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维到底是不是外行?看行军路线就知道,杨伯涛还真没冤枉他

 lixj1028 2025-05-25

淮海战役打响后,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歼灭国军第7兵团,即黄百韬兵团,而第二阶段的目标,则是消灭前来救援黄百韬的国军12兵团,即黄维兵团。

而复盘12兵团被歼灭于双堆集的整个过程,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细节,这个细节虽小,但却是黄维最终必须也只能被中野合围的主要原因。

什么细节呢?正是黄维的行军路线。

黄维到底是不是外行?看行军路线就知道,杨伯涛还真没冤枉他

一、小事影响大

1948年7月时,也就是淮海战役打响前4个月,黄维还在武汉负责招兵以及训练事宜。

实际上从1943年下半年到1947年7月底,黄维一直都不在前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后方负责士兵和军官的培训、教学等相关事宜。

换句话说,在1948年8月正式出任12兵团司令时,黄维已经长达数年未曾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了。

论理论知识,黄维并不差,在后方培训时,黄维曾制定出多个相当实用的培训、教学方案,比如“三个分开”等,还经常与学员们一起在训练场伏卧滚打,亲自示范各种动作,仅在1945年前后,经他手培训出来的学员就达六千人之多。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说黄维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老师并不过过。

但教场毕竟不是战场,理论也不等于实际,在执掌12兵团,并带着部队真正到了战场上之后,黄维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国军因误判华野动向,认为华野要围攻徐州,因此时任徐州“剿总”司令的刘峙一声令下,命徐州周边的国军各部收缩,试图以此来死守徐州。

而在收缩过程中,驻守在新安镇的国军第7兵团因奉令等待由海州而来的44军,加上未提前在运河上架浮桥,导致部队撤退速度拖延,而这一机会也被华野敏锐抓住。

之后,7兵团一部被歼灭,主力仓皇退至碾庄,原本黄百韬有意想走,但64军军长刘镇湘却认为,碾庄有国军李弥部留下的坚固工事,所以只要战术得当便可凭坚固守,远比在撤退过程中被华野分割包围好得多。

因此,黄百韬最终留在了碾庄,而华野则迅速完成了对其包围,并发起了围歼7兵团的战斗。

黄百韬被围之后,国军自然不会坐视7兵团覆灭而无动于衷,除了派距离最近的邱清泉、李弥前去相救之外,又调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以及隶属华中“剿总”的黄维兵团北上,试图救出黄百韬。

国军的其他几路援军暂且不说,我们单来说说黄维的12兵团。

在接到北上救援的命令时,黄维兵团位于河南驻马店确山一带,而在出发之前,黄维兵团下辖第10、第14、第18军,以及在当年10月刚刚被配属到12兵团的85军,共计12万余人。

十几万人的部队,自然携带的武器装备也不少,当时12兵团配备有山炮、榴弹炮共90门,81迫击炮200门,60迫击炮859门,另有汽车、战车共500辆、胶轮铁车3000辆。

兵力足,装备也不错,这就是当时黄维在出发时12兵团的情况,不过,在即将出发时,黄维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小问题。

什么问题呢?就是偌大的12兵团,工兵部队太少了,只有一个工兵营。

工兵,即陆军工程兵,该兵种的主要职责和作用,是大军行进过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说的直白点,就是用来保障大部队能顺利前进,这就是工兵的主要职责之一。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军事教育的人,黄维十分清楚工兵的重要性,自然也知道仅有的一个工兵营,是无法满足12兵团行军需要的,所以在部队出发时,向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提出,再配属一个团的工兵部队,以便保证12兵团顺利开进,否则将会严重影响行军速度。

结果,刘峙在接到黄维的请求后当场大怒,他认为这是黄维在“要挟”,所以不仅没有派工兵前去,反而发电报要求黄维星夜向徐州方向前进,“不得以任何借口迟延行动”。

黄维到底是不是外行?看行军路线就知道,杨伯涛还真没冤枉他

由于刘峙不肯加派工兵,同样恼火的黄维直接给老蒋去电,再次请求加派工兵,但老蒋“忙于军务”,一直到五天之后方才看到黄维的电报,之后,老蒋虽下达指示要求徐州“剿总”按黄维所需办理,但刘峙依旧是迟迟不肯安排到位。

为什么要说工兵这件小事呢?这事虽小,却在之后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二、一条接着一条的河流

