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从崛起关外到一统天下的历程中,“海量”的明朝降臣降将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到了乾隆时期,还组织大批“写手”编纂了一部《贰臣传》来记录这些人的“光辉事迹”。 在这其中有为清廷组建“红衣大炮”部队这一“高技术兵种”的明朝参将孔有德;有降了又跑、跑了又降的明朝总兵祖大寿;也有因“水太凉”一语成名的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等,当然其中最具“流量”,也对清朝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洪承畴和吴三桂二位。 吴三桂一度做到了镇守云南的平西王,而洪承畴仅仅只混了个不入流的“轻车都尉”,而且还只是个“三等”(轻车都尉仅位于清廷爵位的第6档,在公侯伯子男之下,且分为三等,一等相当于正三品,三等则相当于从三品),而且这个“三等轻车都尉”还仅仅只是待遇,没有实职。其二人境遇之差,可谓是天壤之别。 ![]() 上图_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字彦演
洪承畴本人是明万历年间进士,后担任兵部尚书监督五省军务的要职,并俘杀高英祥,击败李自成,后又出任蓟辽总督,统一节制辽东前线明朝大军,可谓是被明廷委以重任的朝中重臣。洪承畴也对此洋洋自得并以“十二年老督师”自居。松锦之战爆发时,洪承畴更是统帅麾下八大总兵共十三万大军与清军决战,可谓是“最后的风光”。 而相比之下,职业军人家庭出身,“累世将门之子”的吴三桂武举出仕,又依靠祖上萌荫在军中逐步升迁,年纪轻轻出任宁远总兵。和清朝总兵一直被明确为“正二品”不同,明朝总兵在很长时间只是一个临时设置的官衔,其权力和职能“随意性”很强,也无固定品级。尽管在明末总兵权势大增,但毕竟只能算是个“将领”,和洪承畴这样的“统帅”没有可比性,而吴三桂也不过是洪承畴节制的八大总兵中的一位,上下级关系一目了然。 更何况,洪承畴本人早在1642年就投降清朝,而吴三桂则是在1644年崇祯帝自缢后才去归顺,其当降臣的“资历”也比吴三桂老。那么,来头更大,归顺更早的洪承畴,为何在清廷混的却比吴三桂要差的多呢? ![]() 上图_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在历史上,义军或者土匪在归顺朝廷接受诏安前,往往要保障自己手中有一定数量的武装,以此作为后盾和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这就好比《水浒》中朝廷能给宋江这么大面子招安,还是因为其手中有强悍的武装,而不是他那个“及时雨”的虚名。 而洪承畴投降是在松锦之战失败之后,其统辖的13万大军已经不复存在了,洪大帅以前是兵部尚书也好,辽东督师也罢,现在就是一光杆司令,可以说是毫无与清廷讨价还价的本钱。 而吴三桂则不一样,其归顺之时手上还有明军在辽东最后的数万精锐,拥有着较强的战斗力,清军之前就领教过其锋芒,而在一片石之战中,吴三桂的军队也在清军面前充分的展现“关宁铁骑”的战斗力依然不俗,这不禁不让清廷有所忌惮。可以说,吴三桂降清时手里有兵,就有了和清廷交涉的本钱和筹码,这和洪承畴是完全不一样的。 ![]() 上图_ 清朝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有清一朝,尽管全盘沿袭了科举制度,但对军功的推崇和重视是显而易见的。非有军功者,一般不会被封为高级爵位。而这种军功,往往更现实表现在攻城拔寨、战场杀敌的作战第一线,比如斩首多少级,攻克多少城、俘获多少人之类“具体量化”方面。 洪承畴在清廷也曾一度以“太保兼太子太师”身份“经略五省,总督军务”参与对南明作战,虽然出力不少,但都是在后方运筹帷幄,战略规划,并未深入一线作战(其文人出身舞刀弄枪也并非所长),在喜欢一线拼杀的清廷统治者眼中,军功成色还是不足。 而职业军人出身的吴三桂则不同,其在明军担任总兵时就以擅长冲锋陷阵著称,立过战功无数,而他投降清廷之际,不仅手握数万精锐,而且更镇守着清军入关的必经通道山海关要塞,可以说,吴三桂成为了当时的“关键先生”,其是倒向李自成还是倒向清廷,都将对时局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而吴三桂在这种关键时刻归顺清廷,这本身就是大功一件,可谓是纳了一个大大的“投名状”。而在后来,吴三桂又领兵与清军共同作战,在剿杀南明和义军的战斗中又立下了无数军功,更是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缢死(严格意义上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可以说,吴三桂是靠着昔日故国故主的鲜血立下了无数军功,这当然是洪承畴不能相比的。 ![]() 上图_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洪承畴是作为败军之将被俘的,其开头倒还表现出了一副欲绝食而死的忠臣气概,对此皇太极想尽了一切办法威逼利诱,甚至据传不惜让自己“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庄妃前去“色诱”(不过只是见于野史笔记的段子,正史并无此记载)。 毕竟如果能让洪承畴这样的明朝重臣归顺,其宣传意义和“示范”效应是不言而喻的。最终经过数月的拉扯,洪承畴最终表示归顺清廷。对此皇太极用“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这样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 但洪承畴在此过程中这种“又当又立”的“行为艺术表演”,也只会加深清廷君臣内心深处对其人格的鄙夷和唾弃。而实际上皇太极虽然表面上对其很尊敬,也经常咨询其对策,但一直也没有给予其任何职务,实际上是仅仅是将洪承畴当成“高级顾问”。而后来洪承畴虽然也多次担任要职,但很多都是“战时”“临时”之职,也并未真正意义上进入清廷的核心权力圈。 相比之下,吴三桂是在自己还有退路的情况下选择主动归顺的(毕竟他开始打算归顺的是李自成),而且比起洪承畴的扭捏作态,吴三桂倒是干脆爽快的多,这种态度自然也让清廷更为满意。 ![]() 上图_ 《贰臣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中,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
洪承畴后来逐步淡出处于一种躺平状态,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时年73岁。由于他那个“三等轻车都尉”是可以“准袭四次”的,因此还算是给后代换了张“长期饭票”,还能在“上流社会”里混碗饭吃。 到了乾隆时期则对其进行了重新评价,乾隆不客气的评价其“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并给出了“究有亏于大节”的评价,并将其“事迹”编纂入《贰臣传》。清廷统治者骨子里对洪承畴的蔑视和鄙夷可谓终于在乾隆一朝彻底暴露并跃然于纸上。 而看起来比洪承畴风光的多的吴三桂,其最终也无法隐藏其“反骨仔”的本性,康熙十二年(1673年)降清已经29年的吴三桂又重新叛清,掀起了“三藩之乱”,当然其最终也只落了个身亡兵败的下场。而这位先叛明又叛清的王爷,却连上《贰臣传》的资格也没有了,最终只能被写入《逆臣传》“青史留名”了。 1、《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