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汉字(解说词含视频)》第四集:隶行天下

 青山不老001 2012-11-13

《史说汉字(解说词含视频)》

第四集:隶行天下

(点击链接,欣赏视频)

里耶秦简大概是有秦一代在这儿建立政权之后的文书,这是我们在古文字的文物出土历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了。这个简记载得非常仔细,包括一般事情的产生、处理公文的时间,要仔细到年、月、日、时刻。就在历史学家们为如此丰厚的秦代史料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个匪夷所思的文字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春秋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大力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统一中国文字。然而,在里耶累积十余年的官署档案中,竟没有一枚竹简上写有正规的小篆。那么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发现,它从文字学来看,使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当时作为政府流行的这种秦隶的隶书的一个真实面貌。事实上,除了李斯的泰山刻石,后世对秦代小篆的踪迹一直鲜有发现,而秦隶却随着简牍大量出土,这不禁令人疑惑,秦王朝究竟是以小篆还是秦隶推行的书同文呢?

关于隶书,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狱吏,因为得罪秦始皇被捕入狱。他原本负责文书一类的工作,深知小篆书写复杂。为消磨时间,程邈在狱中苦思十年,将小篆删繁就简、化圆为方,创立了一种新的字体,这就是隶书。据说秦始皇看后非常欣赏,不仅释放了程邈,还将隶书发交官府,辅助小篆使用。如果按照这个故事,在天下初定,书同文政策大力推行的时候,隶书还没有创立。但是,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湖北云梦,一段偏僻的铁路。19751219日,在附近负责考古的陈振裕刚刚回到住所,突然有工人前来报告,说在一处墓葬的棺椁中发现了大量竹简。这令陈振裕非常诧异。墓葬的主人叫喜。这些陪伴了他两千多年的竹简,字迹依然清晰。从字形上看,很多字的写法与正规篆书明显不同,跟西汉早期的隶书却极为相似。它会把一些曲笔变成直笔,有了轻重疾徐,有了一定的连笔的作风。笔画之间也不那么圆转,出现了方折,尤其是结构上出现了很多简化。据专家判断,这是典型的秦隶。秦隶的出现不禁让人想起程邈造隶的传说。那么,喜又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呢?那个流传千年的传说究竟会在喜的身世中得到印证,还是被彻底推翻?

在出土的一千一百多枚竹简中,绝大部分是秦国的法律条文,但墓主人头下的一部《编年记》却显得非同寻常,因为它很像是一部自传。作为一名地方法官,喜十分敬业。他不仅抄写了大量法律文书,还按年代将生平大事逐一记下。公元前217年,在地方做了二十多年法律秘书的喜,与他执著了半生的法律条文一起长眠于地下。这一年,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的第四年,而这些被他视同生命的竹简显然不是秦统一后才开始抄写的。无论传说与现实有着怎样的距离,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推行了小篆,也承认了隶书,在他的时代,秦隶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使用。但是,这些简牍上的字迹,不过是汉字在由篆到隶的演变过程中被定格的某一个瞬间。而演变的秘密,也许就藏在某一个小人物匆忙间挥就的笔画里。这两片写满字迹的木牍,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家书。巧合的是,它们也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发现的,出土地点与的墓葬相隔不远。家书上的字迹比较草率,似乎是怀着某种迫切的心情急速写成的,但字体却比的墨迹更接近于后来的隶书。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留下了这两封家书?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字迹如此草率呢?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介绍说:那个家书是在秦统一前夕,有一个人叫黑夫,一个人叫惊,他们是兄弟两个,被秦人征兵了。征兵以后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他说他们还要些吃穿不够用的东西,请家里更多地支持支持他们。在不断的征伐中,黑夫和惊的生活十分动荡。幸运的是,家中的母亲和哥哥最终收到了他们的家书。哥哥与两位兄弟的感情一定非常深厚,以至于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把这两片木牍作为最珍贵的陪葬品,永远带在身边。两千多年过去了,木牍上的墨色已不再浓重,但是那些在战争中急速书写的字迹,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汉字演进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汉字一直有两种或者两系,有一种是比较正规的写法,有一种是比较草率的写法。草率的写法它往往是比较前卫的,往往通过比较草率的写法诞生出一种新体。

一种新字体的产生漫长而艰辛,它不仅孕育在日常草率的笔法中,更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息息相关。黑夫和惊的家书简短而匆促,却在草率的笔墨间蕴含着隶变的潜流。在苍茫的岁月中,人们能否找到关于隶书更为久远的痕迹呢?

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一段记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似乎透露出一个特别的讯息。书中说,曾经有个临淄人发现了一处古墓,墓中放置的竟然是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位齐国君主的棺椁上隐约写有隶书的字迹。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古出,非始于秦。齐胡公的时代要比云梦秦简早几百年,难道那时的齐国已经有隶书出现了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宁介绍说:隶书多少是有些简化的,中国的文字不是属于战国哪一个诸侯国的,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字的一种延续,谁写字写快了,总是要有简化的。但是,这次发掘毕竟是郦道元辗转听来,棺椁上的字迹早已无从求证。而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春秋战国时代,最忠实继承了西周王朝文字传统的是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国,后世的隶书也是从秦国文字演变而来。然而,在云梦秦简出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再也没有发现一枚写有隶书的更早的秦国简牍,它们真的在时光的磨砺中销声匿迹了吗?

