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言禅语:第一层人性规律(趋利避害)见众生第二层天道规律(平衡轮回)见天地

 草木青青33 2025-05-25
第一层人性规律(趋利避害)见众生
第二层天道规律(平衡轮回)见天地
第三层心元规律(宇宙意识)见自己
逐一详解:去领悟。
人性三境: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第一层:趋利避害,见众生
人活于世,谁都逃不开“趋利避害”的本能。饿了想吃饭,冷了想添衣,穷了想富贵,病了求健康,这是人之常情。就像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百姓奔波劳碌,商人算计盈亏,政客权衡得失,无不是在利与害之间打转。

但若只困在这一层,人便如蝼蚁,终日奔波却难逃欲望的牢笼。好比《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精明算计了一辈子,到头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见众生,是看清人性的底色,但别让自己沉沦其中。

第二层:平衡轮回,见天地
天道有常,万物守恒。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历史长河里,多少王朝兴衰,富贵转眼成空。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最终乌江自刎;和珅富可敌国,一朝抄家,万贯家财尽归他人。
明白这一点,人就懂得敬畏。曾国藩晚年自警:“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因为天地自有其规则,强求者未必得,谦退者未必失。见天地,是悟透盛衰循环,学会顺势而为。

第三层:宇宙意识,见自己
最高的境界,是超越利害,超越得失,甚至超越生死,回归本心。王阳明龙场悟道,在绝境中顿悟:“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苏轼历经浮沉,终能笑看风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种境界,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看清万物一体,我与宇宙同频。就像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时候,人不再被外物牵着走,而是真正活出自己。

世人逐利,如蝇竞血,如蚁聚膻,此第一境也;
智者观天,知盛衰有时,盈亏有数,此第二境也;
圣者归心,与道同游,超然物外,此第三境也。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多少人疲于奔命,困在名利场中不得解脱?若能在奋斗时不忘天道平衡,在得失间保持内心澄明,或许能少些焦虑,多些从容。人生在世,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