祖有灵,诗人无恙; 九万里长闻鼓响,锦程添胜概, 看龙舟踏浪,龙裔领潮。 这副对联紧扣端午节的粽子,赛龙舟这两方面意象展开,古今交融,传递民族精神。'粽香''忠魂'点明端午祭奠屈原的核心内涵,“诗祖有灵,诗人无恙”展现文脉生生不息的传承生命力。而下联则放眼全国,既展现传统竞技的激昂气韵,又彰显中华儿女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自信姿态。联中采用了规则重字的小巧,诗祖、诗人、龙舟、龙裔,读来语感更强,气脉更流畅。 四川 陈锐锋 题端午 怀/宅院/辟邪想,民俗相传, 万家门上悬蒲剑; 惊/龙舟/破浪心,屈公欲返, 五月人间醉粽香。 这副端午对联是以端午传统民俗挂菖蒲、赛龙舟与吃粽子为基础,脑洞开的很大,神游联想到屈原对龙舟健儿齐心协力的惊叹,对如今盛世的满怀信心,直欲归来。上下联第一分句是骈文联,此句平仄按照意节断判断,怀与惊是领字,领字不纳入平仄,其他相邻节奏点平仄相反。联意说怀着为宅院辟邪的想法,所以有了门上挂菖蒲的民俗千载相传,因为震惊于龙舟健儿的团队精神,奋发进取的破浪之心,屈原地下有知,也会觉得如今盛世大有可为,想要回来和大家一起共品粽香。联中除了节俗和对屈原的怀念,也暗含了作者对如今盛世的自豪,对华夏健儿的赞美之情 。 湖南 王旭升(上下联后分句疑似邹宗德先生作品) 题端午 九域飞舟,正气充盈天上下; 千帆竞速,大夫宛在水中央。 这是从全国端午赛龙舟的盛大场面和其本质是祭祀屈原的角度出发而作,'正气充盈'既指悬挂艾草驱邪的传统,又暗含屈原忠贞精神的延续。下联'千帆竞速'实写龙舟竞渡场景,虚指时代奋进之势,'大夫'句巧妙化用《诗经·蒹葭》'宛在水中央',将屈原大夫的形象融入龙舟竞渡的现代图景,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只是后二分句作者存疑, 2015年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邹宗德先生曾为屈子祠写过一联“玉笥登阶,正气充盈天上下; 祠门回首,大夫宛在水中央。”此联后二分句完全相同,目前发现此联最早出现于2016,06,15中华楹联报,晚于邹先生的2015年,所以有抄袭嫌疑。 但就联论联,上面这副作品比直接喊 汩水忠魂,千年不灭; 离骚绝唱,万古长存。 之类格调要高得多,后者不仅流于口号,千年不灭与万古长存也是犯了合掌。合掌是上下联意义相同的现象,上下联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被称为合掌,此为诗联家大忌,属于病联。 ![]() 四、由端午所见风景而生感怀 这类诗联作品往往端午色彩不浓,如: 南歌子 杭州端午 北宋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首词写的是端午日杭州十三楼上的游赏之乐。词意: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让人都不羡慕古扬州竹西歌吹的风华。席间有茭白叶子裹的粽子,有菖蒲根的腌制品,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有人在唱水调歌头 ,声音绕着碧山飞去,连晚云都为歌声而留步。“彝”为贮酒器,“玉舟”即酒杯。整首词除了出现粽子和菖蒲外,几乎不带端午特色。 端午日独坐 明代 申钦 江城小雨晚霏霏,篱外炊烟湿不飞。 客里几回佳节过,故园归路望中微。 端午节身在异乡,黄昏雨中,思乡情绪弥漫。作者只单纯表现节日带出的愁绪,每逢佳节倍思亲嘛,但并不带端午特色。 应该说前三种是端午节诗联作品比较正味的做法,几种手法经常互相穿插,值得我们创作中借鉴。而最后一种只是借了这个时令,抛开题目,与端午的关联其实并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