19821月,《文物》杂志上的一篇发掘简报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在四川青川县发现的一处战国墓葬群中,有一片木牍显得非常特殊。青川这个地方原来应该属于巴蜀的,就是说当时那个地方应该用巴蜀文字,可是实际上青川木牍上面用的字是秦文字。消失已久的秦国简牍突然在巴蜀出现,它能否带来我们期待已久的文字信息?

这令文字学家激动不已。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秦隶墨迹,它很可能会将隶变开始的时间进一步改写。那么,这片木牍究竟书写于何时呢?经过一番周密地考证,专家将木牍的书写时间定为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这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整整早了八十八年,比云梦秦简也早了几十年。有了简牍文字的证明,再辅以大量的兵器铭文、印文、陶文,隶变开始的时间已不仅仅是猜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平安介绍说:从材料说话,就是说把隶书推到战国中期,保守一点说推到战国晚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是有充分依据的。

《史记》记载,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此时的青川早已是秦国的属地。青川木牍上面的内容是属于秦的田律,秦打到那儿以后,用秦文字来推行他的法律。湘西小镇里耶,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楚国的西大门和中原通往大西南的黄金水道,更是秦楚大战的必争之地。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一年后,里耶的官署档案上出现了秦的纪年。而与此同时出现的,是一场文字的变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介绍:楚国的文字跟秦的差别,比秦跟别的国家差别要大,比方这个字,楚国文字就是画一个马头,就是画两跟鬃毛底下再画两道,北方基本上是把马的那个形状画出来了。今天,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里耶秦简,面对简牍上特色鲜明的秦隶,那个历史性的谜题又一次摆在面前:秦王朝究竟是以小篆还是秦隶推行的书同文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李斯等人上书建议由小篆来统一全国的用字,书同文用类似于后世的古隶来统一全国用字,它实际上是很早就在进行了。李斯是秦代的宰相这种很重要的位置了,但是小篆说不通行就是没有通行,它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性的一种东西。因为小篆它的构成是线条来构成的,去描画它就会很慢,从隶书开始我们就称为今文字,它就出现了笔画,笔画和线条的不同就是,它是有起有落,而且它有一个顺序,它书写就加快。在主观上想用小篆来统一,而实际上真正推行开去的真正统一全国用字的还是隶书。

公元前208年,绵延了十余年的里耶秦简突然中断。在秦末的战火中,一个王朝的边城记忆随同丢弃的垃圾没入古井。两年后,秦朝灭亡。 一代帝王的宏图伟业在15年间灰飞烟灭,小篆如同帝国精心绘制的图腾,在秦王朝的背影中悄然远去。曾以辅佐之名匍匐在图腾脚下的秦隶,则因实用力量的推动而逐渐演变、生生不息。它从纷乱的战国一路走来,当改朝换代的号角再度响起,它将伴随一个空前开拓的帝国,抵达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峰。到了汉代隶变就慢慢地从量变到质变。汉隶延续至今,与秦隶相比,它彻底摆脱了篆书的盘曲圆转,字体扁方平整,横画蚕头燕尾、波磔鲜明,撇捺左右分张、起伏有致。汉隶承秦隶而来,作为成熟的隶书,它的特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显现的呢?

陕西茂陵,这座花费了五十年才建成的皇家陵墓,寄托了人们对两千年前大汉气象的不尽遐想。在尚未挖掘的地下,封存着一位帝王对盛世人间的无限眷恋,他以非凡的文治武功开创了一个雄浑博大的时代。汉隶,正是从这个时代逐渐走向成熟。这,就是汉武帝的时代。

汉代前期是继承秦隶的写法,大概汉武帝以前那个隶书还属于古隶阶段,汉武帝以后慢慢地演变出新的隶体,就是后世所谓的八分。但是,这样的看法并非自古有之,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岁月中,石刻文字几乎是研究汉代隶书的唯一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人们大都把八分字体形成的时间定在东汉中晚期。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发现改变了这个延续千年的结论呢?

