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寨村是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段家镇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大荔县城西北约26公里。相传西汉时,太上老君李耳曾在此地行医,悬壶济世,造福百姓。后来人们筑城建村,便取名老君寨。 ![]() 1987年9月1日,老君寨村的村民屈长荣在田间锄地时,突然挖出一个深达4米的塌陷坑。随着泥土滑落,一座被遗忘800多年的宋代墓葬重见天日。 此墓葬位于老君寨村东北约1.6公里处,东北距屈孙家约1公里,北约92米处为去后河村的新坡,西垣下约1.8公里为洛河,南垣下约1.4公里是解放村。 大荔县文管会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去现场调查,并配合农田基建于1987年9月7日至9月26日进行抢救清理,揭开了这座古墓的神秘面纱。 ![]() 此墓为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清理前不见封土堆,仅有被水冲塌陷的长1.70米、宽1.30米、深4米的深坑。全墓分为墓道、甬道、墓室三大部分。墓道方向正南,未清理。甬道为砖砌券顶式洞门,用方砖与条砖平竖交错砌成,进深0.66米、高1.26米、底部宽0.64米、腰宽0.68米。门洞内未用砖铺地,从地面起1.10米处开始发券,券顶呈梯形,用三条方砖磨成斜面平砌而成。甬道内三面方砖、条砖均磨制,且全用黑色涂面,上用白粉勾勒蔓草纹图案。墓室为长方形单室墓,顶部为四角形叠涩攒尖顶,最上部顶砖已塌。底面南北长2.32米、东西宽1.68米,高出甬道底面0.32米。底面未铺砖,仅于高出甬道底面的南侧砌贴雕有“壶门”式样及特制的长48厘米、宽21.5厘米、厚0.9厘米的大砖和平铺于大砖上的长32.5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的条砖。 墓室装饰为砖面手纹与彩绘,墓室四壁条砖、方砖一面按有手纹,大小不一。四壁彩绘砖着色面均属磨制,在磨制的面上用红、蓝、白、黑等色勾划轮廓。墓室东、西、北三壁底部均砌为须弥座式基座,座高6厘米。三面壁基座束腰部位均浮雕侏儒、奔马、奔狮、蹲狮、奔鹿、牡丹、莲花等。侏儒袒胸露腹,瞪目闭口,双手撑膝下蹲,作用力负荷状。奔马昂首睁目,披鬃,托尾,身两侧佩带飘起,前足着地,后腿腾空。那腾云的骏马,脚踏流云,载着墓主灵魂“直上青云” ;而狮鹿组合中,“狮”喻德高望重,“鹿”谐音“禄”,祈求福禄双全 。 ![]() 此墓鲜明地体现了宋代晚期墓葬的时代特征,壁画的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壁画着色鲜明,人物线条流畅。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复杂华丽的雕刻来看,墓主人应为当地一富户。 墓中出土了两件瓷器,造型、胎质及装饰手法具有北宋晚期瓷器特征 。随葬货币除一枚“开元通宝”外,其余为北宋钱币,最晚为“政和通宝” ,这足以证明此墓的年代为北宋晚期。 ![]() 大荔段家老君寨宋墓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段家镇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璀璨。同时,该宋墓为研究关中地区北宋墓葬的形制,特别是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的演变和发展,提供新的实物资料。作为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其独特的墓室结构,如四角形叠涩攒尖顶、须弥座式基座等,反映了宋代大荔地区的墓葬营造风格和技术水平,为研究当时的丧葬礼仪和墓葬规制提供了直接证据。墓室内的彩绘砖和基座浮雕,内容丰富,有蔓草纹图案、侏儒、奔马、奔狮等,这些装饰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有助于了解宋代民间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丧葬习俗中的精神寄托。 ![]() 这座沉睡近千年的宋墓,如同一位沉默的时光旅人,用砖石上的牡丹纹诉说着北宋百姓对美好的眷恋,用斑驳的彩绘勾勒出生死之间的虔诚想象。它没有史书中的帝王将相,却让我们触摸到了最真实的宋代脉搏——工匠的巧思在砖缝里流淌,商贾的期盼随瑞兽升腾,就连那枚锈迹斑驳的“政和通宝”,也成了连接古今的密钥。当考古刷轻轻扫过砖壁上的手印,我们仿佛听见了八百年前无名匠人的呼吸:他们建造的从来不是冰冷的墓室,而是一个时代对永恒的温柔注解。下次路过寻常巷陌时,或许你会突然懂得——历史从未走远,它正藏在每一寸土地之下,等待与未来重逢。 (作者: 王朋,大荔县段家初中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