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头林泉|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菖蒲美学

 lm70cc 2025-05-25

明末清初,文人案头多蓄菖蒲,谓之“石上清魂”。

李渔于《闲情偶寄·种植部》中独辟一章,以“洗砚清供”为引,将菖蒲养护之术升格为的微观摹写。

其“有山林之气而无斧凿之痕”八字,恰如一枚玲珑玉印,钤定明清文人造物的精神底色。

图片

李渔谓养蒲之石,须是“溪涧沉沙磨洗数十寒暑者”。

石皮需覆,有苍苔三色:初春的像鸭卵般的青色;梅雨时节的,似蟹壳的斑纹;深秋的如鸦背般的褐色,层层苔衣叠成天然的云头皴。

空间折叠他独爱顽石“醉卧溪沙”之态。他曾见过,某老僧用断碑残础养蒲,青苔包裹着,那前朝的铭文,蒲根缠绕着,有着古篆笔意,感叹此乃“石不能言最可人”的真趣。

图片

植蒲之器,最忌金玉满堂。

李渔植蒲,擅以残器碎瓦重构山野气韵,技法之精堪比倪瓒折带皴,取前朝的城墙砖凿浅池,以汉瓦当残片叠出“九曲水”纹路。碎陶棱角模拟涧底礁岩,粗砂层叠暗合星宿分野。其“游龙筑基法”尤妙——用麋骨簪轻挑蒲根,使其遇陶则虬曲如惊蛇入草,触砂则舒展似渴骥奔泉。  

养蒲水法,晨汲梅雨须循“子午流注”——辰时以竹筒注水,水位止于根茎交界的“黄金界”;未时用铜雀瓦当砚滴喷雾,水汽氤氲须如“米氏云山”半虚半实。某夜暴雨骤至,他见积水漫过青砖,蒲影在涟漪中摇曳如《洛神赋》中的“流风回雪”,顿悟“水无常形”乃养蒲真谛。

  
养蒲光照炼气窗棂格心被喻为“自然之筛”,将天光滤作“鱼鳞斑”洒落蒲叶。李渔谓“午时日影斜切叶尖三分为佳”,此中火候,恰似“隔帘看月”,既要骨力透纸,又忌锋芒毕露。

图片

古法养蒲,疏根必用麋鹿胫骨磨成的簪子,因“金器夺其野性,玉器损其清刚”。

承露水盘被选为汉代灰陶残片,那残缺的地方恰好能够容得下三两三滴苔花。


李渔曾见某商贾以琉璃盏养蒲,讥之“如囚山灵于水晶棺”。他用越窑青瓷的碎片来托起蒲草,在那有着裂璺的地方长出了银丝蕨,(这银丝蕨)与蒲草一起演绎出了“青白二士对弈”的这般景致。

图片

夜半之时,观看菖蒲,菖蒲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之上,好似八大山人笔下的孤禽。此际方领悟到“古意并非在于外形之相似,而在于器物与时光相互交融所散发之气息”。

李渔谓此景:“非我养蒲,实蒲养我。”

始明养蒲真义——以草木为镜,照见胸中那未曾驯服的丘壑。某日有客以琉璃盏盛蒲相赠,他闭门三日,在残陶盘中重植此草,题跋曰:“山灵岂堪金枷锁?且放青魂归瓦砾。”

图片

今人模仿李渔养蒲之道,非止摹古追风。

其以残器载道、借微观见天地的智慧,恰为当代“物欲症”开出一剂清凉散。

当我们以塑料盆栽标准化生产菖蒲时,或该重读《闲情偶寄》中那句:“养蒲者,养心也。心能容得涧底风云,案头自有万里江山。”  

2025温州墨池端午菖蒲文化展

时间:5月31日至6月5日

           (9:30-17:30)

地址:中国温州·墨池坊1号墨池公园

      玉介园/华麓山房

欢迎来到席上文化空间,这里有您想要的茶器物,文人植物,向您身边一切美好事物发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