12兵团十几万人,加上诸如榴弹炮等各种重武器,以及几百上千辆车,要想保持行军速度最基本的是什么?自然是道路通畅。

而当时的黄维任务是救黄百韬,正所谓救人如救火,这个时候,道路通畅就显得更为重要。

不仅如此,黄维带着12兵团是在战场上,不是一大群人去观光旅游,如果行军速度太慢,误了任务不说,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包围。

所以,通畅的道路就异常关键,而这个时候,工兵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工兵是干嘛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战场上各种地理环境都有,在出现地方大部队不好走的道路时,工兵就得提前解决问题,以便大部队能及时顺利通过。

而我们再看黄维当时的行军路线,在接到救援黄百韬的任务后,黄维计划从驻马店确山出发,经正阳、新蔡进入安徽阜阳境内,再从阜阳进抵蒙城,然后到宿县,最后从宿县抵达徐州。

确山—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徐州,这就是黄维当时计划的行军路线。

如果熟悉这一路地理情况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行军路线有相当大的问题,首先,在宿县之前的一路上,在当时是没有铁路线和像样的公路线的。

这就意味着,黄维带着十几万人,拖着大量的装备得一步一步往前挪,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这一路上的地形,那可是相当不好走啊。

第一,正阳在确山东南,新蔡在正阳以东,而从驻马店到新蔡这段路,就需要经过南汝河、洪河两条河流。

第二,过了新蔡便进入了安徽境内,而从新蔡到阜阳这路上,还有颍河在等着黄维。

这还不算完,带阜阳过了颍河后,按照黄维的行军计划路线,是要去蒙城的,而从阜阳到蒙城之间,又有一条西淝河。

西淝河之后,也就是蒙城边上,更有淮河的第二大支流涡河,以及从蒙城到宿县之间的浍河。

也就是说,从确山出发的黄维,如果按照其计划想要走到宿县,就得先后跨过南汝河、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以及浍河,一共五条河流。

虽说这五条河流有大有小,但要知道黄维不是只身一人,他是带着十几万部队,以及大量的装备辎重行军,这一条接着一条的河流,对于行军来说,那将会是一个噩梦。

正因如此,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工兵部队就显得极为重要,也只有具备大量的工兵,才能保证12兵团不被这一条又一条的河流拖住。

但问题就在于,一直到当年的11月18日,黄维也没等来增派的工兵部队,这就导致,从当月8日就出发的12兵团,到18日那天,方才走到蒙城。

黄维到底是不是外行?看行军路线就知道,杨伯涛还真没冤枉他

蒙城距离宿县有100多公里,宿县距离碾庄则有200多公里,照这个速度,即便黄维真能走到碾庄,黄百韬也凉的不能再凉了。

三、被合围是必然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疑惑,既然这一路上既没有铁路线(驻马店至宿县之前),又遍布大大小小河流,为啥还要走这条路,又是谁制定的这个行军路线?

先说为啥要走,很简单,因为这是国军高层的命令,既然是命令,那肯定要执行。

再说是谁制定的这条行军路线,黄维是按照徐州“剿总”的命令执行的,而当时的徐州“剿总”司令刘峙,都知道是个志大才疏之辈,加上有一个喜欢“微操”的上级,所以不用说,这行军路线,大概率是出自老蒋的手笔。

而老蒋的思路也很简单,那就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在老蒋的概念里,地图上什么河流什么山丘,统统都是空气,他只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地名,而大军行军,无非就是从这个地名走到下一个地名而已。

因此,就像是我们玩儿“连连看”这种小游戏一样,老蒋大笔一挥,就把确山到宿县的路线连了起来,即确山到正阳(当时确山正东的汝南已经解放,所以只能走确山以南的正阳),再从正阳连到新蔡、阜阳、蒙城,直到宿县。

至于中途的一条又一条河流,老蒋“看不到”,所以也就“不存在”了。

而黄维这边,也正如不少国军将领评价他是个“书呆子”一样,“坚决”的机械的执行了这一命令,压根儿不考虑变通,更不去想沿途中糟糕的道路会严重拖慢行军速度,加上增派的工兵部队迟迟不到位,最终导致走的相当慢。

并且,正是因为黄维机械的执行了这一行军路线,中野首长也准确的预估出了黄维下一步会怎么走,所以,一个专门针对黄维的“口袋阵”,就在中野首长的手中逐渐成型,因此,黄维被合围也是必然,而双堆集大战也由此打响。

黄维到底是不是外行?看行军路线就知道,杨伯涛还真没冤枉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