敦煌,一座以莫高窟和藏经洞闻名于世的人类文化宝库。在它附近的荒漠中,还埋藏着更为遥远的记忆。1907年,英国考古家斯坦因在敦煌北部的大漠遗址中发现了700多枚汉代木简,拉开了汉代木简出土的序幕。1930年,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中国学者共同组织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来到内蒙古的额济纳旗,也就是历史上的居延城。居延所在的地方,最早叫做弱水流沙,在这片亘古的沙海中,一万多枚汉代木简穿越千年尘封,奇迹般出现在考察团面前,其数量之巨大,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学术界称之为居延汉简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对敦煌、居延地区进行了再发掘,在对出土汉简的整理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汉武帝时代,隶书的风貌正在悄然变化。从出土汉简不难看出,汉武帝时代是秦隶到汉隶的过渡期。可是,为什么如此鲜明的过渡会产生在汉武帝时代的木简之上呢?又是什么原因让数量如此庞大的汉代木简出现在大漠戈壁?
在茂陵东侧,有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大型墓冢,这里埋葬着汉武帝最钟爱的将领——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也许,沿着他的人生轨迹,我们能够寻到那些大漠汉简的来历。霍去病的生命短暂而辉煌,他十八岁率兵作战,二十三岁猝然离世,短短五年间先后六次讨伐匈奴,打通了中原直达西域的河西走廊。此后,在连接东西方要道和漠北草原与河西走廊的中心地带,汉武帝派军修筑了居延城。于是,无数的城墙与烽燧出现在大漠之上。汉武帝对匈奴的征讨和对西域的控制决定了大批汉简的出现,戍边军民对文字的使用则印证着隶书的演变,而大漠的风沙卷走了岁月,珍藏了历史。这是洛阳城郊一个看似寻常的村庄。秋收来临,大片的麦田等待收割。夕阳西下,牧羊的老人缓缓归家。不寻常的是,老人的脚下是一座古都悠远的城墙,麦浪的深处是几个王朝繁华的过往。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屹立着一座奇迹般的大学,两千年前,它的学生就达到了三万余人。这里的教授都是当世的鸿儒,这里的学子都是国家的栋梁,天朝皇帝若有难以定夺的大事必向他们问询。东汉明帝甚至亲临执教,这就是汉王朝的国立大学——太学。为建立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体系,汉武帝在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但是,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五经书籍几乎在秦火中消失殆尽。经学如何继续?

在汉代,隶书已成为官方正体,太学里研读的正是这些用隶书抄写的儒家经典。但与此同时,另一个版本的经书也在流行,而它的来历颇为传奇。公元前154年,文景之治的历史盛景还在上演,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迁到曲阜,封为鲁恭王。在曲阜这个地方,他想扩充他这个家里的宫殿。然而,在拆毁一段墙壁时却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传说有金石丝竹之音袅袅传来,有如天籁。一个隐藏许久的秘密就此揭开。在这里发现了几本经书。据说这些经书是秦始皇焚书之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秘密藏入的。后人将这块墙壁称为鲁壁。但意外的是,鲁壁藏书中的字体几乎无人能识。它用战国文字抄的,所以它叫古文经典。本来战国不同国家使用的文字是有差异的。从战国一直到汉代又经过很长的时间了,差异就更大一些了。

用汉代隶书抄写的儒家典籍被称为今文经典,而用战国文字书写的鲁壁藏书则称为古文经典,字体的差异引发了对经典的不同解读,一场旷日持久的经今古文之争由此展开。公元121年,一辆马车正赶往洛阳,车上的人奉父亲之命要将一个硕大的木箱呈献给当朝皇帝。其实,箱中盛放的并不是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品,而是一部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体现了汉字学全部的精神,第一次把六书做了定义,很重要是把每一个汉字用六书解释了一遍。用这六书把这个字的字理他就全部给他勾画出来。《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它以小篆为字头,是我国第一部首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汇古义的字典,对汉字系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作者就是被后世尊为字圣的许慎。但是,真正使许慎成为文字学鼻祖的还是那场自西汉绵延而来的经今古文之争。《说文解字》耗费了许慎毕生的精力,当书稿完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了。他到书写成的时候,已经病倒了。大概有一万多条竹简,他搬都搬不动了,就派他的儿子许冲赶着马车去送给皇帝。许慎几十年的心血,换来的是当朝皇帝赐予的四十匹布,但许慎最大的褒奖来自千秋万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高明介绍:如果没有《说文解字》,商代的西周的那个金文,跟我们现在隶书和楷书,隔着段了,因为《说文解字》有小篆的基础,所以它有个承上启下,中间一个阶梯,有这么大的作用。

经历了汉武帝的初创和光武中兴的重建,太学在东汉时期达到鼎盛。公元184年,太学门前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地拥堵,据说每天有超过一千辆的车子在门前停留观望。他们观望的是学府门前的一块块石碑,这些石碑就是闻名于世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始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上面刻写的是《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书写者是一个叫蔡邕的人。蔡邕是当时公认的大家,所以让他来写。但是,那时的太学才子如云,如此巨大的号召力仅仅来自蔡邕的书法吗?

作为标准的官方字体,《熹平石经》成为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代表。东汉中晚期,碑文化骤然兴起,石刻文字基本完成了隶变过程,走向成熟。(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欧阳中石介绍:在隶书的叫做隶变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写法,显然篆书以纵向取势,隶书以横向取势,所以这样走下来,那就是说纵横全有了,所以形成我们汉的方块字。隶变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现代汉字一些基本的笔画,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也是在隶变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形态也就更加丰富,写起来更有节奏感。方块汉字实际上就是由隶变过程当中形成的。隶书的简易和快速书写以及在笔势上的改进,促进了楷书、行书及草书的发展,汉字字体趋于完善。汉,漾也。东为沧浪水。这是《说文解字》中对的解释。

《诗经》中曾有这样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里的是指天上的银河。当我们的祖先诗意地仰望那群星闪烁的星空时,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后来以同一个字命名的汉字,也在斗转星移中流成了一条悠长而璀璨的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