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田玉籽料结构解理在古玉上的对应关系

 书楼寻踪馆 2012-03-01

试论和田玉籽料结构解理在古玉上的对应关系

李更夫先生早在数十年前就在《谈古玉.辨真伪》提出了研究和欣赏古玉必须研究新玉的主张。当今在实践中,很多古玉爱好者却往往会忽视对玉质鉴定的重要性认识。根据笔者研究新疆和田玉籽料以及结合新疆和田玉料古玉的经验来看,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了解和认识和田玉的形成、结构、表象、特征对鉴赏和田玉料古玉有着不容低估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古玉鉴赏中一切人为可以形成的痕迹只能作为辅助(但其中包涵着较为深厚的中国玉文化精髓和时代遗迹是必需学习的),而天然形成的所在和变化,才是古玉鉴赏的必须和主要依据。

  现代科学证明新疆和田玉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蚀交代白云石大理岩而形成的。而白云岩交代蚀变阶段在2亿多年前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晚期。在一次被称为“华力西运动”世界性地壳运动中。华力西晚期塔里木大陆南缘,古陆块的陆缘地块和活动带中间地块中发生了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沿断裂带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云石大理岩。在侵入体顶部残留的白云石大理岩捕掳体或舌状体与岩浍侵入热液接触交代后,形成透辉石化、镁橄榄石化和透闪石化蚀变,成为成玉的物质条件之一。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时,再次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致使玉最终形成。

  在交代挤压形成的过程中隆起部分就是今天依附于昆仑山脉的玉矿。而在昆仑山脉玉矿中剥离母矿所产生的玉料,又在千万年的演变中经受了大自然的洗礼,形成了籽料。但笔者认为和田玉籽料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形成玉矿后从母矿体中剥落下来的,这种籽料的形成其中有相当部分的玉质是较为疏松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其在地壳运动的挤压中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少。(见图一)这种籽料在新玉阶段往往内部杂质绵绺较多,密度较低不压手。而也正是由于其本身材质的原因致使吸光率和反射率形成了因果关系。造成了没有“质厚温润”、“体如凝脂”、“精光内蕴”、“坚硬细密”的感觉和并表现的是一种相对较透的感觉。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一

    那么这种料子和古玉又有什么对应关系呢?这种玉料往往会在古玉器的材质内部产生有比较典型的变化,如;饭糁、豆腐花、杂质色变等。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次生变化,当扩展到玉器表面时与坑口的外界物质形成了附着和被附着关系,当这种相互的附着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时便形成了沁色的入侵和沁变。这种沁色的变化是扩散呈雾状的自然过渡,应该在碾琢工艺的底部。这种沁色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有可能会产生多种色彩的沁色共同存在于一件器物的身上。这种沁色变化的存在表面会有吐灰现象在盘玩后会发生灰皮消失和沁变的现象。这种沁色变化带来的后果会给玩沁的朋友带来乐此不疲感觉。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二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三     

    另一种籽料的形成是受到地壳运动强烈力量挤压的,在当时的年代就形生了。并即时因应力作用破碎,这种破碎的玉石碎砾应该是早先就分布于昆仑山脉脚下的,呈较为分散形式存在的,并通过冰川运动和水、风沙的历练形成的了籽料和戈壁料。其内部结构应该是致密的,其表现形式如图二、图三一样,形成了沿晶体的某个向出现裂纹面叫解理面如云母能剥成纸一样薄的片。这就和打铁一般,当烧红的铁棒在铁锤的锻击下也会产生云母状薄片。这种玉料上的纹理有“视之有痕抚之无痕”之感。质量压手,玉质温润细密,叩其声而远扬。

    那么又如何在古玉的表面进行观察和体会呢?这种玉料在古玉表面的表现形式早期应该先产生牛毛纹、乱柴纹、蚂蚁脚。这种玉料在古玉表面的表现形式在晚期应该是云母状的斜开片呈现“视之有痕,视之无痕”的现象。这种玉料在古玉表面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致使沁色由外向里沁入的,应该是自然而又富有层次的。这种玉料在古玉表面的表现应该是非常干净的。这种玉料的纹理走向应该是围绕玉料随形而行的。这种玉料纹理应该有回头和弧度。这种玉料的绺裂会自己泌浆愈合。这种玉料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白玉无沁。以上说的是在纵向解玉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在横向解玉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很可能是冰裂纹。由于横向解玉的研究比纵向更为复杂,笔者暂时在此不论。 

古玉一周一说(四)
古玉一周一说(四)
古玉一周一说(四)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四、五、六、七为台北故宫藏品,在玉器表面的表现形式可以认识到其玉质的疏松。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八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九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十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十一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十二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十三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十四


古玉一周一说(四)

图十五

    综上所述,笔者坦然地谈了一点肤浅的和田玉籽料类型分类和形成的简单理论,以及玉质对古玉沁色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变化浅析。笔者感到这种自然形成的现象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人为之作万难再造。但要正确认识,这需要具备一个条件,要熟悉和田玉籽料的玉性,知道疏松和致密之间的区别。石头的纹理走向看来是杂乱无章,其实是相当有规律的。而人工所为仿造是以破坏玉质原生纹理、构造解理为代价的,不管是提油还是火炙都会产生不合理的新生纹理,都会破坏原生纹理的连续性。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用了数万字在表达上还是感到不甚满意,要在区区数千字中全部涵盖的确很难。有点朋友可能会感到云里雾里,但当您真正熟悉了和田玉籽料后,您会豁然开朗。而至少在汉以前和田玉山料的开采还没有进行,故对古玉玉质的确定,会对高古玉中的和田玉器物鉴赏和确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 由于以上这些研究和探讨均是笔者个人观点,这里提及的是一个比较崭新的古玉鉴定立点,许多问题尚不成熟,需要得到科学的、实战的检验。故欢迎大家给予指教。)

                                                      玉润墨香拙笔

                                              10.1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